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規劃技術咨詢中心,江蘇南京 210013)
隨著江蘇省南部地區整體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傳統村落發展受到土地政策、產業選擇等條件的制約,如何制定符合地區村莊發展階段的發展策略,重構村莊空間布局、協調產業發展、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有效引導村民的生產生活活動,成為當前蘇南地區村莊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天池村位于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蘇紹高速公路和蘇州繞城高速公路東側,村莊向北與太湖大道相接,可快速聯系蘇州市主城區、上海、無錫、常州等地。天池村域面積約11 km2,常住人口約6 000人,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昌盛的地方,也是以花木產業聞名的村莊,享有“藏書花木之鄉”的美譽,有著名的天池山、普濟道院、白象灣生態園以及多處名人故居等景區景點。
近年來,受區域整體發展環境的影響,天池村遇到一系列階段性問題,需要與時俱進制定新的發展策略和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性規劃應對研究,以確保村莊保持平穩發展。
以相關規劃要求為依據,立足于天池村生態環境,挖掘自身特色,形成合理的空間布局形態;依托村莊景區景點資源,發展驅動型經濟,如度假與休閑服務業;依托農業項目開發,發展鄉村休閑及體驗活動,與度假產業互動發展。
1)落實木瀆鎮總體規劃的發展要求。
木瀆鎮總體規劃提出應發展新型農業,建立農業示范區,與旅游項目建立聯動機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休閑文化產業,將旅游與休閑、文化產業結合,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對于旅游業深度發展方面,提出關聯第一產業,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向休閑度假旅游結合模式轉變。
2)實踐木瀆旅游開發區專項規劃。
規劃通過對木瀆旅游業發展的最新形勢及產業發展的趨勢,結合木瀆旅游發展資源體量,提出“雙軸、雙核、六區”的旅游空間布局。其中,天池村位于“山地生態景觀軸”的西部節點,在“六區”中涉及“硯臺山國際健康產業區、白象灣國民休閑區、天池山隱逸度假區”三個功能板塊。
3)搭建天池村氣候友好型發展框架。
天池村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興景區為總體目標,以建設氣候友好型環境管理試點為契機,按照“可操作、可實施、可持續”的要求,制定了天池村氣候友好型的發展框架,包括空間布局、經濟生產、社會生活、旅游發展、生態景觀和環境管理等內容。
1)總體定位:長三角首席養生度假莊園。
2)功能定位:集多重養生、康體為主體功能,同時包括度假休閑、生態休閑、鄉村休閑、主題游樂等功能的綜合性養生度假旅游休閑地。
3)形象定位:姑蘇城外天池山,養生度假一天堂。
1)構建兩大功能板塊。
a.天池山莊園:產業依托模式。依托村莊西、北部的農業經濟區,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業種植項目,實現從一般農業到休閑莊園轉變,構建大尺度農業景觀,發展創意、休閑、體驗等內容的莊園功能。
b.天池山景區:景區依托模式。依托現有景區、景點,拓展旅游活動項目,發展村莊休閑、養生、度假等主體功能,并適時拓展空間,構建組合景區。
2)天池山莊園:小村莊、大莊園。
a.空間組織。天池山莊園采用1+5策略,即一個莊園核心、五個農業種植區。其中,一個莊園核心區承擔莊園游客集散功能,并配套相關功能;五個農業種植區結合景觀發展特色種植區,形成莊園外圍的農業支撐項目。
b.產品組織。以特色農產品為內核,吸引客群;拓展創意農業項目,打造時尚、精致、體驗的活動內容,增強特色;拓展休閑、養生、度假、商務等高附加值的功能,延長產品組合的生命力。
3)天池山景區:小景致、大景區。
a.空間組織。天池山景區采用3+3策略,即三個景點帶動三個景區,沿山麓展開空間布局。其中,三個景點為白象灣快樂生態園、寂鑒寺、普濟道院;三個景區為中藥養生度假景區、峰竹塢養生度假景區、天池山休閑農莊景區。
b.產品組織。中藥養生度假景區,依托普濟道院,打造養生主題的度假酒店;峰竹塢養生度假景區,依托山塢空間,打造隱逸山居主題的養生度假酒店;天池山休閑農莊景區,依托寂鑒寺景區,拓展鄉村休閑農莊形態的旅游活動。
根據村莊資源特點及空間構建框架,結合市場需求特點,構建以“養生”為核心的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居、游、田、文、動。養生產品包括居住養生、醫療養生、游樂養生、田園養生、文化養生、醫療養生、美食養生、運動養生、生態養生。根據市場發展情況,策劃相關的養生項目。
規劃立足于木瀆鎮作為構建氣候友好型環境管理試點的優勢條件,制定天池村氣候友好型發展框架,以全國氣候友好型環境管理示范村、長三角最知名的度假養生莊園為規劃目標。合理利用天池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構建天池山莊園和天池山景區兩大功能板塊,發展與環境相適應協調的生態環保型產業,拓展休閑體驗式、養生度假式旅游模式。
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植被情況、地質災害等因素,構建以限制性要素和敏感性要素為支撐的土地綜合分析框架,建立土地建設適應性評價方案。根據土地綜合價值,確立“一片兩軸四心”的總體空間結構,并通過自然山體為背景構建路徑感知廊道,形成節點連線與塊面結合的立體空間景觀體系。
規劃依托天池村悠久的花木種植歷史,探索產業發展途徑。在發展策略方面,首先發展專業品種,塑造具有天池村代表性的主打品種、品牌。其次走市場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路線,增強合作,改良現有產品,提升科技含量。第三,將農副產品加工、農業觀光旅游、鄉村體驗旅游、康體養生度假與第三產業的內容有機結合,實現品類、功能與市場的延伸。
規劃以長三角首席養生度假莊園為總體定位,以市場為導向,準確定位目標客源市場。一方面根據空間特征劃分客源地,即以上海、蘇州為主的核心客源地、涵蓋長三角其他區域的拓展客源地和其他地區的機會客源地;另一方面根據游客經濟、認知和消費特征劃分客群,即城市養老養生群體、中青年家庭群體、城市商務群體、都市青年群體四個群體。探索不同群體養生度假需求,規劃旅游產品,組織游線方案,設計旅游設施,實現旅游資源合理開發。
針對天池村的發展階段與現狀,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堅持空間與旅游互動發展,在整體空間、產業發展、旅游發展等方面進行創新,通過精心策劃與設計,強化對天池村發展的有效指導。
[1] 張復明.城市定位問題的理論思考[J].城市規劃,2000(3):54-57.
[2]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規劃技術咨詢中心.蘇州市木瀆鎮天池村空間及旅游發展規劃[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