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珍 楊永康 王錚愾
(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
如果把內河與城市比做是藤與瓜的關系,那么,內河就是給城市輸送乳汁的藤蔓,很多城市因水而生,因河而興,內河是城市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自古以來,溫瑞塘河和溫瑞平原的發展就有著魚水相依、相生相伴的不解之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溫州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城鄉建設的不斷擴大,塘河出現了水體污染突出,河床淤積嚴重,填占河道現象普遍,沿岸景觀無序,歷史文化面臨湮滅等一系列問題。為使溫瑞塘河的保護管理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2009年浙江省頒布實施《浙江省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次年,溫州市頒布實施《溫州市溫瑞塘河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至此,塘河的保護變得有法可依。
但是由于編制目的、編制內容及角度的不同,現有眾多涉及溫瑞塘河的專項規劃都沒有從空間角度對塘河保護范圍進行研究和明確,不能滿足《條例》和《辦法》對塘河保護管理的需要。為此,依據《條例》和《辦法》,從空間上劃定塘河保護區范圍,明確保護界限和管理主體,就成為塘河保護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城市水網流域層面,從空間的角度出發,以用地管制為主要手段,對塘河的保護進行規劃途徑的探索,一方面起到保證塘河未來的生態安全作用,另一方面希望對其他河流尤其是城市內河水網的保護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溫瑞塘河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史前時期是一條海峽,西漢初期演變為甌江河口南支入海水道,東晉時期演變為一條水面寬闊的河流,之后便是唐宋以來水網的不斷整治和疏浚[1]。
塘河作為典型的城市內河具有如下5大特點:
1)水系大。
塘河位于甌江以南、飛云江以北的溫瑞平原,流域面積740 km2,僅水面面積就達22 km2,大小河流共計千余條,具有水系龐大的特點。塘河由海陸自然變遷、砂石淤積和人工疏浚而最終形成,是典型的平原河網水系,又兼具有濱海河口的特點。
2)水網密。
塘河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宛若迷宮,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公布溫瑞塘河流域河道等級名錄的通知》,塘河水系按照骨干河道、重要河道和一般河道劃定為三個等級。骨干河道共3條,分別為溫瑞塘河主河道、西山河、南塘河;重要河道103條,一般河道942條,整個水網體現了網絡拓撲的特點。
3)水岸親。
根據《溫州市城市防洪規劃》,溫瑞塘河水系河道的正常水位為2.92 m,汛限水位為 2.72 m,經常水位為 2.62 m,整個流域基本屬于濱海平原區,水面與駁岸高差較小,具有沿岸標高較為統一,落差較小,親水性較強的特點。
4)水性靜。
塘河的水源主要來自瞿、雄、郭三溪之水,輔以大羅山、吹臺山等諸山之山澗溪流,水量十分有限,加上平原區域地貌比較平緩,同時當地水利部門通江閘壩對塘河水位進行一定控制,使塘河的水流較為緩慢,水性較為靜謐溫柔。
5)水生弱。
從整體上看塘河干流與外界交換的流量很少,類似于狹長的人工湖泊,但從內部呈不規則網絡狀分布的各分支水體來看,互相之間流動交換頻繁,則為明顯的城市河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溫瑞塘河兼具有封閉型湖泊和流動性河道的特點,污染物排放入塘河之后,除了少部分能通過自凈作用在原地消化外,絕大部分通過水流及濃度差的作用遷移擴散,導致整個塘河水域趨向于同一的水質,也導致了塘河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
溫瑞塘河現狀面臨著水質惡化、生態破壞、污染嚴重、河床淤積,河道遭到填塞擠占,沿河部分文化資源尤其是非物質文化資源正在快速消逝,沿河綠地布局零星不連續,景觀風貌亂而無序等一系列問題,就空間和土地利用方面而言,主要有兩大問題:
1)河道空間受到擠占。
按照水利部(水文[2005]70)《水文現代化建設指導意見》精神,積極推進水文測驗方式改革,以勘測隊管理若干測站,測站實現有人看管,無人值守,定期檢查巡測,實現駐測、巡測、間測和水文調查相結合。我們以山西省水文局王家會水文站作為流量巡測可能性分析論證的典型站點,以滿足水文預報、水文分析計算、水資源評價分析等實際需要精度,研究和推進水文測驗方式的改革。
城市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對河道進行了擠占,數量眾多的道路、橋梁、房屋等的建設侵占了河道大量面積,與河爭地,違法填河屢禁不止。許多河道喪失了濱河開放空間。
2)沿河土地利用呈脫離和無序狀態。
在“道路經濟”的影響下,溫州城市發展與河流水系呈現脫離關系,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和河流水系格局存在剝離現象,沿河土地利用呈現無序狀態,現存大量基礎設施落后的工廠和舊城區成為河流污染的重要隱患。
城市河流保護治理是一項涉及規劃、水利、環保、市政、園林、交通等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2],以往的保護治理大多從堤岸改造、截污治污、生態修復等具體工程措施方面進行治理,本次規劃借鑒國際上強調水體與土地相結合的城市河流生態環境規劃方法[3],將塘河水網作為保護對象,通過劃定范圍細則的確定,從空間上將保護范圍予以落實和界定,同時對保護范圍內的用地類型提出控制要求,從而達到確保塘河生態安全的目的。
1)劃定原則的確定。
秉承《條例》和《辦法》對河道保護范圍的最小寬度要求,規劃依據防洪規劃已確定的藍線,按照骨干河道藍線每側50 m,重要河道藍線每側15 m,一般河道藍線每側8 m的范圍進行保護區的劃定。
2)劃定細則的調整。
考慮到塘河沿線用地情況的復雜性,規劃進行了具體細則的確定以使得范圍線具有彈性和可操作性。
其中沿江(海)閘門保護范圍是依據防洪規劃的相關內容,閘門的保護范圍為水閘主體工程向上下游各延伸120 m,左右側邊墩翼墻起各向外延伸50 m。
細則二:當細則一中需要擴大保護區范圍的用地或設施需進行拆除、重建時,那保護區的范圍將按照最小寬度進行確定。
細則三:保護區范圍線的劃定涉及的各類防洪規劃發生修編時,則以新修編并獲得審批的規劃為依據,進行保護區范圍的相應調整。
細則四:城市的綠地系統、總體規劃以及各單元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在進行重新修編的時候,則需以保護區范圍為依據進行用地的確定和調整。
3)用地類型的控制。
在明確保護區范圍的基礎上,規劃進行適建用地類型的控制。適建用地類型指保護區內允許建設的用地類型,包括水域、綠地、河居文化點(居住)用地、旅游景點、塘河旅游相關的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文物古跡用地、宗教設施用地、港口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農林用地、供水供電用地、環境設施用地、安全設施用地以及由塘河主管部門確定的與水系保護治理相關的用地。其中河居文化點(居住)用地、宗教設施用地需要嚴格按照現狀控制,不得擴大用地規模。除了適建用地類型外,其他用地類型均屬于非適建用地,即不允許建設的用地類型。現狀已經存在的非適建用地需要在市政、景觀、環衛、建筑色彩等等方面滿足塘河的保護要求。
4)管理權限的要求。
規劃從管理的角度明確了管理主體,從而使得河流受到多方管制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扭轉。
緩沖區是指保護區以外對塘河流域生態及水質有重要影響、或有一定安全隱患的用地,具體包括大羅山、吹臺山等山體;緊鄰塘河保護區的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大羅山、吹臺山等自然山體作為塘河重要的自然水源地,應禁止毀林、開山采石等活動,對已破壞的自然山體進行生態修復,做山體覆綠處理;完善和構建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森林覆蓋率要求達到90%以上;區內不得布置生產、貯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險物品的工廠和倉庫,禁止設置二類工業、三類工業以及危險品倉庫用地,該類企業有發生生產事故引發重大環境污染的可能性,一旦事故發生,將對塘河的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當緩沖內的污染源對塘河產生水體污染時,應進行治理、搬遷或調整。
在《溫瑞塘河保護規劃》編制完成之際,筆者深深地感覺到城市水網的保護應從流域層面出發,進行全面綜合的保護與利用,尤其是從空間和用地出發進行落實,使規劃本身具有彈性和操作性,在明確保護主體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水利防洪、水質改善、生態健全、文化傳承、景觀營造、人文展示、文化活動等一系列規劃的統籌安排和協調,使內河與城市最終和諧相融。
[1]張俊凱.溫瑞塘河歷史文化資料匯編[Z].溫州:溫州市溫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揮部,2006:2.
[2]張春艷,張 敏,鄭 麗,等.生態視角下的城市次級河流保護——以重慶主城區梁灘河、虎溪河保護規劃為例[A].201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0.
[3]沈清基,方 芳.城市河流地區生態環境規劃研究——以溫瑞塘河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