林娟英
?
腕踝針治療肝癌介入治療后疼痛36例
林娟英
(浙江省中醫院,杭州 310006)
針刺療法;腕踝針;疼痛
介入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肝癌的介入治療療效甚好,但介入治療后肝組織急性缺血、壞死可導致劇烈疼痛。筆者采用腕踝針治療肝癌介入治療后疼痛患者36例,現報道如下。
36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78歲,平均55歲;原發性肝癌20例,肝癌術后12例,胃癌肝轉移2例,腸系膜惡性腫瘤術后肝轉移2例;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評定疼痛程度,輕度(1~3分)10例,中度(4~6分)15例,重度(7~10分)11例。
①符合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或影像學結合特異性腫瘤標記診斷肝轉移伴有疼痛的住院患者;②患者意識清楚,對自身疼痛有判斷能力;③無暈針史。
根據疼痛部位按腕踝針選區原則定位,選右上1、上2。局部75%乙醇消毒后,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的0.25 mm×25 mm毫針刺入皮下淺層組織,針刺完畢后予以膠布固定4~6 h。每日1次,連續治療5 d。此外,患者在治療期間均行常規的保肝及支持治療,未行其他針對腫瘤及疼痛的治療,如腕踝針治療1~2次未見緩解,則視為無效病例,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完全緩解:治療后完全無痛。
部分緩解:疼痛較治療前明顯緩解,睡眠基本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
輕度緩解:疼痛較治療前減輕,但仍感疼痛明顯,睡眠受干擾。
無緩解:與治療前比較,疼痛無減輕。
36例患者經治療后,完全緩解20例,部分緩解10例,輕度緩解4例,無緩解2例。總有效率為94.4%。
中醫學認為癌痛多由氣機失調,瘀血阻滯,濕邪內阻,毒火結聚所致。WHO提倡的三階梯服藥原則可以使疼痛得到明顯緩解,但每一種藥物都經過肝臟代謝,對肝癌患者無疑加重肝臟負擔,同時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和依賴性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未得到相應提高。此外,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使三階梯止痛藥物的治療受到限制。而且長期服用藥物鎮痛,機體對其產生耐藥性,鎮痛時間會越來越短,需要不斷提高藥物劑量才能滿足機體需求[1]。腕踝針是一種應用于臨床的簡易針刺法,其作用機制主要從針灸學皮部理論和現代醫學的神經學方面加以論述。腕踝針治療疼痛具有選穴少、治療簡單、起效快等特點,無論應用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甚至癌性疼痛,效果都令人滿意[2-3]。腕踝針的分區與十二皮部分布極為相似,通過刺激皮部,調整相應經絡與臟腑的功能,促使氣血運行通暢,以達“通則不痛”之目的。腕踝針采用皮下淺刺法,留針期間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同時不產生毒副反應,操作簡單,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止痛藥物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和經濟負擔。
[1] 胡俠,凌昌全,周慶輝.腕踝針治療中晚期肝癌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3):149-151.
[2] 曾科,周慶輝.腕踝針治療疼痛的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9):69-72.
[3] 蔡亞紅,葉富英.腕踝針鎮痛作用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3,47(3):82-85.
2013-08-14
林娟英(1983 - ),女,護師
1005-0957(2014)01-0060-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