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
(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山東泰安 271000)
大汶河河道生態護岸林建設模式
呂華
(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山東泰安 271000)
通過對大汶河流域生態護岸林現狀分析,提出了加強生態護岸林的營造,改善大汶河流域生態環境,提高堤壩抗御洪水能力的建設思路。結合河道管理實際對生態防護林的營造技術進行研究,并對生態防護林建設的預期效益進行分析。
大汶河;河道;生態護岸林;建設模式
大汶河是黃河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山東省大型骨干河道,也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防洪排澇河道。發源于沂源縣松崮山南麓沙崖子村,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泰安、濟寧,于東平縣馬口村注入東平湖。全長208.2 km,流域面積8 536 km2,現有堤防106.1 km2。大汶河防洪工程建設經過多面的努力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成績,尤其是在大汶河沿岸營建了大量的生態護岸林。但由于對生態護岸林配置及其效益缺乏專門系統的研究,河道生態護岸林的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苗木品種雜亂,規格不高;造林模式不合理,林帶結構單一;綜合防護效益低,低產低質林面積較大,亟待需要更新改造;日常管理較為粗放,病蟲害嚴重,采伐缺乏科學性等問題。
1.1 河道岸線設計
生態護岸林按防洪總體規劃,以保護堤防工程,滿足防汛搶險需要為主,提高防洪工程的綜合抗洪能力。以防洪、保護工程為主,同時兼顧河道管理經濟的發展;在樹種選用上,選擇既能滿足防洪保護工程的需要,又能帶來一定經濟的優良品種,爭取一次成林。
河道自然曲直的岸線更容易產生美感,又有利于削洪行波,恰到好處地維持河道自然岸線是生態河道建設取得成效的前提。以往河道護岸工程采用傳統的設計方法和技術,主要是考慮河道的安全性問題,混凝土、漿砌石等直立式護岸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只考慮河道的行洪排澇功能,而沒有充分認識到工程建筑對河道環境和生態系統及其動植物、微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這種河道護岸變成了人工渠道,斷絕了人與水的親近關系,破壞了原有的水生態平衡。所以,對于生態護岸林的岸線設計,采取遇彎則彎、寬窄結合,避免生硬直線,可以通過巧妙運用曲線元素,建設形成特色的水岸一體景觀。
1.2 生態護岸林的營造技術
1)建設模式。生態經濟型河道生態護岸林優化配置模式,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以防護林為主,多林種相結合;以豐產速生樹種為主,多樹種相結合的模式;實施強化管理,路、堤(岸)、景三位一體,充分發揮森林植被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生態護岸林建設初期,要確定河道生態護岸林的造林范圍,分堤段、分坡面、劃范圍,通過以點帶面、分段實施的方式,實現全面發展的戰略。
2)樹種選擇。大汶河河道屬于山洪季節性河道,在不影響河道行洪的前提下,結合河道天然屬性,在河坡部分選擇以濕生植物、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為主;背水坡面選擇了景觀性、水土保持性和速生性良好的柳樹、楊樹為主要樹種。
3)種植技術。對河道生態護岸林的適宜造林密度,以及造林方法、栽植季節、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栽植方向、林帶寬度等進行合理控制。在實施過程中將優先考慮水利工程保護、防洪保安全等特殊要求,結合堤防土壤環境,迎水、背水坡的特點,苗木自然生長規律,堅持“四大(挖大坑、栽大苗、澆大水、封大堆)、三埋、兩踩、一提苗”的原則,提高堤防林木成活率。
4)撫育管理。苗木成活后,進行滅蟲、除草、施肥、澆水的管護工作,做到植、管并重,達到活、齊、茂的效果。
1.3 生態護岸林建設模式
1)護堤林帶。在不影響行洪的條件下,在堤防迎水面可以通過種植林木形成生態林帶。在堤距較寬的河段可適當加寬林帶建設,對于殘缺林帶及時進行改造補植;對于新造林帶,加強撫育管理,形成完整的生態林體系。
2)生態護坡。告別過去僵硬的砌石護坡,結合植被建設,采用生態護坡模式。(1)固土植物型。采用根系發達的植物故土護坡,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滿足生態修復,便于建造人造景觀。(2)植被生態混凝土型。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緩釋肥料和表層土組成。(3)網石籠結構型。用鐵絲籠裝碎石、肥料及種植土組成,可以構造鐵絲網和碎石復合種植基。(4)土工材料復合型。外圍用砌石或者木樁隔離水面,可以在護岸延伸向水面的空間內填土種植。(5)自然型。以天然植被、原石、木材等材料代替混凝土護岸,盡量創造接近自然的河道。
3)河岸灌木帶。為了固坡防塌,在河道岸兩側布設護岸灌木帶,通過生物防護,阻水固岸,穩固岸基坡腳。可以栽種水生植物帶,配合種植刺槐和沙棘,加強邊坡保護。
對大汶河河岸生態護岸林造林技術及效益進行系統研究,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大汶河沿岸生態環境,對防洪減災和促進當地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國同類型河道生態治理和保護提供參考。
2.1 社會效益
大汶河屬于山洪季節性河道,山區河道坡度大,植被條件差,洪水具有暴漲暴跌、峰高量大、蘊含能量大的特點,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目前,大汶河防洪標準為防御20年一遇洪水,防洪保護面積為6 887 km2。建設大汶河河道生態護岸林工程,能夠有效地削弱洪水到來時風浪及漩渦急流對堤防的沖擊力,并能夠緩流落淤積沙,控制崩岸,抬高邊灘,提高堤防安全度,有效減輕洪澇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當地經濟和諧穩定發展。
2.2 生態效益
過去護岸工程多采用單調的漿砌條石垂直斷面,許多動植物喪失了生存空間。近幾年,生態河道的理念逐步為人所接受,生態護岸林成為生態河道治理中一項重要的生物措施。
一方面護堤林木能夠改善環境、凈化空氣、防風固沙、調節溫濕,實現固土保水、截留降水,改善土壤結構,調節區域小氣候等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泰安土壤、氣候、水位變幅等因素,通過樹種選擇實現林草結合、喬灌結合、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結合,形成錯落有致的河、岸、園、林、路、水、山結合的河道景觀,營造景與水結合的親水平臺,為大汶河堤防保護區建設一條“綠色長廊”,實現生態河道的景觀效益。
2.3 經濟效益
在河道堤防背水坡營建生態護岸林,在樹種選擇上盡量選用經濟林種,能為堤防管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汶河河道上原有100余名堤防管護隊員從事堤防管護工作,可以同時進行護岸林的日常管理,不需增加額外成本。2012年大汶河寧陽河段率先在堤防兩側開展了以竹柳(生產生物乙醇、發電)、核桃樹(經濟樹種)作為主要樹種的種植實驗,將為大汶河生態護岸林的林種提供更多的選擇,林木資源本身也成為堤防上的“綠色銀行”。
從以上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分析看,在大汶河流域營造生態護岸林,從政策、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其它工程措施的不可替代性,擁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將為泰安市“生態汶河”“綠色汶河”的建設提供積極的保障。
(責任編輯 張玉燕)
TV861
B
1009-6159(2014)-09-0024-02
2014-02-05
呂華(1978—),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