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小 琴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建筑與文明同步發展的探討
魏 小 琴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通過探索文明發展過程的規律,結合文明發展經歷的起源、成長、衰落、解體四個過程,進一步研究了建筑發展過程的規律性,指出各種建筑的形式也是在不斷摸索中,從雛形逐漸變得完善,成熟的。
文明,建筑,發展,過程
文明代表著一種先進文化。美國文明史家伯恩斯和拉而夫說,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別,他們提出:“由于每個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點,由于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發達得多,我們完全可以說文明即一種先進的文化。當一個文化一旦達到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已有某些進步,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制度已經發展到至少足以解決一個復雜社會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問題這樣一個階段,那么這個文化就應當可以稱為文明。”這里把文明看作為整個文化創造過程中的一個高度發展的階段,給人的啟示是:不僅要注意到文明的結果,還要注意文明產生的過程即文明之間的前后承繼關系。
正常的文明發展大概要經歷起源、成長、衰落和解體四個過程,這四個過程的動力與自然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種族、個人等皆有聯系。在文明的起源時,自然環境對文明的誕生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定的自然環境會為特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礎,在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又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隨之建立起與國家形態相適應的哲學和宗教體系。哲學和宗教體系是文明最集中的體現,它一旦形成,就會發生長期的影響作用。
文明的起源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直接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第一代文明;第二種類型為起源于第一代文明之后的后代文明。文明的成長需要有一定的連續性過程,這種成長的連續性表現為累加的形式。文明涉及到社會與個人生產與生活的許多方面。文明成長中需要把宗教及其關系;政治及其關系;經濟及其關系;社會交往活動及其關系整合為一個較和諧的統一體,并具有自己的特色,這樣這一時期的文明就成長而且成熟了。當文明成長成熟后,一些因素還在繼續挑戰著,如資源匱乏、統治者失德、外部蠻族入侵等因素出現挑戰時,就有可能出現對文明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其走向衰落。在這時原來較和諧的文明統一體開始出現了沖突。當文明的衰落日益嚴重且不能改善時,曾經燦爛奪目的文明就會面臨解體。總的來說,文明的解體同成長一樣,不是一次單獨行動的結果,而是需要多次經歷的積累和一個時間的過程。
在發展過程中,文明呈現出從起源、成長到衰落、解體的規律。反映該文明特色的建筑發展基本上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從不起眼建筑發展為偉大的歷史性標志,最后慢慢地消失,成為往日的追憶。這里以基督教文明中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為例來說明這一普遍的規律。基督教教堂的發展主要經歷早期基督教教堂、羅馬風教堂、哥特式教堂這三個階段。
2.1 早期基督教教堂建筑風格
公元3世紀,基督教開始在古羅馬帝國傳播。與傳統神廟不同,基督教的“神殿”(教堂)——并不是保存上帝偶像的建筑,也不是上帝居住的住所,而是基督徒舉行禮拜、聚會和祈禱等活動的場所。由于這時的基督教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教堂建筑并沒有自己的形制,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大多數選擇幾乎不帶其他宗教印跡的巴西利卡來作為他們的活動場所。
古羅馬的巴西利卡是前后左右完全對稱的,你從寬廣的一邊進去,感受的是一個與萬神廟類似的靜態空間,你可以贊美它,但它仿佛與你無關。而基督教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則不同,當你從短邊的入口進去之后,視線立刻就會被那些整齊排列的窗框、墻角、長椅和天花板等所形成的透視線吸引到祭壇,那里牧師正在象征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下朗讀經文,你會不由自主地隨著人流走上前去,接受耶穌的賜福。巴西利卡是長方形的大廳,縱向的幾排柱子把它分為幾個長條空間,中央的是中廳,比較寬,兩側的是側廊,比較窄。中廳比側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兩側開高窗,為中廳采光。這個時期的教堂代表主要有:拉特蘭圣喬瓦尼大教堂、圣保羅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等幾座宏偉的大教堂。
2.2 羅馬風教堂建筑風格
早在古羅馬帝國的末期,基督教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并且已經開始成為決定中世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時期,教堂建筑成為城市的主角,直接秉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中世紀教堂是歐洲南部的羅馬風格建筑,它們應用了磚石拱券、交叉拱和穹頂結構。這一時期的重要建筑幾乎全為教堂,如米蘭的圣安布羅喬教堂、帕維亞的圣米迦勒教堂、摩德納大教堂、佛羅倫薩的圣米尼奧托教堂,等等。
意大利羅馬風建筑最有名、最美的就是比薩大教堂建筑群,它由三部分組成:主教堂、鐘塔、洗禮堂,其中著名度最高的就是比薩斜塔。大教堂采用的是拉丁十字式平面,即橫軸要比縱軸要短很多,縱向大廳,橫向為兩側耳房。全廳長大約95 m,橫廳分三個廳堂。中廳與橫廳的交叉處有覆蓋著穹頂的采光塔,與拜占庭希臘十字式教堂相比較,拉丁十字中的交叉部穹頂并不是在整體構圖中居重要的地位。
大教堂的前面是洗禮堂。它是一圓形平面的穹窿頂建筑,直徑約40 m。墻上裝飾著層疊的連續假券。比較有特色的是:它的穹頂表面朝向教堂的一半是呈白色石頭,而朝外的一半則呈現紅瓦。它的穹頂是圓錐形外套著圓形,環廊分為兩層,在洗禮堂的中央是洗禮儀式用的圣水槽。
大教堂的東南邊是著名的比薩斜塔,塔高56 m、直徑16 m,共有8層,上面懸掛召集信徒作禮拜的大鐘。這三座建筑均為白色大理石建造,其間又鑲嵌著紅色云石。而且這三座建筑的形體各異,對比強烈,造成豐富的變化,但它們構圖母題一致,都用空券廊裝飾,風格統一,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2.3 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
羅馬風建筑的進一步發展,12世紀開始興起的哥特建筑譜寫了人類建筑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篇章,這個時期主要以西歐國家的教堂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它在結構上的創新突破很大: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的主要承重構建,十字拱成框架式;用獨立的飛券來抵住它的側推力;全部使用兩圓心的尖券和尖拱,側推力減小,這樣有利于減輕結構,這就有可能使羅馬風建筑中為支撐拱頂和平衡側推力所必需的厚實墻體失去其實用意義。
哥特式風格是為了教堂建筑而生的,由于圍護和結構變輕了,使基督教教堂在建筑形式上有了很明顯的特點:整座建筑向高處發展,室內外都充滿了輕靈的垂直線條,墻和塔都是越往上劃分的越細,裝飾的越多,而且頂上都帶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整個教堂處處充滿著向上的朝氣與沖力。與哥特教堂一起應運而生的是那些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以及圓形象征天堂的玫瑰窗,當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光線從五彩的窗戶照射進來,如同神的啟迪和天國的榮耀,在教堂中的人們就會產生置身天國的幻覺。
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它的平面十分開闊,圍繞半圓形歌壇外布置放射狀排列小禮拜堂的特點,寬約48 m、深為130 m,中廳高35 m,中廳的兩側設有兩條側廊,側廊僅9 m高。同歌壇部分延伸很長,使橫廳幾乎位于縱軸線的中央。結構全為柱墩承重,柱間全開有狹長的尖拱窗,窗上的彩色玻璃拼鑲出一幅幅圣經故事的圖畫。它的立面非常簡潔有序,左右嚴整對稱,中央兩條連續假券以及雕像帶被雙塔垂直分成的三段有機聯系起來,正立面正中有個直徑約10 m的巨大圓形花窗,做玫瑰花圖案,故稱玫瑰窗。縱觀整座建筑,巴黎圣母院成功地突出并渲染宗教的主題,它那高峻的柱子、輕盈飛動的尖券肋骨拱、空靈的飛扶壁等,都令人產生一種騰空向上,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每個文明都要經歷起源、成長、衰落、解體這四個過程階段。建筑的發展進程和文明的發展進程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系,各種建筑的形式、規模也是在不斷摸索、不斷成長中變得逐漸趨向完善成熟的,從而到達一個無法比擬的高度,最終形成某種風格或類型的建筑也就成為歷史的紀念碑。
[1] 陳 炎.“文明”與“文化”[J].學術月刊,2002(2):17-18.
[2] 李愛琴.文明演進的挑戰與應戰模式及其啟示——湯因比文明發展動力理論解讀[J].學術交流,2009(8):52-53.
[3] 陳文捷.世界建筑藝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4] 金 磊,李 沉.中外建筑與文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5] 李少鋒.從基督教教堂建筑這個側面探討當代建筑設計手法[D].南京:東南大學,2006.
Discussion on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ivilization
WEI Xiao-qin
(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108,China)
According to the law fo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ivilizatio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origins, growth, decline, and dissolu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es the law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oints out various architectural forms should be researched constantly, so as to enhance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original part to be improved and mature.
civilizatio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1009-6825(2014)34-0039-02
2014-09-23
魏小琴(1982- ),女,助教
TU-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