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王春國,黃 慧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山東省西北部,土地總面積81.19萬hm2,其中耕地保有量穩定在62.67萬hm2左右,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4.33萬hm2,水土流失面積7萬hm2。轄8縣2市1區,總人口561萬,其中農業人口461萬,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和產糧大市。德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58 mm,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中7~8月降水量占56.3%。近年來,受氣候變暖影響,德州市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呈現出旱澇交替、旱澇急轉的特點,農業生產時常面臨大旱大澇的不利年景。
主要包括引黃灌溉、排澇防洪、農村供水3大工程體系。引黃灌溉體系主要有潘莊、李家岸2處大型引黃灌區和韓劉、豆腐窩2處中型引黃灌區,加上引位入夏(聊城市位山灌區至德州市夏津縣)和引濱入慶(濱州市簸箕李灌區至德州市慶云縣)2條跨市引水路線,最大引水能力310 m3/s。排澇防洪體系主要有黃河、漳衛河、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5大干流和恩縣洼滯洪區。蓄水工程主要有丁東、丁莊、慶云等9座平原水庫,水庫蓄水能力近2億m3,調蓄能力4億m3。河道、溝網和坑塘總蓄水能力5億m3。
1)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德州市水資源極其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 m3,僅為全省人均的61%、全國的1/10。近年來受黃河來水量有計劃供應、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影響,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全市正常年份年用水量25億m3,缺口為7億m3,主要靠超計劃引黃和超采地下水彌補,保障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的任務十分艱巨。
2)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全市70%的河道淤積嚴重、60%的農田水利設施長年失修,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嚴重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各地水利規劃、水利建設相互分割,不成體系;大多數田間小型建筑物帶病運行,不少斗溝、農溝淤積嚴重,難以發揮水利工程正常效益。
3)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大型蓄水設施缺乏,對水資源的綜合調控能力不強,無法有效保障全市用水需求。據普查,引黃40年來,全市仍有2 160個村莊 (占全市村莊的26%)、13.33萬hm2耕地(占全市耕地的25%)用不上黃河水,主要分布在衛運河、漳衛新河邊緣高地,引黃支線末端。
據資料顯示:在關系糧食生產的水、肥、種、光、溫等諸要素中,水的增產作用最為突出,1 hm2水澆地的收益是1 hm2旱地的2~4倍,水利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多年來,德州市通過水庫放水、涵閘引水、泵站提水、渠道輸水等綜合措施以及河庫聯調、庫閘聯調等調度手段,年均引黃10億m3,為小麥返青、春田造墑、農業豐產豐收提供了水源保障。
2009—2011年底,德州市以“六縱三橫”(六縱:南水北調干線、潘莊總干渠、李家岸總干渠、引位入夏、引濱入慶、引邢入樂;三橫: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為框架,投資30億元,實施了水網骨干工程和關鍵工程建設,徹底治理了全市大部分干支流河道,興建了9座庫容千萬方的平原水庫,整修了6 240座坑塘,基本實現了水系聯網、庫河聯調,初步實現了冬蓄春用、豐蓄枯用的水資源調配目標,全市53.33多萬公頃耕地基本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
近幾年,德州市冬春水利建設投資年均增速31%,建成各類水利工程6.5萬處。各縣(市、區)以“每鄉鎮有一處高標準萬畝方田,每人平均一畝旱澇保豐高產穩產田”為目標,陸續出臺實施大規模水利治理規劃,如樂陵市實施了“3211”興水惠民工程,用3年時間,投資2億元,清淤溝渠1 000 km,維修改造橋涵閘井1萬座。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德州市實現了10年規劃3年完成,流域面積30 km2以上的102條支流河道全部治理完畢,在抗御洪澇災害和特大干旱中作用凸顯。
為破解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渠系不配套的制約,德州市爭取全部11個縣(市、區)均進入國家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行列,數量占山東省的1/7,列全省第一位。目前已完成末級渠系渠道整治570 km,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6 255座,新建泵站229座,新打機井566眼,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萬hm2,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萬t。德州市通過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影響,顯著增強了農田抗御旱澇災害的能力,帶動全市80%以上的糧田成為高產穩產田。
面對全市旱澇交替、旱澇急轉,氣候不確定性增加的基本市情,德州市扎實落實責任、預案、隊伍、物資、工程等措施,保證全市度汛安全。在抗旱方面,潘莊、李家岸兩大灌區開創冬季帶冰引水歷史,引黃灌溉面積達到歷史最高47.33萬hm2,成功戰勝了2009年春季和2010年冬季連續發生的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完成抗旱澆地40多萬公頃,抗旱減免糧食損失12億kg,大旱之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德州市以田間灌排體系及橋涵閘配套和方田建設、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與配套、打通竹節溝為重點,完成中央財政潘莊灌區禹城項目、武城項目、陵縣項目以及李家岸灌區樂陵項目等項目建設,形成了“工程設施完善、運轉方便高效、產權界定明晰、管理主體明確”的現代化農田灌排體系,全市建成50處“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萬畝農田,有力地提高了農田的抗旱排澇能力。
一是積極引黃淤改鹽堿澇洼地。先把引黃灌區內的鹽堿澇洼地開挖成沉沙池,用引黃泥沙進行淤積,再用30~50 cm的紅土蓋頂壓沙,同時配套建設溝、渠、路、機電井等設施,將其改造成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田。二是連年開展以風沙片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7萬hm2,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0.22億t,使糧食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和提高。三是2011年開始,潘莊灌區利用引黃泥沙淤改山東省邱集煤礦采空塌陷地,年可恢復53.33 hm2塌陷地的環境承載力,將其復墾為高產、穩產的良田。
一是出臺獎補政策,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在平原水庫、河道治理、方田建設、泵站改造、坑塘建設、飲水安全6個方面相繼出臺并實施了資金獎補政策,帶動投資19億元。二是健全水利站所,強化基層服務支撐。以鄉鎮或流域為單元,加快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民用水協會建設,成立防汛抗旱等水利服務隊伍179個,配置車輛224輛,裝備390臺(套),在抗御旱澇災害中發揮了突出作用。三是引進先進科技,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發展節水灌溉面積6.13萬hm2,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