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藝華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現代水利示范省建設,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御、水生態保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特別強調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跨越發展,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必須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水利建設,以更大的決心強化水利管理,以更大的勇氣深化水利改革。
立足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省情,優化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配置格局,努力提高全省水資源調度配置能力。一是加快構建現代水網。抓住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干線通水和膠東調水工程試通水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和引黃濟青改擴建工程,強力推進市域水網和縣域水網建設,盡早實現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著力構建"南北貫通、東西互濟,蓄排結合、旱澇兼治,庫河相聯、城鄉一體,統一調度、管理先進"的現代水網骨干工程體系。二是加快治理防洪薄弱環節。按照"流域統籌規劃、上下游一體設計、分步組織實施"的思路,集中力量打好中小河流治理五年攻堅戰,使重點河流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重要河段達到50年一遇。加快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防洪薄弱環節治理,確保3至5年內完成治理任務。加快規劃建設防潮工程體系,大力實施千里海堤工程,盡早建成與城鄉發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體系。三是加快推進雨洪資源利用。在科學評價雨洪資源、分析投資效益和設計籌資方案的基礎上,近期優先實施水庫增容、新建山丘區水庫平原水庫地下水庫、河道攔蓄以及沂沭河洪水資源利用等工程,提高雨洪資源蓄用能力,增加雨洪資源有效供給,爭取到2016年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四是加快提升農村水利發展水平。農田水利建設以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為模式,以水利設施配套、水毀工程修復、溝渠疏浚整治、橋涵閘配套為重點,完善農田灌排設施體系,力爭到2015年“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達到7 000萬畝以上,進一步提高灌溉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堅持把節水灌溉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性措施,大力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鼓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各類家庭農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因地制宜啟動節水灌溉高產示范區建設試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作物品質。圍繞讓群眾喝上放心水、方便水、安全水,加快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力發展集中規模供水,力爭到2015年農村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80%以上,100個縣(市、區)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五是加快實施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自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的各方面,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的各環節。突出抓好利用亞行貸款綜合治理淄博-濰坊地下水漏斗區域示范項目相關工作,抓住魯北地區納入國家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的機遇,啟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試點,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興建水源置換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退還用水擠占量和地下水超采量,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逐步縮小地下水漏斗區范圍。
立足本職,著力增強供水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生態安全保障。一是加強水資源管理。解決我省缺水問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既要有工程措施,更要有管理措施,關鍵在于轉變用水方式,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大水資源保護,推動節約集約用水,努力實現水資源供需動態平衡,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支撐。完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探索編制水資源資產負債表,依法劃定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堅持眼睛向內節約挖潛,嚴把水資源論證關、取水許可關和節水設施驗收關,嚴格實行區域限批制度,嚴守“三條紅線”,大力發展節水型經濟,建設節水型社會。力爭到2020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方以下,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二是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管理。進一步健全完善省市縣鄉四級防汛組織指揮機構,鞏固基層防汛組織建設成果。堅持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加強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加快山洪災害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實施,抓好省級和市級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編制完成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體系,及時修訂完善各類預案,強化實戰演練,確保安全度汛。三是加強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在加快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基礎上,著力強化基層水利服務保障。重點在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針對不同類型工程特點,因地制宜采取群眾管理和專業化、社會化管理等多種管護模式。四是加強水行政執法管理。加快水利立法步伐,不斷健全水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深入開展水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嚴格執行水政執法巡查、稽察和督辦三項制度,重點打擊在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違規開發、亂占濫排、亂挖濫采等引發生態功能退化、破壞水生態的行為,切實維護良好的水事秩序。五是加強和創新河湖管理。以強化河道依法管理為突破口,開展河道執法規范化建設和省級河道執法規范化管理單位創建活動,實行河湖開發利用和保護分區管理,開展河湖水域岸線登記和確權劃界工作,逐步落實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1 049條河流的管理主體和管理權限,建立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岸線補償制度,推進河湖休養生息。
抓住長期制約水利改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力求水利體制改革大有作為,為水利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一是深化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下放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的審批事項,對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一律取消審批。全面推進水利項目建設事權劃分,探索開展省級項目、省與市縣共管項目以及市縣項目分類管理。二是深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在認真落實2011年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足額征收水利建設基金、從土地出讓收益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補償費等水利規費的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水利建設,允許以水利、供排水資產以及相關收益權等作為還款來源和抵押擔保物。積極發展BT、BOT、TOT等新型水利項目融資模式,鼓勵引導企業和個人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混合方式投資水利。三是深化水資源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水權水市場,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逐步明確各地初始水權。在明晰區域水權的基礎上,穩步開展水權水市場交易試點,鼓勵引導地區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推動水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健全水權水市場交易制度體系。按照定額內保公平、超定額講效率的原則,以縣(市)為單位推進多水源區綜合水價改革試點,對農業灌溉定額內用水給予終端水價優惠,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聯合調度、節約用水。四是深化水生態文明機制改革。以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有序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健全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研究制定生態脆弱區補償辦法,逐步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探索開展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區、蓄滯洪區、庫區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區補償工作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