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旭凱,蓋明強,蘇寶麗
(寧津縣水務局,山東 寧津 253400)
寧津縣現有縣級骨干河道26條,全長302 km,包括“四河”、“三渠”和“十九條干溝”。河道溝渠縱橫交錯,南北貫通、東西互濟,構成全縣的水網骨干體系,在全縣的防洪排澇和抗旱引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寧津縣大力開展了河道治理工作,但由于對做好河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再加上思想上不夠重視,個別鄉鎮自我保護主義思想嚴重,片面強調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采取行政干預,甚至有些項目不經河道主管部門批準,不履行報批手續,強行違法施工建設,導致河道主管部門管理處于被動地位。
根據《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辦法》的規定,無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為河口外5~10 m。1993年在縣政府的主持下,寧津縣土管局對26條縣級河道中的23條進行了確權劃界,明確23條縣級河道占用的土地劃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屬縣水利局,但確定的河道管理范圍僅為河口外1 m。導致無法保障和滿足以后河道治理工程及涵閘、揚水泵站等水利工程建設的需要,造成河道治理遷占、管理困難。如2009年在寧津新河張菜橋至劉言閘段的治理工程中,遷占期長達32 d,遷占投入高達140萬元,嚴重影響了寧津新河治理工程的順利完工。
多年來,寧津縣鄰河村莊的居民或工廠為出行方便,私自在河道上建設橋涵便道,嚴重消弱了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如2012-08-04,全縣普降大雨,李士固干溝的積水因常洼村北窯廠和長官鎮東街村民私建橋涵嚴重受阻,寧北河積水也因長官鎮堿場鄭村東私建橋涵無法及時排出,河道行洪能力消弱50%以上,致使大面積農田、村莊受災,危及災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目前,縣級河道種植的樹木多為鄰河村莊農民私自種植或村委會非法承包給村民,有的河段樹木已種植到河底,嚴重阻礙了河道地行洪排澇。
由于沿河部分居民、鄉鎮企業法律和環保意識不強,隨意將生活生產廢污水、人畜糞便等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環境惡化。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河道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私自埋設排污管道、亂排污水現象日益嚴重,河道的水質污染日益嚴重,造成河道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河道作為寧津縣重要的水利基礎設施,是構筑防汛抗洪安全體系、改善區域環境的重要因素,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用水安全;事關水利、農業及經濟社會大局的發展。寧津縣從建設生態文明、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及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把維護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整個河道管理工作,促進河流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為進一步加強全縣河道管理,寧津縣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水務局、國土資源局、公安局、農業局、林業局、經管局和各鄉鎮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全面組織協調全縣河道管理工作。2014-01,由縣政府出臺《寧津縣河道管理實施辦法》《寧津縣河道管理實施細則》等縣級河道確權劃界相關文件,以規范全縣河道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同時,寧津縣水務局抽調組織協調能力強、有基層工作經驗、熟悉全縣河道情況的13名專業人員成立河道管理科,專職負責全縣河道管理工作,通過進一步理順工作關系,加強協調機制,落實了河道管理責任,并及時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及裝備器材等各方面的保障,同時加強人員的學習與培訓,建立相應的監督考核制度,進一步提高了執法水平。
結合2013年底全縣國土資源局開展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寧津縣對過去已有且符合規定的河道等工程權屬證明,按照原有資料由縣國土資源局進行確權劃界登記,對沒有劃定界限的,經縣政府批準,由縣國土資源局按標準完成確權劃界登記。縣國土資源局在水務局的配合下,把好縣級河道兩側土地的確權登記關,堅決防止河道管理范圍內國有土地變更為村集體土地情況的發生。通過穩步推進縣級河道確權劃界,全縣26條骨干河道管理范圍全部達到《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辦法》規定的5~10 m標準,形成了縣、鄉、村、用水戶協會(或企業)四級管理體系,建立了河道日常巡查維護管理機制。
為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寧津縣水務局積極開展聯合執法,探索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河道管理科與縣水政監察大隊、公安、城管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對違法占用河道水域、阻塞影響河道功能、污染河道水質等行為的查處力度。對未經審批的河道違規建設項目和違章片林等,立即責令整改或取締,徹底消除河道行洪障礙和各種隱患。
寧津縣從維持河流健康生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出發,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切實加強河道管理,嚴禁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亂占亂建等行為。
1)審批到位。嚴格實行建設項目審查許可制度,嚴把建設項目的審查、審批、許可關,明確審批權限,實行分級負責,將涉河建設項目的審查條件、權限、程序和時限在縣電視臺、政府網、縣報紙等公開媒介向社會公開。同時把好建設項目勘測、論證、審批、監督、驗收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堅決杜絕越權審批和審批不嚴的現象。
2)巡查到位。堅持“以防為主,查防結合,以查促防”的原則,切實做好日常河道巡查工作,完善河道巡查制度,落實河道巡查責任,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
3)監管到位。加強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對已審批的建設項目,嚴格按照批復要求進行全過程的跟蹤、監督和檢查,做好驗收工作。
通過電臺、電視臺、報刊和專題宣傳等形式,全面加大對河道管理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揚水文化、生態文化,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節水意識、環保意識,使廣大干部群眾知法、懂法、守法,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充分認識河道管理的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通過深化宣傳教育,加強日常監管,深入推進依法治河,努力打造人文宜居的“水郡綠城”風貌,為全縣人民創造了良好的水生態文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