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隴西
(隴縣水土保持工作站 陜西 隴縣 721200)
隴縣位于渭北黃土高原西端,東連千陽縣、南臨寶雞縣,西北部與甘肅的張家川、華亭縣接壤。該縣地處鄂爾多斯臺南緣和秦祁地槽褶皺北部的接壤處,始于中生代基巖和新生代紅土層所構成的古地形上,成土母巖為紫紅色砂質泥巖、夾沙巖。地表廣泛覆蓋黃土層,屬黃土侵蝕地貌。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千河橫貫其中,千河以北為千山山脈,以南為隴山山脈。在地貌上屬于梁峁丘陵溝壑區,以梁為主,間有峁狀分布,梁峁頂部地形相對平緩,坡度一般為3°~8°。
縣域土地總面積241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717km2。現有耕地36300hm2,其中坡耕地19373hm2,占耕地面積的53%,這些坡耕地均分布在千河兩岸的溝道、坡面、梁峁上。由于治理程度低,受地形、母質及外界因素影響,土壤養分比較貧乏,結構疏松,粘聚力小,抗蝕能力差,易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糧食產量與經濟作物生長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風調雨順和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當前主要的經營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大力開展了基本農田建設、植樹造林、種草滅荒和興修農田水利工程等一大批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水銀河流域治理為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綜合治理短短三年的時間,流域內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流域內營造水保林743.9hm2,栽植經果林255.9hm2,封山育林160hm2,人工種草158.7hm2,植被覆蓋率達到50.4%,較1999年增長了40.8個百分點。二是水土流失得到大面積治理。三年來經過項目區群眾堅持不懈的努力,截至2013年11月底,流域內現有保存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64km2,年內可攔蓄泥沙8.82萬t,攔蓄徑流24.0萬m3,使得土壤侵蝕量減少72.4%,治理程度達到58.1%。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三年來新修水平梯田244hm2,人均基本農田達到1.5畝以上,糧食單產顯著提高。新修生產道路21km,從此一改以往人背、畜馱為機耕、機播、機拉,加快了農業機械化作業進程。從這幾年調查資料分析,流域內糧食產量以年均近12%的增長速度穩步上升,基本做到了豐年大增產,旱年不減產。另外,山地特色主導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流域內退耕陡坡地598hm2,新栽核桃224.47hm2,發展桑蠶10.53hm2,種植烤煙180.27hm2,年養蠶 108張,產繭 0.59t,年產烤煙 351.5t,效益年產核桃 13.3t,蠶、果業、副業總產值212.76萬元,農民人均產值393.4元。根據2013年的統計,流域內農林牧副業發展總產值達到1000.4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5.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440元提高到3326元。
根據以往水保治理的經驗,各項措施的布局為:封禁選在溝頭人口稀少的林地進行;溝道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實行多種措施并舉,宜農坡耕地配置水平梯田;宜林的荒山荒坡上配置水保林。在可退耕的坡耕地上配置經果林和優質牧草;對于無法退耕的宜農坡耕地實施保土耕作措施。在配置經果林的地塊上新建一定數量的水窖,建設節水灌溉示范基地,發展節水農業;在川塬缺水、地下水位相對較高的地方打機井,發展灌溉農業;在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溝道修建淤地壩、土谷坊,攔泥蓄水,控制水土流失。同時結合坡改梯,合理布設生產道路,便利耕作和管理。基本上做到了規劃布局合理,各項措施綜合配置。
根據筆者自己的實踐經驗,考慮將具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分成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三大形式。
耕作措施主要是利用正確的耕作方法,優化地形趨勢,改善土地的肥力,從而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在保障土壤安全的基礎上提高產量。耕作措施在水土保持中是極為常用的一項措施,能夠對水土保持起到有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①深耕:對耕作層加深處理,不斷提升土壤滲水能力,降低徑流,預防干旱。②中耕:利用疏松表土,提升滲水能力,降低流徑,預防干旱。③等高耕作:主要是沿著等高線方向實施耕地、播種、除草等處理,避免徑流沿著犁溝集中下流造成沖刷。④溝壟耕作(壟作區田):在坡地作壟,種植作物,且在適當地位置做好分欄處理,擴大土壤水分,降低沖刷。⑤草田輪作:將蓿、草木樨等牧草與農作物輪作以對土壤團粒結構進行轉變,擴大土壤滲水、蓄水和抵抗徑流沖蝕的效果,改善土壤的作用力。⑥等高帶狀間作:在坡地上按照等高線方向的作物進行布置,以保證土壤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水土的流失面積。
為保證水土資源的完整性,常采取的措施包括:優化小地形,蓄水保土,避免水土散失,合理分配水土資源及施工方案。在施工建設時主要將其分成為坡面工程、治溝工程、小型水利工程等幾大方面進行。
(1)坡面工程:主要是對坡地進行有效的規劃且積極規劃好土地資源的利用,從而對水平梯田進行調整,并且進行水平埝地、培地埂、修水平溝、挖魚鱗坑等避免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2)溝道工程:主要是對溝底不同類型的庫壩進行修理,主要是固定溝床,防止溝底下切,制止溝床擴展,并能分段攔截泥沙,形成溝底川臺化。一般有三種形式,包括:攔泥淤地,蓄水澆地,控固侵蝕等等。
(3)小型水利工程:該方法不僅能對地表徑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并且對水土流失區干旱問題進行有效處理。這類措施主要涉及谷坊、水窖等。谷坊的布設應本著小多成群、先上后下的原則進行修筑。
生物措施治理主要為溝坡造林、溝床造林、溝緣和溝頭造林、荒坡荒溝種草等。
2.3.1 溝坡造林
主要以魚鱗坑整地造林和水平階整地造林為主。溝坡地形破碎時宜采用魚鱗坑整地造林,喬木林按株行距1m×1.5m或1.5m×1.5m、灌木按1m×1m。坑長1m~1.5m,寬0.7m~0.8m,坑深0.3m~0.4m。在地形均整坡度較緩的荒坡上采用水平階整地造林,階面寬1m~2m,深0.3m,埂外坡65°,水平階面向內成10°左右的倒坡。上下臺階間距,經濟林3.5m~4m,喬木林為2.5m。
2.3.2 溝床造林
支毛溝上游多在土狀堆積物中下切,如比降小時,可以進行全面造林。以插條插桿為主,株行距1m×1m,栽時要掌握住深埋、少露、踏實三個要點。
2.3.3 溝緣和溝頭造林
為了保塬固溝,在溝邊營造林帶,林帶要隨沖溝的彎曲靠岸邊配置,但為了便于耕作,林帶靠農田的外緣應盡量取圓直。一般在距溝邊1m~2m處結合修高、寬0.5m的溝邊埂,同時在埂外栽植一排灌木,在埂內栽種喬、灌混交林。為了減少徑流,制止溝頭向前擴張,在侵蝕溝頭上的溝掌集水區營造防蝕林是一項有效措施。單個沖溝可采取帶狀造林,林帶與水道垂直;沖溝分叉多,溝頭相距近,土質不好,溝頭正向前擴展時,應進行全面造林,并且在沖刷邊沿應加植根性強、生長快的灌木。
2.3.4 荒坡荒溝種草
利用荒坡、荒溝種草,既能增加地面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又能解決飼料不足的問題,促進縣域畜牧業的發展。
以上三種形式中工程措施有著顯著的優點,其用發揮速度快,增產效果好,除了可以顯著攔蓄徑流、泥沙外,還能對林草的生產創造優越的環境等顯著優點,是水土保持中常用的一項重點措施,但同時其也存在技術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難度,且資金消耗量大等缺點,實際小流域治理中往往輔助生態措施同時進行,因此必須要清楚認識到各個措施之間的關系,保障多措并舉時互相推動、互相協調。
隴縣小流域治理加大了投資力度,充分調動了群眾改變山河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治理,治理效果十分明顯,平均治理程度達到了74%,林草覆蓋率提高到46.5%,累計年可攔截泥沙84.95萬t,年可攔蓄徑流123.56萬m3。每年可增加糧食產量366.21萬kg,農民人均純收入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同時有效改善了項目區的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使小型農業耕作機械在項目區得到迅速推廣,為隴縣農業結構的調整、新農村建設、農民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