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利廳副廳長 張玉忠
2013年,在省水利廳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省各級水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農村水利事業全面協調、快速發展,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實現我省糧食生產“十連豐”做出了積極貢獻。以大型灌區續建與泵站改造、農發中型灌區配套,中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投資重點的各類農水項目建設再掀高潮;以水管單位體制改革、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水價綜合改革為重點的各類體制機制改革工作穩步推進;以規范項目建設管理、完善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民用水協會能力為重點的管理手段創新工作扎實有效。全年完成農村水利建設投資30.4億元,新修基本農田52.8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89.6萬畝;組建鄉鎮水利站655個;在全面解決了鄉級水管員養老補貼的基礎上,又妥善解決了6萬多名灌區段斗干部養老補貼問題;全面完成大型灌區和大型泵站7.7億元的投資改造任務,落實農發中型灌區改造項目6個,全面啟動2013-2015年輪期農發水保項目。可以說,過去一年的農村水利工作,進展有力、成效顯著、作用巨大。
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村水利改革發展面臨的問題和難點,一是灌溉面積加劇萎縮對穩糧增產形成嚴峻挑戰,二是灌區“最后一公里”仍然是農業灌溉的最大瓶頸,三是量大面廣的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亟待深化。2014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關鍵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水利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水利部近期出臺的水利改革指導意見為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水利廳黨組對做好農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搶抓歷史機遇,帶著問題思考,緊盯難點謀劃,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扭住大事,攻堅克難,扎實做好農村水利工作,重點解決好灌區“最后一公里”瓶頸制約,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服務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讓省委、省政府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
據多年資料統計,占全省三分之一耕地面積的水澆地生產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糧食,水澆地絕對是牽引著全省糧食安全的生命線。通過每年的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都能新增恢復一定量的灌溉面積,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部分農田尤其是灌區優質高產農田不斷被占用,致使灌溉面積每年呈萎縮減少趨勢。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積1900多萬畝,而多年平均實灌面積不到1400萬畝,失灌面積500多萬畝,超過四分之一,灌溉面積現狀令人擔憂。我們既要積極支持地方建設發展,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最為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全力加快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步伐,通過大型骨干工程改造和末級渠系田間配套“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大動脈血管輸送能力,一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毛細血管,不斷新增擴灌和恢復改善灌溉面積。各級水利部門,首先要繼續實施好大型灌區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農發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小水重點縣田間配套以及面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其次是加快推進規劃中的幾個擴灌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立項建設,通過在建和新建一批項目,竭力遏制灌溉面積萎縮態勢。三是在項目實施中要規范建設程序,注重提質增效,強化項目監管,管好用好資金,真正把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實現“兩個2000萬畝”奮斗目標。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糧食生產的痛就在于無水則無收,關鍵是能否澆上“救命水”、“增產水”,其癥結就是作為灌區“最后一公里”的田間工程不通不暢。對癥下藥,暢通田間工程,就如同疏通了農業灌溉的“毛細血管”。目前,全省1900多萬畝有效灌溉面積上,分布著斗渠以下田間工程近10萬公里,這些田間工程縱橫交錯、數量巨大、分布密集。農業灌溉就是由水源樞紐到骨干工程,最終通過田間工程完成的,可以說所有的農田水利工程,最終效益都是從田間工程上體現出來的。但令人揪心的是,我省的田間工程絕大多數修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經滄桑,近三分之一出現了老化失修、淤積堵塞,甚者渠毀水斷,有些田間工程尚未建設,“水中旱、渠邊旱”屢見不鮮,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危及到糧食安全。為了打通灌區“最后一公里”,我省2010年啟動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田間工程建設項目,2012年又利用貸款融資啟動實施了農業灌溉設施建設項目,近年來還不斷加大實施了小水重點縣項目建設,中省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內基建投資和農發扶貧資金都不同程度地向田間工程傾斜。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呈現出投資逐年增加、規模逐年擴大、質量逐年提升、效益逐年顯現的喜人景象。隨著各級對糧食生產的日益重視,今后還會繼續加大對田間工程的支持和投入,發展機遇難得,必須乘勢而上。一要在指導思想上要把“最后一公里”問題作為農村水利工作的重點;在前期工作上要把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項目優先安排;在投資投向上要按照各盡其能、各計其功的原則統籌多方投資,捆綁使用資金,盡可能向田間工程項目傾斜,凝合力、出重拳、顯成效;在工程建設上要合理工程布局,提高工程質量,真正把群眾最為關切的田間工程建好、管好、作用發揮好。二要繼續實施好51個小水重點縣、16個糧食產能縣和覆蓋全省的省級小型農田補助資金等項目,使這些工程盡快投入使用,盡早發揮工程效益。三要分區域、有重點地加快推進,關中地區以大中型灌區末級渠道襯砌為主,陜北陜南統籌考慮區域水源短缺和耕地零散的現狀,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省廳還要把這些工作再做具體安排部署,把任務分解下達到市縣各級。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把這些民生水利工程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實現渠暢、水活、苗綠的田園風光,真真切切讓全社會感受到水潤糧倉、造福三秦。
中央提出,改革就是最大的紅利。前些年,由于農村水利基礎薄弱,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資,產生了巨大工程效益,但隨著水利工程體系不斷完善和管護矛盾的凸顯,使得以前單靠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建設紅利釋放減緩。“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重建輕管現象較為普遍,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暢、管護責任不落實已成為制約農村水利工程紅利釋放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水利部連續出臺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一系列文件,最近又出臺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我省2014年兩會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許多都聚焦農村水利工程體制機制改革。由此看,進一步深化農村水利工程體制機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各級水利部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改革,樹立大局意識,破除畏難情緒,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水利體制機制改革。2014年要重點抓好六大改革工作,一是繼續以落實“兩費”為重點推動大型灌區管理體制改革。二是以精簡高效和購買服務為方向積極探索推進灌區綜合改革。三是以緩解灌區運行困難和減輕農民水費負擔為目的,積極推動水價“兩補”機制建立。四是以明晰產權、搞活經營、落實管護責任為核心,穩妥完成好11個試點縣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五是以機構完備和能力健全為標準完成基層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并創新延伸組建村級水管員隊伍,建立村級水管員補貼機制,更加明確管護主體,夯實工程管護責任,確保長久發揮效益。六是大力推動以農民用水協會為主導的用水合作組織建設,推廣參與式灌溉管理模式。通過優化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機制,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紅利。
渭北農田排水和大型灌區安全防護直接關乎老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也關乎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引起了省上領導的高度關注,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當前,渭北農田排水和大型灌區安全防護仍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必須千方百計加以解決。2013年底水利部已啟動了全國治澇規劃編制,當下正值春灌高峰,渠道滿負荷行水,省廳也對灌區安全防護研究了新的對策措施。各級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把老百姓的生產和安全放在心中,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推進這兩項工作。一是認真做好治澇規劃編制的基礎工作,高質量完成規劃編制。二是積極協調省市有關部門,推動渭北排水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爭取先行實施交口抽渭灌區排澇工程。三是積極推動大型灌區渠道安全防護工程建設,把穿越城鎮、學校、農村等人口密集的重要渠段作為建設重點,采用欄桿、綠籬等形式加強防護。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讓政府放心,讓群眾滿意,樹立水利部門的良好形象。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