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源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民百姓對精神生活和良好宜居環境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無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高度重視城市園林建設。陵園作為風景園林的一個分支,也日益受到了廣泛重視,全國各地現代陵園公墓的建設如雨后春筍遍布神舟大地。本文以太原東山龍鳳園公墓規劃設計為引子,拋磚引玉供各位同行同仁共同交流探討。
公墓地處太原市東山、小店區五龍山森林公園峰頂。總占地約826畝(55.1 hm2),其中臺地占地370畝、山地占地236畝、石頭山地占地220畝。基地內峰巒疊嶂,五龍聚會,植被良好。該公墓主要供太原市小店區市民服務。
將陵園紀念功能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既有傳統安葬親屬、祭祀先人的功能,又有游覽休閑、欣賞文化藝術、接受人文教育的功能。按照這一設計理念,陵園將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蘊,有濃郁藝術氛圍,有優美園林景觀的綠色生態公園,成為山西境內一處重要精神文明基地。
1)園林藝術化原則:現代陵園公墓建設要打破傳統陵園陰森恐怖氛圍,而應該設計成為城市的大花園。葬身于花海、綠海、林海是每個逝者和其家屬所樂見的。2)重視風水原則:風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無論是皇家或普通老百姓建造陽宅、陰宅都重視風水寶地的選擇和風水不利因素的改造。陵園的選址應用滿足中國傳統“龍、穴、砂、水、向”五大風水要素,同時改造不利的風水因素。3)以人為本原則:現代陵園的規劃設計要滿足逝者和其家屬各方面使用需求,體現人文關懷,體現人文文明。4)因地制宜原則:基地峰巒疊嶂,景色優美,植被豐貌,四周山體環繞,地勢較陡峭,因此在規劃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布置陵園各功能分區、設施和景觀。在入口較緩處進行土方平整建設主停車場、管理用房、入口集散廣場、神道、祭祀廣場和各類功能建筑。墓葬區臺地在現有地形上稍作平整;山地區則沿等高線建設寬3 m~5 m的平臺。主園路順山勢地形布置,坡度不大于9%。在地勢高處視線好的地點建設觀景亭廊。5)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期建設,分片開發,建設一塊,銷售一塊,滾動開發。既避免全面建設浪費土地資源,同時又節省資金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
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一環、一軸、三區、八園。一環——陵園環形交通線及外圍防護林帶。一軸——入口牌坊—神道—祭祀廣場—佛香閣中心景觀軸線。三區(功能分區):管理服務區(停車場、入口牌坊、入口集散廣場、管理用房)。園林景觀區(百家姓神道、十二生肖柱、極樂世界浮雕墻、祭祀廣場、佛香閣、仙居觀、龍鳳呈祥、摩崖石刻、假山飛瀑、三晉英烈)。墓葬區(如下八個主題墓葬園)。八園——福園、壽園、安園、康園、長園、樂園、忠園、孝園八個主題墓葬園。
1)風水:俯瞰陵園—鳳凰展翅、五龍聚會。園內周邊地貌呈蓮花峰格局,蜿蜒連綿。座園前望山坡,宛若盛露金盤;汾河如帶,曲水繞膝;重重案山,如梯而上。座園東望——“青龍”翹首,環護有情;座園西望——“白虎”埋頭成嘉山美砂。座園正望——“來龍”綿遠,居者后依有靠。陵園具備“龍、穴、砂、水、向”五大風水要件。北斗星謂之七政,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間世事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河圖帝覽嬉》曰:“斗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中一星,主壽夭。”因北斗專掌生存,故民間又稱為“延壽司”。在園區內登高遠望最佳處建設北斗七星亭,按北斗七星排列,各亭風格統一、造型各異。北斗七星亭的斗杓朝向東南,寓意春夏之交百花齊放季節。充分利用現有山體營造假山飛瀑和摩崖石刻,模擬自然水系建設瀑布、溪澗、臥龍潭等水景。山水交相輝映,以改善園區景觀環境品質。
2)管理服務區。在園區西側主入口處設置主停車場、入口集散廣場、入口牌坊和辦公管理用房等。
3)園林景觀區。沿中軸線布置百家姓神道、十二生肖柱、毛氈花壇、極樂世界浮雕墻、祭祀廣場、佛香閣、仙居觀等。結合摩崖石刻、假山飛瀑建設一組連廊樓閣(鳳來閣),展現龍鳳呈祥愿景。在中央景觀軸的南側建設山西名人苑——三晉英烈園,一方面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園區的文化內涵和品質。
4)墓葬區。中央景觀軸北段規劃福園、壽園、安園、康園四個主題墓葬園,中央景觀軸南端規劃長園、樂園、忠園、孝園四個主題墓葬園。
長期以來我國陵園公墓規劃設計偏重于使用功能而較忽略陵園公墓本身的人文內涵,現代陵園除了具有風景秀麗環境宜人的公園外貌外還應包含有教育功能。本規劃的三晉英烈園,一方面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凸顯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園區的人文內涵和品質,是本次規劃的一大嘗試。希望東山龍鳳園公墓的規劃思路有助于山西陵園公墓規劃設計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