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榮
(陽泉市規劃設計院,山西陽泉 045000)
官溝古村位于山西省陽泉市西郊,距市區約8 km,包括“張家大院”和“雙喜院”兩部分。“張家大院”屬于自然村,“雙喜院”屬沙灣村。兩村南北并行排列,之間是農田,有兩條小路相連。官溝古村北、南、西三面鄰山,東側是官溝河。整個村子南北長約460 m,東西寬約180 m,總占地面積約8.3 hm2。村中大部分歷史建筑為清中期所建。2010年,官溝村被列為山西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賽魚張氏西股家譜》記載“六世張文秀,居官薄”,這是現今發現的關于“官溝”村名最早的文字記載。《陽泉市地名志》載,官溝村的來歷有二:
1)地處口小肚大似缺罐子的山溝,故名灌溝,后諧音為觀溝;2)古有一座觀音廟故得名觀溝,直到1954年農村實行村社化改革,村名正式改為“官溝”,沿用至今。
到現在,古村仍然保持著清朝時期的村莊布局。官溝村張家大院建于山地,其入口位于建筑群東南的山腳下,進村需通過陡峭的坡道,俗稱“銀元坡”。坡道上行45 m分叉,一坡通向張家大院西側,現南柵相連;一坡通向張家大院中部,與北柵出口匯合。行至南柵或北柵處,即進入了張家大院院落群。其內部主要道路為兩條南北走勢的巷道,較高處的為上巷,較低處的為下巷,它們聯系著此處的四組建筑群。
上巷北端的一組建筑群在官溝村中建成最早,稱紅土堰院落群,上巷南側條形組群是義和堂及周邊院落,呈并列式布局。其余建筑撇成八字向山腳發展,其中偏南一支為忠信堂、長慶堂及其附屬院落,偏北一支是德慶堂、崇本堂及其場院、配院等附屬院落。
沙灣雙喜院建于山洼之地,地勢較平整,只有一組建筑群,為敦厚堂、進修堂院落群,即所謂的“雙喜院”。該院落多沿進深方向發展,空間復雜多變,層次感強。
街巷是串聯起每個建筑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溝村的街巷道路中,銀元坡較寬,約4 m;上下巷的主要寬約3 m;山路較窄,在1 m~2 m范圍內。銀元坡坡道一側為高聳的建筑群,山坡樹林,虛實相對,風光別致。上下巷道空間的圍合感很強,基本上每一段都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山體走勢為道路提供了彎折的可能,折線形的道路往往更容易消除兩側密閉的壓迫感,也更容易引導人們的視線變化。另外,道路兩側的門樓和照壁表現出上凹凸退進,也會使道路變的活潑。
官溝村建筑主要應用傳統的四合院模式布置,由正房、廂房和倒座圍合而成,建筑層數均為一層。
古村的居住建筑中,院落正房多采用窯洞的形式。主院的窯洞正房多為三口窯形式,一明兩暗。偏院根據用地的大小定奪,有窯洞三口或者兩口。主院內明間窯洞,一般多設木構的夏檐,檐下設有斗拱,全部精雕細琢。廂房一般以三間為主,進深五架沒有廊,出檐都比較小,不做太多的木作裝修,沒有斗拱,上面裝飾的彩畫和三雕都很簡單;廂房的檐柱和山柱包砌在空斗磚墻里,上面系的木柱,也有石質的實際例子,端頭是石柱,則鑿有隼口,以進行石木構件的交接。正院倒座一般為五間,偏院倒座多為三間,進深七檁六架,設前廊,檐下斗拱墀頭都是裝飾的重點,木作的門窗格扇也都很精美。倒座對外的立面多開高窗,既有利于改善室內的光環境,便利主人“辦公”,也給原本封閉的外立面增添了不少生活氣息。
官溝古村的張家大院坐落于菜山山腰,沙灣雙喜院位于菜山洼,兩個組團皆坐西朝東,背山面水。整座村落四面環山,山勢平緩綿延。古村西南為逶迤的摩天垴、饅頭山,正西為察皮洼梁,西北是西坡洼梁,東面是一道緩長的山脈(俗稱七畝堰)。村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官溝河的水流自大寨山西北山峰之間向東南流淌,繞村而過,最終匯入桃河。張家大院北側的觀音泉,也為官溝的水環境增色不少,山泉共有11眼,水質清純甘甜,村民灌溉和飼養牲口都用這山泉之水。山泉旁邊有觀音廟,廟宇因年久失修坍塌,現存古廟碑帽、碑座和禪窯遺址。
古村歷史悠久,據文字記載,官溝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清中期進入大發展時期,興盛于清末民初。文字記載著張氏家族從賽魚遷至官溝并逐漸繁榮的艱辛歷程,其中不少張氏家族的名人事跡,激發著張氏子孫奮發圖強。官溝在清初至民國的二三百年之內,張氏家族逐漸興盛,一度十分繁華,張氏族人在山西乃至全國各地開設商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商業貿易的發達對官溝村和周邊村子的社會、文化、經濟方面都有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一些影響已經延續至今。
官溝村張氏在歷史上不僅在經商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出現了多位尊師重教、愛國愛民的杰出人物,其中以張士林、張恒壽和張梅林為其代表。張士林因其愛國愛民,扶貧濟困,熱心教育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在1910年撰寫了《石艾乙巳御英保礦紀聞》;張恒壽是當代有重要成就的史學家、思想史家,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歷盡建樹,獲得豐碩成果,他的主要著作有《莊子新探》《中國社會與思想文化》《韻泉室舊體詩存》;張梅林是革命烈士,1937年參加“犧牲國同盟會”,1940年6月在壽陽崔家垴開會時被日寇包圍,率眾突圍中壯烈犧牲。
官溝古村利用自然地形作為邊界,院落因循山勢自上而下修建。街巷布局完整,院落層次分明,暗窯、暗道等地下建筑保留完整,是晉東地丘陵村落布局與選址的典范。建筑裝飾、古樹、古磨、古廟遺址保留較為完好。
官溝古村保留了相對完整、真實的歷史遺存,見證了清初至民國時期陽泉地區晉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是近代晉東地區晉商民居的研究范本,對拓展晉商研究視角,拓寬晉商營運線路與營業范圍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與村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很多歷史院落都已受到損毀甚至坍塌,或被居民改造,破壞了歷史風貌。村北的觀音廟也因意外被焚毀。
近年來官溝村人對遺產有了很大的認識,主要是因為遺產保護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并沒有認識到官溝村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綜合價值,對遺產保護的內容和目的也不是很明確,對必要的保護依據也很缺乏。由于還沒有深入挖掘官溝古村的遺產價值,所以保護工作還處在沉睡當中,從對其他歷史村落的發展過程和經驗進行分析,官溝古村未來很有可能出現“拆掉真古董、復制假古董”的大規劃的保護性破壞現象。
由于官溝古村部分歷史建筑保存狀況較差,居民人居環境亟待提高,居民在沒有統一規劃和專業指導的前提下對原有宅院進行了翻修或重建,在歷史院落中加建廚房和儲藏間的現象也很普遍。在這場居民隨便進行建設活動中,有的居民拆除了部分歷史建筑建成了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住宅,尤其是在紅土野片區,這種現象較為明顯。新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破壞了街巷的景觀和歷史界面的延續性,村落傳統風貌遭到極大破壞。
官溝古村原屬張氏家族的私家院,建國后政府將宅院歸公有,分給周邊居民居住。很多傳統的院落產權比較復雜,很多戶住在同一個院落當中,住房很是緊張,在院落內搭建了很多廚房、儲藏間等,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古村的歷史風貌。因為古村的地形非常的復雜,建設基礎設施非常困難,再加上資金的短缺,村里的供電基本上已經得到了保障,但是因為污水的處理、生活用水、垃圾的回收和燃氣的供應等基礎設施基本沒有建設,村里的各個院子里都沒有污水管道和沖水馬桶,街上到處可見任意排放的生活污水。村里的溝谷山坡處,東、西兩側設有“垃圾場”,用來傾倒垃圾,由于古村周邊的環境太差,極大的污染了土地,還有可能由于選址不當造成溝谷堵塞,帶來安全隱患。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造成了村民生活的不便,給村容村貌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官溝古村在向著全面的小康社會邁進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財政較為緊張,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沒有劃撥出專項資金用于遺產修繕,也沒有制定配套的使用政策,也沒有積極從社會上進行融資,來進行遺產保護,居民從根本上缺乏保護熱情和保護意識,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有效保護遺產的指導與激勵,這就造成了遺產的狀況每況愈下。
官溝村歷史悠久、資源獨特,而陽泉市的歷史建筑本來就很少,不僅有必要將城市周圍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更應該深入挖掘里面的歷史價值,凝練其歷史文化特色,要把握好保護的重點和內容,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同時還應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使科學發展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得到很好的協調,進而使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得到進一步的推動,從而帶動周圍村落共同發展。官溝古村的保護在發展旅游經濟、提升官溝古村的綜合競爭力、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版)[S].
[2]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2008版)[S].
[3]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意見(2004)[Z].
[4]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