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強
(國網哈爾濱尚志市電業局,黑龍江 尚志 150600)
繼電保護是重要電力設備和電氣設施的保護裝置,是以對問題電力電氣設備及時投切動作為基礎的電力網與設施的保證和保護措施。狀態檢修是根據電氣狀態,以在線獲取信息和動態監測為基礎,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比對和分析,確定繼電保護裝置和設備的狀態,進而做出檢修與否的決定,是新時期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穩定運行的基礎。變電站的運行維護技術人員要立足于變電站的結構和功能體系,以繼電保護裝置的狀態檢修實質認知為基礎,通過在變電站繼電保護中加強對線路檢測,以二次回路和斷路器的監測為重點環節,突出變電站繼電保護技術的核心與要點,在提高變電站繼電保護系統可靠性的同時,加強變電站整個體系的安全,進而確保對電力體系建設和維護任務目標的有效達成。
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狀態檢修的基本思路是:通過對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的系統檢測、運行診斷、故障預測、維修決策和檢修評估等一系列工作,展開對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和設備的全面、科學的管理與檢修,在提高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檢修效率的同時,控制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故障的時間,進而在確保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性能的基礎上,降低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檢修而帶來的經濟與效益上的損失。
影響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和設備檢修質量的直接決定因素是人,技術需要人這一因素做到運用和提高,故障和問題需要人這一因素做到處理和解決,只有在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和裝置的檢修中突出人的因素,才能夠有效統和各方面的關系,調動影響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和設備維修的各方面力量,做到對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和設備的迅速檢修和有效維護。
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的狀態檢測→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的性能診斷→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運行的判斷→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故障的維修決策→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故障的維修→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故障的檢修評估。
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狀態檢修需要根據不同環節和不同功能來確定相關的技術方向和技術要點,要確保重點部位采用有針對性的變電站繼電保護檢修技術,以狀態的有效判別和性能的全面維護為中心,在穩定變電站繼電保護功能的同時發揮出設備連續的技術性能,進而實現對變電站繼電保護效果的有力保障。當前,應該在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狀態維護中堅守重點部分重點檢修的方法,以此來做到提升變電站繼電保護的應用效果。
在變電站繼電保護的系統和電力系統中,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科學地對變電站繼電保護狀態進行準確評估,除了對其進行在線監測外,還要對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基本信息、資料進行全面收集。變電站繼電保護過程中,基本信息資料主要包括原始資料、遺傳缺陷資料和檢修資料。其中,原始資料主要是指出廠資料,比如裝置參數、說明書、試驗報告、技術協議、安裝要求和驗收報告等;檢修資料主要包括巡檢記錄、消卻記錄、例行試驗和診斷性試驗報告;遺傳缺陷資料主要包含家族式的缺陷問題,比如保護液晶顯示屏、電源開關等,在運行后發生故障問題的記錄資料。
斷路器是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功能的衍射,要對斷路器采用常閉輔助接點檢驗的方法加以判斷,正常的斷路器輔助接點的狀態是相互相反的,如果斷路器輔助接點出現狀態一致,則說明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的斷路器異常,存在嚴重的缺陷。針對這一現象,應該根據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維護的需要,定期對斷路器進行運行狀態的檢測和判斷,給斷路器的動作一定的技術支持,在有效評估斷路器狀態的同時,使斷路器對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的功能得以實現。
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的狀態檢修應該加強對二次回路進行試驗檢測,確保回路的安全可靠性。在用電低峰期,應提前通知廣大電力用戶,并對其進行遠程傳動控制。在監測過程中,對保護設備發送的遠程傳動命令執行跳閘、合閘操作,整個過程僅需1~2 s,對電網和用戶的影響較小,可以有效檢驗保護出口至斷路器執行機構的回路接線是否正確,還可對斷路器動作是否正確進行檢測。實踐表明,該種狀態檢修方法比較適合在低壓饋電線路上應用。對于一般的荷載,可以通過促使保護設備有計劃的動作來實現跳閘的目的。
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是變電站重要的設備,是核心保護工作的主要效應器和動作器,很多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成為穩定變電站設備運行可靠性,提高電氣設備運行效率的關鍵性裝置,是提高變電站電氣設備安全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關鍵。電力技術人員要本著為電力事業發展和振興電網經濟的理念去做好變電站繼電保護的設備維護,以狀態檢修為中心,構建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檢修與維護的新體系,通過全面地監測,以斷路器、回路的保證為基礎,實現變電站繼電保護體系的狀態檢修,進而在實現保護設備穩定和性能正常發揮的同時,建立起變電站技術維護和性能保證的技術體系。
[1] 韓殿龍,程志武,周曉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方向[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3):18-19.
[2] 馬順緒.淺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趨勢[J].科技經濟市場,2010,(04):184-185.
[3] 呂衛勝,付玉松,唐爽.淺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J].科技資訊,2010,(1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