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張東強
(保山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伴隨生產力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給欠發達中小城市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困惑:如何在城鎮化背景下發揮競爭優勢、合理選擇發展路徑,實現欠發達中小城市城鎮化健康持續發展。本文以滇西典型欠發達中小城市保山市為例,旨在探求滇西欠發達中小城市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探索其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實現欠發達中小城市優質城鎮化步伐。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影響,與發達地區相比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但經濟和社會發展又具有較大的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1]。因此,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成為了我國新時期城鎮發展的迫切需求,這無疑為中小城市的發展帶來嶄新的機遇和巨大挑戰,中小城市是未來中國城鎮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潛力區,其中欠發達中小城市是其關鍵。
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3.73%,處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城鎮化加速階段。與此同時,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已成為當代中國城鎮化急需解決的三個不平衡問題之一[2]。欠發達中小城市城鎮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如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集聚能力低,生態環境惡化,城鎮特色消逝,城鎮空間建設滯后、城鎮化質量提高緩慢等。欠發達中小城市城鎮化問題已然凸顯,成為未來中國城鎮化的重點,急需探索符合欠發達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
保山市古稱永昌,地處云南省西部,距省會昆明498 km。是國家、省商品糧基地、國家糖料基地、優質香料煙基地、咖啡基地。全市東西最大橫跨198 km,南北最大縱距193 km,面積19 637 km2,中心城區總面積約61.7 km2。轄一區四縣(隆陽區、騰沖縣、昌寧縣、施甸縣),總人口254.2萬人,有世居少數民族13種。保山市屬于滇西地區典型的欠發達城市,缺乏將豐富的天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的資金、技術和技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嚴重缺乏;舊制度、體制仍然處于統治地位;市民精神世界仍以傳統觀念和舊文化為主導。
2013年年末,保山市常住人口255.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4.1萬人,城鎮化率為29.01%。伴隨農業現代化與產業化發展,對外邊境有利的區位交通、資源優勢,第二輪西部大開發以及云南六大城市群中滇西城市群打造滇西沿邊開放式城鎮群的核心城市等發展機遇,但保山在城鎮化過程中仍存在很多阻滯因素,給保山市推進城鎮化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2.2.1 城鎮化進程滯后,人口就業層次低
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城鎮化率達到30%以后,城鎮化才進入加速發展階段[3]。保山市2013年29.01%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仍然處于城鎮化的初期階段,滯后于云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40.48%)近12個百分點,全國平均城鎮化水平(53.73%)近15個百分點,城市發展落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年,明顯滯后于國家及地區城鎮化進程。就業方面,2011年保山就業結構為一>三>二,三類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為 67.4%,13.6%,19.0%,占地區GDP的比重分別為31.02%,32.11%,36.88%。由于非農產業發展不足,大量就業主要以農業、粗放型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該類型就業對技術、文化層次要求低,導致大部分城鎮人口就業層次偏低,技術結構單一,人才大量流失等問題。
2.2.2 產業結構固化單一,城鎮化動力缺乏支撐
保山市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以來第一產業是該地區的主導產業,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變化緩慢,對城市的發展貢獻較小;近年雖糧食、烤煙、核桃、茶葉等產業穩步增長,保山小粒咖啡、昌寧核桃等部分已經初具規模與特色,但發展緩慢對地區經濟帶動能力不足。服務業上,明顯呈現出嚴重區域不平衡狀態,保山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主要集中于騰沖縣,對當地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在深入形成產業集聚群,帶動整個保山發展上顯然過弱;其余三縣一區中服務業幾乎處于盲區。總體來說,保山市傳統農業發展緩慢,企業不發達,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支撐城市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發展要求不相吻合,對保山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大制約。
2.2.3 城鎮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力弱
保山市域范圍內共有25個城鎮單元(其中1個中心城市,4個縣城,20個鎮),相對保山市域范圍,城鎮數量較少。在25個城鎮中,城鎮人口規模大于5萬人的小城市只有3個,1萬人~5萬人的城鎮除2個縣城外,僅有板橋、河圖、由旺、姚關、鎮安5個鎮。全市60%的城鎮(15個)人口規模在1萬人以下,城鎮平均規模僅為2.4萬人。城鎮數量少、規模小,且較為分散、發展差距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特色產業支撐,城鎮對低等級的鄉、村輻射帶動效應不突出,綜合實力普遍較低。
2.3.1 邊境城市區位
保山市是滇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名副其實的“橋頭堡”前哨,滇西各州市的地理中心。東鄰大理、南接臨滄、西連德宏、北接怒江,西北、西南部與緬甸接壤,毗鄰兩亞(南亞、東南亞)、連接三亞(東亞、南亞、東南亞),位于我國通向緬甸中心城市曼德勒和印度城市加爾各答的主要通道上,是通向緬甸和印度的最便捷可行的通道前沿,是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交叉點,在歷史上就是對外貿易通道的交通樞紐。保山與周邊城市在空間上聯系緊密,是中國面向南亞的綜合交通廊道的交匯點,地理區位具有特殊優越性[4]。今后更長時期具有強有力的后發優勢,是區域綜合服務型空間轉移的優勢空間,旅游業國際化的首選空間之一,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這種優勢空間占據著重要地位。
2.3.2 本土特色資源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本土特色資源是城市發展的持續動力,決定著城市今后的發展能力,這種資源對中小城市無疑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優勢資源。保山是滇西欠發達中小城市中集邊境、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且具備豐富的原貌資源優勢,特色少數民族風情習俗和珍貴歷史遺跡的地區。通過鞏固農業競爭優勢,適度開發、保護原貌生態環境,發掘、合理利用特有少數民族文化以及研究、保護歷史文化遺跡,能夠在不斷鞏固城鎮化速度的同時,使得城鎮化質量得以優化。
2.3.3 人口就業容量
人口就業容量增加是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最活躍的要素,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才與技術致力于中小城市的城鎮化建設。保山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就業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就業容量較低,在今后更長時期二三產業發展空間較大,有較大的就業容量空間,技術性、專業性的就業需求量會隨著增加,加之自身獨特的優勢資源和較好的城市經濟區位,持續吸引各地轉移而來的人才與技術,城鎮規模擴大,城市自身的帶動輻射能力增強,利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加強產業支撐,發展特色資源,為城鎮化提供有力支撐[5]。農業產業是保山傳統支撐產業,一定程度上也是保山的優勢資源,保山要依托城鎮化,穩定糧食產量,提升農業示范區的建設,鞏固“滇西糧倉”的地位;跨行政界限整合區域現有優勢企業發展為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增強農業產業化的抗風險能力,帶動整個區域形成農業產業化。在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相結合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發揮保山資源和區位優勢,為城鎮化提供可靠的經濟支撐。保山中心城區依托工貿園區啟動區(云南省重點工業園區),對接緬印大市場,承接東部轉移產業,做大總裝配送基地。做好出口輕工制造、農林產品特色加工產業的同時,發展清潔能源和環保產業、家用電器制造、農業機械和裝備制造、汽摩零部件生產與裝配等新興產業。服務業是解決該地就業以及提高城市整體機能最好的發展方向,保山屬于資源富集的貧困區,在服務業上有優勢基礎,今后要找準定位,發展旅游業、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服務業,增強就地城鎮化能力。
新型城鎮化要求城市發展從注重城市增長的速度向注重城市整體功能的質量提升轉變。相比發達大城市,滇西欠發達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因此,保山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真正“以民生為本”,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對改善地區發展環境、促進產業發展等有重要作用。保山應按照城鎮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滿足地方人民物質、文化、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創造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目前,保山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水平較低,產業拉動力較弱,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城市特色的挖掘,以此明確城鎮化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故應充分利用現狀條件,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同時,構建以地方特色資源為基礎的綠色產業,并增強特色產業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接納能力;以已具備旅游市場的騰沖為切入點,發展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和邊境特色商貿物流業,鼓勵區域聯動,形成滇西旅游環線,培育新的城市經濟增長點;利用保山農業基礎、生態和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地方品牌,融入地方民俗文化,找準城市定位,塑造城市形象。
欠發達中小城市是城鎮未來發展的薄弱環節,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新型城鎮化是以特色產業為根本動力,滇西欠發達中小城市長期以來,城鎮化動力固化單一,城鎮化路徑選擇不明確,處于被動地位,導致城市不發達狀態與中東部發達大城市差距越來越大。整合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能力薄弱是該區域城鎮化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缺乏大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對外技術與人才吸引力較弱,造成農業剩余勞動力無法就地就業,區域異地城鎮化現象嚴重。滇西欠發達中小城市未來城鎮化的推進要注重特色產業的培育,資金、政策的傾斜引導,以優勢資源創造出的特色產業,注重本土美好人居環境的創造,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切忌以犧牲自然生態資源為代價盲目跟從。筆者對滇西典型欠發達中小城市保山的新型城鎮化之路做了一些初步探討,旨在對滇西地區欠發達中小城市在新時期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陸立軍.區域經濟發展與欠發達地區現代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32-102.
[2]仇保興.新型城鎮化帶動西部人開發——以南疆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0(2):9.
[3]Jonathan woetzel,Lenny Mendonca.Janamitra Devan 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09.
[4]李海燕,宋鈺紅,張東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轉型與空間重構[J].小城鎮建設,2014(3):64-68.
[5]梅 釗,楊 博.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