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本項目位于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高職教育園區,該地的規劃用途為教育用地,已經基本完成了征地的相關手續。南側有清東路(縣際公路),現狀場地比清東路路面低1.5 m左右,清徐縣在場地的西、北兩側規劃有城市道路,該場地在短期內主要依靠南側的清東路連接外界,從場地周邊情況來看,北側為村落,東西兩側均為耕地。
1)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科學發展觀,尊重學校建設的客觀規范要求,充分理解學校各類建筑的功能定位,結合學校現場實際條件,充分考慮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挖掘警校的悠久歷史和地域環境特色,塑造一個具有時代特征、地方風貌的學校。2)強調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規劃設計理念,借助當地自然環境,將人文環境融入到自然環境中,達到環境育人的作用。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步行優先的原則,滿足學校各建筑的功能需求,注重建筑的形態空間及性質特點,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將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優美宜人的學習生活場所。3)在滿足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統籌考慮區域資源條件和空間特征,集約使用土地,盡量提高綠地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結合園林與景觀設計,充分考慮規劃的靈活性和發展性,優化空間結構,創造多樣化的學習場所與交流空間,充分運用軸線控制、綠化空間滲透,人文景觀塑造,將自然景觀,人文精神融入建筑等的手法,建筑布局考慮高效、節能、環保的要求,使建筑群體組織適應興縣的自然氣候特征,建立一個綠色、和諧、具有優質景觀的綠色生態校園環境。
根據修建性詳細規劃,新校區共分為四大功能片區。
依據基地環境特征和校園風格特征,采用結構清晰的布局,形成中央核心教學區,生活區,警體訓練區,體育運動區,科研交流區。明確的分區有利于降低干擾,又可以通過綠化空間在合理的步行區域內進行開放便捷的交通聯系。
1)核心教學區:中央公共教學區位于校園中心地段,由警體館、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組成,圖書館位于校園中軸線上,擁有開闊的禮儀廣場。
2)實訓區:由警體訓練建筑和體育運動建筑組成,位于校園東北角,對教學區和生活區干擾較小。
3)學生生活區:生活區位于校園西北角,遠離城市干道,相對獨立,具有較好的私密性,區域內包括宿舍樓、食堂、小型超市等,宿舍區南部的生態公園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環境。
4)科研交流區:位于校前區,有科研樓,警務實戰訓練樓,特駕服務中心等,對外交流方便。
新校區布局分區明確,體育運動區與教學生活區分居兩側,動靜分區,開放與半開放區分明確。
5)本校除基本的本科教育外,還有與公安武警相匹配的大量訓練課程,格斗,射擊,心理拓展,戰術訓練,特種駕駛技術訓練,并且在規劃中把這些室外的訓練場地與景觀綠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既能滿足訓練又能夠成為縣城一道亮麗,獨特的風景。
根據地形圖所示的地形特征,豎向設計中充分考慮本場地與周圍環境的銜接關系,減小填挖方量。此場地采用平坡式布置,由于短期內校園周邊無市政雨污水管道,學校排水設計以近期和遠期相結合為設計原則。校園雨水近期一部分散排,一部分有組織的排入南側退水渠;遠期排入市政雨水管。豎向設計以道路中心標高為基準,校園道路標高均比市政道路高,校內建筑、設施等的地面標高統一協調確定,保證排水順暢,各種管線溝槽標高合理,坡向交叉順勢,位置統一,減少交叉,減少相互影響。校園考慮在建筑之間的空地上種植花草樹木,對校區進行綠化、美化,高低搭配,點面結合,形成一個立體的綠化系統。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風景宜人、舒適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根據校園總體規劃,校園車流及人流主要來源于南向,校園主入口位于場地南側清東路,另有三個次入口分別位于校區南、北、西側。校園共分為南北、東西向兩條景觀軸,南側和西側分別設置景觀廣場,規劃道路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主、次干道功能明確,主干道8 m,次干道6 m,路側均設2 m人行道。行車道路、功能區主要道路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人行便道采用滲水道磚鋪筑,路沿石采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地上停車位主要設置在南側主入口附近,武裝泅渡館、警務實戰交流中心、科研樓周側,共計450個車位。地下停車位設置于科研樓地下一層,共計120個。校區內各建筑四周均設有消防通道和人行通道,消防車道呈環形布置,通過車道能直接駛達火災現場,方便使用,滿足疏散要求。
從上述幾方面來規劃警校總平面,結合城市規劃、建筑學、景觀建筑學的理論,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強調使用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組織,注重反映警校的特點,傳承警校的精神內涵,將新校區建設成為一座具有時代特征、地方風貌的警官高等院校。
[1]國家教育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Z].199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Z].2003.
[3]山西省高校新校區總體規劃[Z].2011.
[4]張蓮香.太原師范學院新校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3,39(3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