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寬
(山西省公路局,山西太原 030006)
近年來,交通事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公路已經通向大山深處,隧道由于能縮短線路、改善線形,避免對山體的大開大挖,保護環境,在山嶺公路建設中出現的越來越多。洞口是洞身和洞外銜接的最主要的部分,作為進出隧道的咽喉和施工的主要通道,范圍較小,移動面窄,有關工程集中,且常在路線轉換方向的附近,因此在隧道定線時,若不充分注意,僅照顧了洞身的位置條件,而忽視了洞口位置的選擇和對洞外有關工作的處理,將對隧道的施工工期、質量和安全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在隧道線路設計中,洞口位置的選擇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隧道設計中如何選擇洞口位置進行了探討。
1)洞口位置盡可能設在山體穩定、地質條件良好的地方,并堅持“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洞口是洞身和外界銜接的重要通道,位置極其特殊,這就決定了洞口位置選擇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洞口施工的難度。洞口位置選擇的好,不但能夠降低洞口進洞的難度,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保證隧道進洞的安全。一般來講,洞口段地質條件復雜,圍巖破碎,巖體完整程度較差,節理、裂隙、層面較多,結構松散、碎裂,巖石堅硬程度也隨之降低,多以風化巖為主,這些因素往往會誘發崩塌,甚至會導致滑坡。因此洞口的最佳位置是設在山體穩定、地質條件良好的地段,避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段。但往往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洞口位置選擇不但要考慮洞外邊、仰坡的穩定性,而且還要結合洞外相關工程和施工難易程度,通過技術經濟比較而定,避免為了遷就選擇地質條件好的洞口位置,而不考慮整個洞身的圍巖狀況,造成整個洞身穿越的地層,地質情況復雜多變,圍巖級別較差,施工困難,危及施工和運營安全,需要通過提高支護參數等級,加強支護,增加投資來保證施工和運營的安全。而“早進洞,晚出洞”是隧道施工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原則,既隧道宜長不宜短。適當延長洞口隧道明洞的長度,可以避免大開大挖造成的棄方增加和植被破壞,保護原有的地表形態,保證洞口山體不受擾動,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洞口段圍巖的穩定性,減少了對邊、仰坡防護和加固,符合對圍巖“少擾動”的原則,也符合環保的理念,保證了隧道進洞的安全。
2)洞口的中線宜與地形等高線正交或接近正交。隧道進洞是正交方式、斜交方式還是以平行方式與坡面交叉,也是在洞口設計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進洞時,隧道洞口的中線與等高線交叉角度過小,開挖后增加了不同層理巖體的臨空面,使過多的不同巖性、不同巖石強度的圍巖暴露在外,這對判定圍巖的級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各類不同圍巖的變形和松弛程度不一樣,自穩性能差異也比較大,有的變形小,松弛范圍小,有的變形大,松弛范圍大,增加了準確劃分圍巖級別的難度。與此同時,設計人員也不容易在設計中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要么偏保守,設計過于豪華,不能充分發揮圍巖自身的強度和自穩性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要么考慮不足,對圍巖的強度和自穩性能過于樂觀,支護參數選擇偏弱,支護強度不夠,為安全施工帶來了困難,施工中圍巖分級變化也在所難免,對工程投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同巖性、不同巖石強度的圍巖裸露在外,對圍巖擾動大,與少擾動圍巖的思想背道而馳,并且不同層理巖體因覆蓋層薄厚和臨空面大小不同,巖石強度的不同和巖石自穩性能的差異,容易造成洞口偏壓,原有的山體平衡遭到破壞,需要清理洞口上方及側方有可能滑塌的表土、植被和山坡危石,按照設計的邊坡坡率刷坡,刷坡高度將可能達到十來米、幾十米,甚至更高,增加了棄方和棄方運輸成本,也為洞頂上的仰坡增加了防護工程量和防護難度。洞口上部巖層如果是順層走向,不同巖性接觸面的摩擦狀況不同,摩擦系數也不同,洞口上部土體由于開挖產生臨空面,缺少了支撐,很容易在摩擦系數小的層面出現問題,誘發山體滑坡,或滑動趨勢有加大的傾向,需要先對山體滑坡進行加固處治,保證山體的穩定,才能進洞?;略诠こ探ㄔO中的處治本來就很麻煩、復雜,既費錢又費事,處治不徹底,山體隨時有可能沿著滑動面滑動,進洞安全難以保證,難度可想而知。進洞施工時,難免要開挖、放炮產生振動,即便洞頂的滑坡處治很徹底,振動給滑坡帶來的影響也很大,貿然進洞也存在很大的風險。洞口段圍巖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受到外界的干擾和擾動,圍巖的松動范圍因為偏壓而將不斷擴大,自穩性能也隨之下降,嚴重影響施工安全。而如果隧道中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時,隧道穿越較長區段內較薄的單邊覆蓋層,更容易造成偏壓,這種情況應盡量避免。
3)洞口不宜設在埡口溝谷的中心或溝底低洼處,且洞口高程應在洪水位以上。一般來講,埡口溝谷在地質構造上是最薄弱的一環,節理發育,常會遇到斷層、褶皺、沖擊土等松散地質,地質構造大多較為軟弱、破碎,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常常是問題最多、病害最多、施工最困難的地方。洞口段路塹一旦開挖,山體原有的平衡體系被打破,洞口段邊坡、仰坡因開挖暴露在外的臨空面失去支撐,難以維持原有平衡,山體有垮塌、滑塌的趨勢,嚴重影響著進洞安全,也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風險,需要對邊坡、仰坡進行加固處理,才能進洞,增加了施工處治費用,提高了工程造價。而洞口段圍巖較差,巖體破碎、松散,節理、構造發育,圍巖自穩性能差,需要通過采用管棚、超前錨桿等手段,并進行注漿,通過外界加固手段,來提高圍巖的整體強度,這樣一來,洞口處治費用就太高,不太經濟、合理,加大了進洞的難度和施工風險。
溝谷和山凹,地勢較低、地層松軟,植被茂密,存在大量無序排列的孔隙與裂隙,地表水會沿著孔隙、裂隙滲入到巖體中,水的存在對巖體的變形失穩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巖體軟化,尤其使軟弱結構面產生軟化、泥化,降低其原有的強度,圍巖自穩性也隨著強度的降低而降低,開挖后施工困難,需要及時對圍巖進行加固,否則難以進洞,增加了施工難度和工程投資,延長了施工工期,既不安全,也不經濟、合理。洞口開挖,山體穩定平衡被打破,孔隙水、裂隙水在不同巖體接觸面上起到了潤滑作用,更容易引起塌方,甚至不能進洞,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對于雨水充沛的地方來說,溝谷和山凹常常是聚水、匯水之處。水的出現,為施工帶來極大的不便,必須對水患進行“截水、排水、堵水和防水”處理,從而增加了隧道的整體造價。水給隧道帶來的另外一個致命影響是洞口段襯砌混凝土開裂、鋼筋銹蝕等問題,這不但大大降低了隧道的使用壽命,而且危害公路的運營安全,情況嚴重的,甚至會使隧道失去使用價值,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洞口高程應在計算洪水位以上至少0.5 m,一方面是避免洪水倒灌,淹沒隧道中行使的車輛,造成重大傷亡和事故;另外一方面,隧道中的消防、監控、照明系統都在襯砌中預埋著各種管線,洪水進洞后造成上述系統短路,且不說維修困難,行車安全都難以保證;第三,洪水進洞后,隧道的拱腳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很容易造成失穩,嚴重影響著隧道的結構安全。
4)洞口位置應結合洞外邊坡、仰坡開挖高度、棄渣、施工場地及地物等因素綜合考慮。公路隧道一般修建在大山深處,地勢陡峭、狹窄,隧道邊坡、仰坡的開挖過高,山體開挖面將暴露過多,對山體的擾動也將增大,容易出現塌方,增加了進洞施工的難度,需要對邊坡、仰坡和洞口段圍巖進行必要的加固處治,才能安全進洞。隧道施工由不同工種、多個工序銜接而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好多工序需要在洞外進行,需要一定的場地,用來堆放施工材料、材料加工、停放施工機械、安排施工人員生產生活。隧道開挖帶來的震動,將會影響洞口附近的地上和地下建筑物的結構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而隧道施工不可避免的要有棄渣,尤其是長大隧道的棄渣數量巨大,洞口位置的選擇不但影響著棄渣運距長短,而且影響著工程造價和施工效益。
洞口雖然在隧道施工建設中占的比重很小,但其特殊性對隧道建設的影響很大。洞口位置的選擇需要考慮地質、地形、地物、施工、環境等多個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因此要求我們隧道工程技術人員從項目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經濟、工程施工難易程度,合理選擇確定洞口位置。
[1]JTG/T D70-2010,公路隧道設計細則[S].
[2]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