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紅
?
談針灸臨床中如何尋找反應點
謝正紅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醫院,佛山 528300)
該文根據臨床上針灸醫生選用反應點治療疾病的案例,將尋找反應點的方法分為在患病部位附近尋找反應點、按經絡循行上下尋找反應點、按氣街理論前后尋找反應點、按全息理論尋找反應點、按肌肉走行尋找反應點、按對稱的方法尋找反應點等,認為反應點選穴法是針灸臨床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針刺療法;反應點;選穴法;經絡腧穴
反應點是屬于阿是穴的一種,許多臨床醫生都發現,運用反應點治療疾病效果比較明顯,但如何尋找反應點暫時還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導。筆者通過對數據庫中許多臨床醫生具體運用反應點的實際案例進行統計分析,歸納總結出尋找反應點的方法,即在患病部位附近尋找反應點、按經絡循行上下尋找反應點、按氣街理論前按后尋找反應點、按全息理論尋找反應點、按肌肉走行尋找反應點、按對稱的方法尋找反應點等,以期對臨床選穴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患病部位的附近尋找反應點是指在體表患病的皮膚或器官附近部位尋找皮膚顏色、形態或按壓有異常感覺的點。柳耀芳[1]在治療頸椎病患者時發現患者常在頸部皮膚出現一些黨參花樣的反應點,其具體形態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呈豆粒或米粒樣大小,邊緣較整齊,約寬1 mm,顏色稍深于正常皮膚。其用挑治反應點的方法治療頸椎病34例,有效率為100%。易明廣等[2]在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發現在患者肩關節周圍和頸部可找到明顯的反應點。這些反應點為紅色或棕黑色,形態為血泡狀,呈針尖樣大小。其采用針刺這些反應點治療肩周炎50例,有效率為100%。張力華[3]在治療頭痛頭暈時發現頭痛、頭暈患者多在頭部有反應點,病程短者反應點只是壓上去感覺疼痛加重或減輕,病程久者反應點壓上去則會有特殊手感,如下凹、沙粒樣、水泡樣、硬塊等。其采用按揉這些反應點的方法治療頭痛、頭暈患者126例,有效率為100%。
按經絡循行上下尋找反應點的方法是指在針灸臨床上,可在遠離患病部位的上部或下部的經絡循行線路上尋找皮膚顏色、形態或按壓有異常感覺的點。吳樹全[4]在治療早期乳腺炎時發現急性乳腺炎患者多在同側手臂手厥陰心包經上有反應點,在曲澤穴上2寸處常有一個蠶豆大小硬結。其采用點壓此反應點的方法治療35例早期乳腺炎患者,痊愈30例,顯效4例,無效1例。張建斌等[5]通過對34例抑郁癥患者的觀察,發現有80%以上的患者可在督脈脊柱段出現壓痛點,多數患者可能出現2~6個壓痛點,壓痛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胸椎棘突到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劉玥等[6]總結殷克敬教授的經驗時發現,肩周炎患者在其前臂的絡穴和郄穴間常可摸到明顯的結節樣或條索樣的反應點。肩前痛多在手太陰肺經列缺至孔最段有反應點;肩外側痛多在手陽明大腸經偏歷至溫溜段有反應點;肩后側痛多在手少陽三焦經外關至會宗段有反應點和手太陽小腸經支正至養老段有反應點。他們采用針刺此反應點的方法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李云華等[7]在用治療痛經時發現痛經患者可在血海穴上找到壓痛點,其采用針刺該反應點治療40例痛經患者,有效率為97.5%。
氣街理論認為人體胸部腹部有氣街,氣街可以溝通人體前后部位。因此人體胸腹腔有疾病可在其前后部尋找反應點,或者軀體前部或后部的疾病可以在軀體的對側尋找到反應點。樂小燕等[8]在治療腎絞痛的過程中發現患者患側多在腰部膀胱經第1側線上出現明顯的壓痛點,一般在腎俞穴附近,最低可到大腸俞附近。其采用針刺該反應點的方法治療129例患者,有效率為98.5%。
按全息理論尋找反應點是指可以在人體的全息部位如耳穴、第二掌骨全息穴、面部全息等部位尋找到與患病處相對應部位出現的反應點。郭萬孝等[9]通過對100例菌痢患者耳廓反應點的探查研究發現,菌痢患者的耳穴“大腸區”及“食道區”可以出現反應點,左耳出現反應點的出現率是76.9%,右耳出現反應點的出現率是85.8%。陳協和[10]在臨床治療闌尾炎時發現,闌尾炎患者可在面部兩顴之內挾鼻端兩側的小腸區用經絡測定儀找到一個低電阻的反應點,其采用針刺此反應點的方法治療闌尾炎48例,治愈率達94.2%。張燕[11]運用全息穴治療疾病時發現頭痛患者可在足底產生反應點。一位患者足底足跟部正中央有一痛點5 d,疼痛難忍,夜晚因之不能成眠,觀此疼痛點乃是腦的全息對應點,詢之常覺頭痛,囑其以健身錘大力敲打此反應點,敲數次后,患者足底痛點消失,頭痛也隨之消失。
按肌肉走行尋找反應點是指對于一些軟組織損傷的疾病,往往可以在損傷肌肉的其他部位找到一個可以抑制疼痛的點,如肌肉損傷點位于肌肉的起點,則反應點必位于該肌肉的肌腹或止點上;肌肉損傷點穴位于肌肉的肌腹,則反應點位于該肌肉的起止點上;肌肉損傷點位于肌肉的止點,則其反應點位于該肌肉的起點或肌腹上。張文兵等[12]治療腕關節扭傷時發現,如腕關節疼痛位于腕背部,則可在手三里穴附近發現一個反應點。如疼痛位于腕掌側,則可在肱骨內上髁前下緣附近發現一個反應點。此反應點的特點是按壓此反應點可使腕關節的疼痛立即消失。指壓的同時囑患者活動腕關節,若疼痛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才能說明所找到的穴位是正確的,有學者稱之為反阿是穴。其采用針刺反應點的方法治療32例,有效率為90.6%。王欣[13]在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時發現在上臂中下1/3交界處,上臂外側肱橈肌的起始部或肱二頭肌外側肱肌外束的起始部或肱三頭肌外側頭的肌腹上有一個反應點,此反應點的特點是按壓此反應點可使肱骨外上髁處的壓痛減輕或消失。其采用針刺此反應點的方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4例,有效率為100%。張文兵等[14]用該法治療1例落枕患者取得較好療效。該患者因乘火車時睡覺受風,醒后感左項部疼伴活動不利2 d。患者疼痛部位位于左側肩井穴附近斜方肌部,其在患者第7頸椎棘突左側緣找到一個反應點,用指壓的方法刺激這個反應點,并囑患者活動頸部,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1星期后隨訪,疼痛未復發。
按人體對稱點選反應點是指以人體的幾何中心點為對稱點,選相對患病局部而在軀體左右對應、上下對應的部位有壓痛的反應點。《內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黃嘉慶等[15]采用針刺上下肢對應點治療足跟痛48例,痊愈44例,有效3例,無效1例。其治療方法是針刺患側魚際壓痛最明顯的一點,取長40 mm毫針快速進針,以瀉法為主,配合足跟行走。武玉響[16]采用針刺對應穴治療關節扭傷46例,總有效率95.6%。其刺激部位是與疼痛位置上下相對應的點。具體方法為,患者掌心向下,取同側上下肢關節對應部位,輕輕按壓,即可找出對應點。
在臨床上許多醫生發現,同一個疾病可以出現不同部位的反應點。如痔瘡患者的反應點可以出現在上唇系帶也可以出現在背腰部。李素荷等[17]用挑刺齦交穴處“痔瘡結節”的方法治療內痔30例,有效率為100%。其發現痔瘡患者多在上唇系帶下部出現粒狀或片狀突起的白色小點或圓長不規則的小結節,稱之為“痔瘡結節”。孫波等[18]用三棱針挑刺背腰部反應點的方法治療肛門疾患56例,總有效率為96.4%。其在治療中發現痔瘡患者在背腰皮膚有反應點,其形態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帶光澤,多為暗紅、棕褐色,壓之不退色。這種反應點常被稱為“痔點”。
臨床中有醫生發現同一反應點可以出現在不同的疾病過程中。如上唇系帶的反應點除了可以出現在痔瘡患者的上唇系帶外,還可出現在腰痛和暈厥患者的身上。著名針灸醫生魏稼[19]曾發現,在暈厥患者的上唇系帶可以發現有反應點。在上世紀80年代末,魏稼教授應邀赴烏魯木齊講學,在去講學的途中,火車上一中年女性旅客突發昏厥,懷疑其因暈車而久未進食,似是低血糖之故,當即找來注射針頭,再掀開患者上唇發現其唇系帶上有一灰白色小點,于是針其處,移時而蘇。周用浩等[20]對腰痛與上唇系帶反應的關系做了一個觀察。其發現145例有腰痛的患者產生反應點的有88例,陽性率為60.7%。這個反應點的形態為小米粒樣大小,色蒼白,質較硬。同時他們觀察了各種年齡的健康者719例,其中有此反應點24例,占3.3%。
阿是穴是針灸臨床上運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穴位[21-23],對于阿是穴的運用要注意其分類運用。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病變的局部,另一類是在疾病遠處產生的不同于正常組織的反應點。前一類運用較為簡單,后一類穴位運用需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去尋找,有時在運用局部穴位不是很方便的時候可以采用遠部的反應點治療。
臨床發現許多反應點位于穴位或經絡上,而臨床上對于腧穴的定位也有以按壓有酸脹感或其他感覺為準。《黃帝內經》:“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其指出,尋找肺俞穴可按壓背部感覺有舒適感的地方就是穴位。由此可見,尋找反應點的一些方法,不僅可用于尋找反應點,也可用于尋找腧穴,能使取穴更準確,療效更確切,有些腧穴附近的反應點其實就是腧穴的位置。
[1] 柳耀芳.挑治法治療頸椎病34例[J].江蘇中醫,1996,17(7):34.
[2] 易明廣,祿志堅,鄧曙光.單純針刺反應點治療肩周炎50例[J].中國針灸,2010,30(11):924.
[3] 張力華.治療頭痛頭暈的鑰匙——反應點[J].中醫外治雜志,2006, 15(2):7.
[4] 吳樹全.點壓阿是穴治療早期乳腺炎[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 (7):439.
[5] 張建斌,王玲玲.抑郁癥患者督脈脊柱段壓痛點分布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07,39(3):16-18.
[6] 劉玥,顏雪珍,王瑞輝.殷克敬教授以針刺循經反應點為主治療肩周炎經驗[J].環球中醫藥,2012 ,5(11):844-845.
[7] 李云華,蒲曉燕,崔煒萍.針刺阿是穴治療痛經[J].青海醫藥雜志,2004,34(9):39.
[8] 樂小燕,陽旭升.針刺膀胱經上壓痛點治療腎絞痛129例[J].中醫雜志,2001,42(2):119-120.
[9] 郭萬孝,王苑本.100例菌痢患者耳廓反應點的探查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1959,(12):38-41.
[10] 陳協和,羅杶橦.針刺面部小腸反應點治療闌尾炎69例的初步體會[J].中醫雜志,1961,(5):22-23.
[11] 張燕.阿是穴的全息臨床運用體會[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 (3):373-374.
[12] 張文兵,樂敏珍.反阿是穴治療腕關節扭傷32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11):689.
[13] 王欣.反阿是穴與阿是穴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療效比較[J].中國針灸,2011,31(12):1078-1080.
[14] 張文兵,陳羽霄.反阿是穴——肌肉起止點療法及其臨床應用[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36(3):42-43.
[15] 黃嘉慶,李云革.針刺魚際阿是穴治療足跟痛48例[J].中國針灸, 1999,19(1):38-39.
[16] 武玉響.針刺對應穴治療關節扭傷46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 10(11):13-14.
[17] 李素荷,林凱玲,王倩,等.剪刺齦交穴治療內痔30例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7):457-458.
[18] 孫波,鄒翠敏.挑治法治療肛門疾患56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0, 9(5):32.
[19] 魏稼.動穴定位鉤玄[J].中醫藥通報,2008,7(4):15-18,21.
[20] 周用浩,林青云.腰痛與上唇系帶反應點的關系——附145例分析[J].新中醫,1981,(12):36-37.
[21] Zheng ZJ.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shi point injection of Ozone for tennis elbow[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6):347-348.
[22] Zhang JF, Wu YC.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with Ashi poi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 6(6):347-351.
[23] Li XQ, Zhou WG.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electroacupuncture of Jiaji(Ex-B2)plus oblique needling ashi point[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 4(1):54-55.
Discussion of How to Find the Sensitive Points in Acupuncture Clinic
-.
,,,528300,
Based on the use of sensitive points in acupuncture clinic, the article classified the method of finding sensitive points as follows: searching around the affected area, along meridians, according to the qi pathway, holographic theory, along the distribution of muscles, finding the parallel points, etc. It’s believed that use of sensitive points is a common and effective method in acupuncture clinic.
Acupuncture therapy; Sensitive point; Point selection; Meridians and points
1005-0957(2014)01-0088-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88
2013-07-21
謝正紅(1974 - ),男,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