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
在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讓農村居民在生活質量、居住環境等物質文明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沉浸在新生活的幸福中;而隨著原始村落的消失,老院落、街道、古樹及農耕用具等熟悉的農村傳統景觀元素也面臨消失,讓生于斯長于斯的居民多了份精神失落。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概念[1]。2009年10月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中心村為核心,以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為契機,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積極穩妥推進遷村并點,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并闡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論斷。從國家到地方,一系列涉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政策的出臺,給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環境,圓了農民渴望城市化生活的夙愿。
農村居民的故鄉情結。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孕育出鄉土中國的過去和現在。鄉者,故鄉也,土者,民間也。吾鄉吾土,是故土,是老家[2],故鄉是孕育一個人初始的生命印痕的地方,而故鄉情結則是中國人情感生活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故鄉以村落為載體,承載了本地的歷史文脈、民風民俗、鄰里親情,是故鄉人的精神港灣。在實施“遷村并點,……”的大背景下,鄉村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多自然村落即將消失,老院落、街道、古樹及農耕用具等熟悉的農村特色景觀元素也即將隨之消失。如果不能做好農村特色景觀元素的保護,那些滿載珍貴記憶的人事物將只成為記憶,讓搬進新社區的居民在享受幸福新生活的同時,多了份精神失落。
在新型農村社區景觀設計中,營造融生態、景觀、人文于一體的環境,保護和延續農村特色景觀元素,實現景觀與歷史文化的融合,營造具有家園氛圍的農村社區環境,讓不同村莊的居民產生對新家園的認同和歸屬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村落中的古建筑、古街、古河道都是農村最現成的資源,看得見、摸得著,保護并利用好這些資源或許能創造不可估量、潛力巨大的財富[3]。村落承載了當地鄉土文化、民風民俗,蘊藏了悠久而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古村落的保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方面,既能更好地加強當地的古村落保護,又可以提升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品位,避免“千村一面”的現象[4]。同時由于老村落的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對居民的唯一性,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其作為當地農村的旅游資源價值突顯,帶動新農村的經濟發展。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散落著很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和紀念建筑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村莊治理要突出鄉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5]”結合鄉村生態旅游,遵循生態性原則,可將古建筑或紀念建筑物改造為博物館、參觀游覽場,同時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特色民俗,打造鄉村生態旅游勝地,既使得特色景觀及歷史文脈得以保護,又順應時代發展,造福鄉村。
對于不是古村落,沒有古建筑的村落,一些農村特色景觀元素和熟悉場景的保護同樣重要,如石碾、木推車、水渠、織布機、大樹等等,這些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朝夕相處的物件,是農村生活變遷的見證,訴說著農村過去的故事,有珍貴的紀念和教育意義。在新社區的景觀設計中要巧妙的將具有保護價值的物件融合到綠地中,盡量還原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場景,使社區景觀形成自身形象特色,讓居民有觸景生情的環境,產生對新家園的歸屬感。
物質層面有了充足的保障,精神世界也需要足夠的重視。北京大興信息網曾有報導,2011年11月16日,瀛海鎮“精神家園”網站正式開通。點擊鼠標游走在“虛擬家園”,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再看看自己的村子,串串鄰家的門。以此為基礎,瀛海鎮征集照片、老物件,編修鎮志、村史集,在保留傳承瀛海地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瀛海精神得到提升,瀛海形象得以重塑。廣大拆遷居民,在精神失落的過渡時期尋到了歸屬感,更加平穩科學地接受生活狀態的改變。
新型農村社區是物化的城鎮化,更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地域特色景觀的保護、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和諧景觀環境的塑造是社區獨一無二的特質,對推動舊村拆遷發揮重要的作用,更是對歷史的延續,文化的傳承。
[1]徐 穎.吉林省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109-111.
[2]張國雄,李玉祥.嶺南五邑[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3]宋直剛,王 飛.村莊建設規劃——如何為皖南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添磚加瓦[J].小城鎮規劃,2009(3):21-23.
[4]韓旻羲.淺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古村落保護問題[J].浙江建筑,2012(29):4-6.
[5]劉燕霞.淺析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J].絲綢之路,2011(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