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震 巫道富 陳 鑫 楊曉冰 高利華 張長庚
(1.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川慶鉆探鉆采工程技術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21;2.川慶鉆探國際工程公司,四川成都 610051)
雅士拉區塊是土庫曼斯坦鉆井高難度區塊之一。因該區塊產層存在高含硫、漏、噴同層等問題,前期國外公司鉆探的26口井均未鉆達設計井深。雅士拉205井是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國際工程公司承鉆的預探井,四開鉆進過程中發生了井漏、卡鉆,分別采用反推法憋壓堵漏、注清水降壓解卡,成功處理了該井井下復雜情況,成為雅士拉區塊第1口成功完井的5 000 m預探井。該井的成功完鉆對該區塊后續鉆井施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5井一開?660 mm牙輪鉆頭鉆至521 m,?508 mm套管下深518.68 m;二開?444.5 mm PDC鉆頭鉆至3 402 m, ?339.7套管下深3 401 m;三開?308 mm雙心PDC鉆頭鉆至4 237 m, ?244.5 mm套管×(0~3 200 m)+ ?250.8 mm 套管 ×(3 200~4 235 m);四開采用?212.7 mm雙心鉆頭鉆至5 000 m,?139.7套管下深5 000 m。
四開所鉆遇的地層為上侏羅系牛津組—克里米德氏組、中下牛津組及卡洛夫組,巖性主要以灰巖為主, 地層高含硫,從上到下產層壓力系數逐漸降低,孔隙發育,孔隙連通性好,易漏,易噴,易壓差卡鉆。
四開采用聚磺鹽水鉆井液體系(密度1.60 g/cm3,黏度60 s)鉆進至井深4 350.82 m,泵壓突然降低1.5 MPa,懸重從1 667 kN上升到1 690 kN,出口失返,停泵(漏失鉆井液7.5 m3)。起鉆至井深4 212 m,起鉆過程中向環空內吊灌鉆井液,井口不返;同時搶配堵漏漿,配漿過程中保持1.5 m3/10 m in速度吊灌鉆井液,井口依然不返。此期間共計漏失鉆井液25 m3。因該區塊產層灰巖孔隙發育,采取粗顆粒與細顆粒堵漏劑及軟性封堵劑相配合的堵漏漿配制工藝,封堵孔徑不同的孔隙漏層。
產層采用封堵型聚磺鹽水鉆井液體系,該體系含剛性粒子封堵劑超細碳酸鈣、重晶石、軟性封堵劑陽離子瀝青XL-1、潤滑瀝青NRH、防卡降濾失劑PPL、潤滑劑JN-302。在發生漏失時,可直接加入堵漏材料配制堵漏漿。堵漏漿配制以粗顆粒堵漏材料(GDJ-Ⅱ和GDJ-Ⅳ)為主,細顆粒堵漏材料(DF-A和GDJ-Ⅰ)為輔。配制密度1.60 g/cm3堵漏漿 20 m3,堵漏劑含量12%。
考慮到產層高壓高含硫,采用關井反推法憋壓堵漏。反推便于把環空內受污染的鉆井液推入地層,可有效控制預防溢流或井噴的發生。但反推憋壓過高,會進一步壓裂漏層,而憋壓過低,堵漏劑將封堵不了漏層。因此依據氣井安全壓力附加值3~5 MPa,本井確定最大憋壓值為套壓3.5 MPa。從鉆桿內注入堵漏漿20 m3并頂替堵漏漿到達漏層上部時,通過反循環壓井管線擠堵,擠入堵漏漿,當最高套壓升至3.5 MPa,停止擠堵開始憋壓,壓力緩慢下降至1~0 MPa時,連續反復擠堵憋壓,期間共擠入鉆井液11.04 m3,憋壓5 h,開井,用低泵沖建立循環,確定井下不漏,逐漸增加循環排量至20 L/s,同時降鉆井液密度至1.50 g/cm3。劃眼到井底,增大排量到30 L/s,不漏。堵漏成功,恢復正常鉆進。
采用聚磺鹽水鉆井液體系鉆至井深4 750 m,鉆遇層位上侏羅系牛津期卡洛夫階,巖性為褐灰色灰巖。準備電測,短起鉆至套管腳,靜止觀察24 h,開始下鉆,下鉆過程中無遇阻。頂驅接最后一個立柱,開泵正常,轉動頂驅劃眼,頂驅憋停(設定值15 kN·m),上提下放活動鉆具遇阻,上提懸重至2 000 kN(原懸重1 880 kN),下壓懸重至1 700 kN未解卡,提到原懸重,試開頂驅,無法開啟,逐漸加大上提下壓噸位,上提至最大3 000 kN,下壓至500 kN,仍然未解卡。整個活動時間內,開泵正常。
短起前的鉆井液密度1.36 g/cm3,黏度68 s,濾失量2.4 m L,濾餅0.2 mm,切力2 Pa/4.5 Pa,pH值10。
根據本井實鉆情況,同時結合本區塊地質特點,確認本次卡鉆為壓差卡鉆,提出以下3種解卡方案:泡解卡劑解卡、泡酸解卡、注清水降壓解卡。
間斷活動鉆具,注解卡劑22 m3(配方:柴油12.4 m3+PIPE LAX 2 m3+水6 m3+重晶石粉9 700 kg),替鉆井液34 m3(井內鉆具內容積40.2 m3),上提懸重至2 800 kN,下壓懸重至500 kN,反復活動未解卡。第2次頂替鉆井液3 m3,每間隔15 m in活動鉆具一次,活動噸位保持在最低500 kN至最高2 800 kN之間,并每隔15 m in頂替鉆井液0.07~0.15 m3,仍未能解卡,隨后開泵循環活動鉆具,排出解卡液。
泡酸解卡液配方:10%HCl 3 500 kg+1%緩蝕劑100 kg+1%鐵離子穩定劑100 kg+清水6.9 m3;堵漏漿配方:1.36 g/cm3井漿50 m3+2 000 kg GDJ-1+1 000 kg DF-A+2 000 kg GDJ-4。
泵注密度1.70 g/cm3加重鉆井液10 m3,用水泥車注 1.70 g/cm3、100 s 高黏鉆井液 5 m3; 壓裂車注10%鹽酸液10 m3、再注清水0.3 m3(清洗管線);泥漿泵頂替1.36 g/cm3井漿10 m3后頂替堵漏漿26.3 m3時,活動鉆具時發生井漏。用灌注泵從環空吊灌鉆井液1.6 m3,未返出,用泥漿泵頂替井漿7.1 m3,環空內鉆井液液面恢復正常,整個過程漏失鉆井液8.7 m3。每間隔15 m in活動鉆具一次,活動噸位保持在最低500 kN至最高2 800 kN之間。再次用泥漿泵頂替井漿2.5 m3,環空內鉆井液液面恢復正常。靜止堵漏2 h后活動鉆具,開泵循環,堵漏漿返出地面。循環除后效,氣測值達到峰值7.36%,繼續循環后液面無變化,每間隔15~30 m in活動鉆具一次,不定點、不定噸位上提下放活動鉆具未能解卡。
因解卡劑解卡、泡酸解卡失敗,通過對地層壓力、井壁穩定、井控風險的分析論證,采用注清水降壓解卡。當清水注滿鉆具及井底環空時,可降低鉆井液柱壓力,消除鉆井液柱對黏吸的鉆具部分或全部正壓差,同時利用高壓產層內的氣體,推動鉆具解卡。施工前依據本井的井身結構、鉆具結構、地層壓力等參數確定本井的環空壓降值為7 MPa,環空當量密度由1.35 g/cm3降到1.20 g/cm3。施工中井口允許的最大關井壓力為20 MPa,清水用量55 m3。準備密度1.70 g/cm3的壓井液100 m3,15%~20%的堵漏漿40 m3。
3.4.1 第1次注清水降壓解卡 用壓裂車注高黏隔離液1.5 m3,泥漿泵注清水55 m3,泥漿泵替漿37.5 m3時,上下活動鉆具,解卡。循環發現溢流,關井,由于液氣分離器出液口堵死,無法節流循環(清理管線)。用1.36 g/cm3鉆井液反擠壓井,入井鉆井液25.02 m3;用1.70 g/cm3鉆井液反擠壓井,入井鉆井液34.14 m3,立壓、套壓為0,開井循環,循環期間發現溢流,溢流量5.4 m3,關井調節手動節流閥通過液氣分離器節流循環,排氣管口出現橘黃色火焰,高度達3 m,出口鉆井液密度逐漸恢復至1.30 g/cm3。開井,循環。發現在處理溢流關井過程中,再次卡鉆。
3.4.2 第2次注水降壓解卡 泥漿泵注1.35 g/cm3高黏鉆井液20.7 m3,泥漿泵注清水57 m3,上下活動鉆具(400~2 600 kN),未解卡,再用泥漿泵替密度1.35 g/cm3井漿14.9 m3,活動鉆具,下壓,鉆具解卡。鉆井液出口流量增加,總池液面上漲2 m3,溢流,關井進行壓井作業,套壓16 MPa逐漸降為0 MPa,壓井結束。后開井正注1.70 g/cm3重漿2.2 m3,起鉆至套管腳;循環排后效,液面無變化。事故處理結束轉為正常作業程序。
(1)產層牛津組灰巖孔隙發育,存在兩套差異較大的地層壓力系數,預探井施工中很難一次性確定合理的鉆井液密度,導致本井井漏、卡鉆的發生。
(2)井眼存在較大狗腿度,第1只分體式雙心PDC鉆頭有微增斜傾向,最大井斜20.89°(4 650 m),下第2只一體式雙心PDC鉆頭開始降斜,由20.89°降到16.31°(4 750 m)是造成壓差卡鉆的原因之一。
(3)堵漏使鉆井液性能有所下降,同時漏層的滲透率高,形成虛厚濾餅至0.2 mm,也是造成壓差卡鉆的原因之一。
(4)鉆具組合不合理,施工中使用了5柱?165 mm鉆鋌(134 m),造成井眼與鉆具間環空間隙小,是造成壓差卡鉆的原因之一。
(1)產層堵漏時,采取關井反推法憋壓堵漏,有利于控制預防溢流和井噴的發生。
(2)解卡劑解卡與泡酸解卡其實質是破壞井壁的濾餅。在裸眼井段存在多套壓力系統時,采用解卡劑與泡酸解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降壓解卡是解決壓差卡鉆的有效手段,降壓施工前,要對井控設備的可靠性進行檢查確認,確保井控安全。
(3)合理的鉆具組合和鉆頭選型保證井眼的規則,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壓差黏吸卡鉆。
[1] 鄭力會,張明偉. 封堵技術基礎理論回顧與展望[J].石油鉆采工藝,2012,34(5):1-9.
[2] 徐玉山.粘吸卡鉆處理方法[J].石油鉆采工藝,1992,14(4):35-42.
[3] 毛建華,曾明昌,鐘策,等.壓差粘附卡鉆的快速解卡工藝技術[J].天然氣工業,2008,28(12):68-70.
[4] 夏家祥.川西水平井粘附卡鉆解卡工藝技術[J].鉆采工藝,2012,35(5):113-114.
[5] 梁紅軍,鄧興德.克參1井復雜情況處理技術[J].石油鉆采工藝,1997,19(3):35-39.
[6] 張坤,李明華,萬永生,等.有效解除水平井段壓差卡鉆技術——在磨溪地區鉆井中的應用[J].天然氣工業,2007,27(7):56-58.
[7] 丁振龍,黃曉川,土林,等.巴基斯坦NASHPA-2井鉆井復雜事故處理技術[J].鉆采工藝,2013,36(2):112-113.
[8] 張興全,李相方,任美鵬,等.硬頂法井控技術研究[J].石油鉆探技術,2012,40(3):62-66.
[9] 何勁.組合堵漏材料在川東地區的應用[J].石油鉆采工藝,1991,13(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