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君 戴嘉寧 劉博曉 孫天瑩
(遼寧工業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遼寧錦州 121001)
建筑的精髓是原生態,是那種隨自然、隨環境變化的生命體。原生態,它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它有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有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原生態建筑是那些價值觀、生活觀、歷史觀、地方觀、建造觀、設計觀、審美觀都做到了較好沿襲的建筑,是那些代表了原生態環境印記的生命體。從古至今這種印記深深的融入了人們的心靈。隨著工業化的日漸發展,人類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而日益惡化的環境提醒著人們要重新認知、重新審視未來發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形式的返璞歸真。因此對人們心中潛藏的原生態綠色建筑的研究,將對今天的我們追求美好居所和居住環境的創造帶來重要影響。下面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南部大溪口鄉的山下鮑村民居為例,來具體分析我國傳統民居中所體現的“原生態”思想。
山下鮑村是一個不起眼的歷史古村落,地處偏僻,距縣城65 km,全村600余人,常住200余人。山下鮑村的民居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山下鮑村依金溪兩岸狹長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勢,四周群山環抱,山嶺林木蔥蘢,植被情況良好。從高山上流下的金溪和崗壇澗從村中穿過,水質清冽,長流不斷,是村民日常的主要生活用水。從村落地形整體形勢上看,體現出兩種基本特質,其一,是資源特征,即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植被茂密。其二,是空間結構特征,即建筑群落空間布局依山就勢,充分地結合地形地貌,涓涓水流從山間流出,呈曲折繞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有多層次,形成群山環繞之勢;如此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背山面水的吉地。這樣的環境用現代景觀學、生態學來分析,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背山可以阻擋冬季的寒風,前方開闊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得到良好的通風,并且便于瞭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風、防洪的作用,形成適宜的小氣候;流水既保證了生活用水又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方便,處處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我認為身為現代從事建筑的青年,應著力于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人類生活需要為本分,結合在生態共融的理念上,從而沿著歷史的印記不脫軌的前行。
山下鮑村的建筑分布于雙溪兩岸的山坡上,朝向以面西和面南的為多,也有面東和面北的,平面布局因受地形影響而多變。建筑形式主要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制有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等,多數建筑有后院。建筑面向天井的一側一般都設有下檐作為檐廊,并施牛腿托挑檐檁。主體建筑均呈對稱布置,不少建筑因地勢而設有前庭,門前有多級石階,附屋等則依地形設置,不甚規則,構架也較為簡單。建筑體量一般偏小,多為二層結構。建筑外觀為硬山兩坡頂,馬頭山墻,院墻為三花式,墻體多采用板筑泥墻,紙筋灰粉面。村落總體色調為土色、白色、黑色,在青山綠水映襯下與自然十分協調。村北約200 m處的山坡上,在金溪東岸一側,構筑有10口清代至民國時的靛青塘,連綿成片,當年涂氏族人即在此浸泡生產靛青植物并由此而致富,每口靛青塘直徑約有3.50 m,現狀深約1 m,塘沿駁坎采用卵石疊砌。所謂生態綠色建筑的形式結構與色彩,必然應突出于自然且不可高于自然,在展現人類智慧的一面的同時,而不與自然發生沖突。
山下鮑民居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多,也有前后兩個三合院相連而成的。一些建筑前面還帶有前庭。一些主體建筑兩側或后側建有附屋,用于傭人居住和家人廚事餐飲等。建筑一般為兩層,底層用于居住,上層堆放糧食、生產工具以及雜物,同時起到隔熱隔冷的作用。正屋和廂房的前檐均設有用牛腿承托的下檐作為通廊,或在廊子的檐柱外側加施牛腿托下檐,不僅豐富了建筑外檐立面,對減少夏季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其構建形式和手法具有武義南部地區的典型特點。主體建筑兩側的廂房隔扇門往往設置成雙扇,有較好的雕刻,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之一。
山下鮑村古建筑大多數都有前后兩進,前進大門院墻進去就是寬敞的天井,兩邊廂房,正中廳堂。廳堂后壁擺著祭拜祖先的供桌,兩側或一側開側門,進去后又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邊是廂房臥室。前進用于會客或活動,后進主要是自家私人生活區,利用廳堂的后壁隔開,非常的巧妙。清澈的山澗、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憨厚純樸的山民……山下鮑村奇跡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結構、建筑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人文狀態。淳樸的山下鮑,四周青山環抱,翠色掩目,猶如世外桃源,安謐而靜幽。沿襲了千年的結構布局,功能布局,內部布局,必然有其一定的意義與價值,它是幾千年來集聚的經驗和歷程。在后人的設計中都將成為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些都將成為我今后設計道路上的泉涌。
中國傳統民居的建造是經過長期生活的閱歷和經驗的積累而體現出來的。人們將這些歸納整理,用符號及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由于時間的悠久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其名詞前加上了“原”字,這種原生態綠色民居建筑在社會發展中經久不衰,并被我們用于現在建筑當中,作為歷史的印記和傳承。
為建筑披上綠色外衣,已經成為當前建筑領域最為流行的行為。我正在以原生態綠色建筑的設計為題展開研究。同時,在我國,原生態已經成為綠色生態建筑開發的競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