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清
(河池學院 圖書館,廣西 宜州 546300)
圖書館擔負著文獻信息搜集、組織、存取、開發研究的社會職能,是開展全民教育、傳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力量。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是我國圖書館體系中的特殊群體,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然而,由于受少數民族歷史、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這一群體一直在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格局中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國家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地區、民族發展不平衡,整體結構不合理、體系不完善的突出問題。
面對現代社會轉型的挑戰,圖書館的生存環境、組織形態、發展方向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認識圖書館競爭力的科學內涵與規律,構建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對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提供的機遇,吸收創新技術,整體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跨越式發展,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平衡、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國家圖書館服務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管理者是引領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科學發展的主導力量,圖書館的服務能力與社會影響不僅來源于技術、設備等物質條件,還與圖書館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組織文化高度相關。因此,管理者的價值取向、管理理念、決策方式對于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概念的引入, 為管理者科學認識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發展內涵和路徑,改革決策方式,以及強化創新意識,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理念與方法系統。以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認識與構建為抓手,將有效提高管理者的科學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優勢,引領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源于企業管理領域1990年,由美國經濟管理專家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G.哈默爾(Gary Hame)提出之后,其它行業、領域廣泛應用。其內涵是一個企業(國家或者參與者與競爭個體)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1]
關于“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圖書館界有資源說、能力說、知識說、管理說、資源和能力說等。這些觀點在核心競爭力是使圖書館在社會競爭中擁有競爭優勢和不可取代地位的某種戰略資源這一點上是相通的。至于這種戰略資源是文獻資源,還是知識或管理,則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從綜合的角度看,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應包括有形與無形兩種要素。前者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技術設備等物質條件構成,后者則是以人為載體的決策理念、管理機制、服務技能、組織文化等非物質形態資源。
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理論是由企業管理領域中借鑒移植的,其構成要素不具備直接套用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的基礎與條件,而只能從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及運行機理角度,借助企業核心競爭力原理進行分析。從圖書館社會職能及運行機理看,其核心競爭力要素主要由有形資源競爭力、無形資源競爭力兩種類型構成。這種二元結構高度概括了組成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各種要素。
有形資源競爭力是指圖書館可以物化的資源優勢,譬如館舍資源(包括地理位置、規模、功能化設計等)、設備資源(包括辦公和技術設備)、文獻信息資源等。
無形資源競爭力是指不可以物化的,以人為載體的,作用于有形資源基礎上,具有能動特征的管理、知識、技能、公共形象等管理資源、人力資源、公共關系資源方面的優勢,是圖書館產生核心競爭力的驅動性資源。譬如圖書館的內部管理機制(組織架構、管理流程、質量控制標準、激勵機制、追責機制),館員的信息技術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整合的能力)、服務溝通能力(與用戶良好溝通互動的表達能力、職業精神)、服務創新能力(根據用戶的問題和所處的環境,融入用戶解決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供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能力),館領導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發展規劃能力,圖書館的文化理念(職業的價值觀、社會使命感)、團隊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專業精神、執行力、精神面貌)、公共關系(行業影響力、政商人脈、社會形象)。
目前,我國擁有各類型少數民族圖書情報機構近2000所,覆蓋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2]。其中,公共圖書館575所,高等院校圖書館112所,中等專科院校圖書館453所,中央國家機關和科研系統少數民族專業圖書館和情報信息機構346所,黨校圖書館212所,醫院圖書館163所,工會、廠礦、農墾、牧區圖書館83所。少數民族圖書館作為我國圖書館體系中的特殊群體,在文獻資源和服務上都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與其他類型圖書館相比沒有本質的區別,但相對而言,從“有競爭優勢”和“不可取代地位”的角度看,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在館舍、自動化設備、經費、管理模式、服務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核心競爭力的優勢要素主要體現在文獻資源、人力資源上。
1.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
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別:一是民族研究文獻;二是民族文字文獻;三是民族地方文獻。民族研究文獻主要包括民族政策及民族理論問題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史地、民族經濟、民族文化(醫藥、天文、數學、建筑、農牧業)、民族文學藝術、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宗旨·哲學、民族統計、民俗學、民族方志、民族環境科學等;民族文字文獻主要包括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同時還包括歷史上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古典文獻;民族地方文獻狹義的指自治地方民族作者和有關民族自治地方社會變遷的各種著述文獻,廣義的是指現代出版的有關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文獻。
由于少數民族特色文獻的出版、流傳、社會需求有很強的區域性,因此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在本地區少數民族特色館藏的采集、收藏、存取服務、二次開發方面具有非民族地區圖書館難以取代的先天優勢,如貴州黔南地區公共和高校圖書館的水書館藏,云南麗江縣圖書館和云南省圖書的東巴文館藏,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和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蒙古學館藏。這些人無我有的民族地方特色館藏,往往使圖書館在某一館藏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并由于這些特色文獻所蘊含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使圖書館存在無可替代。
2.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服務、研究人力資源
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承擔著收藏當地民族特色文獻的任務,在長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支通曉民族語言文字,熟悉民族歷史、文化、社會情況的團隊。他們在收集、整理地方少數民族特色文獻,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數據庫,開展少數民族文獻研究等領域具有非民族地區圖書館工作人員所不具備知識和、經驗和技能的優勢。
另外,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的民族,與各少數民族讀者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天然的聯系,更易于與各民族讀者溝通。相比其它圖書館,他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民族讀者需求與特點,更有針對性地為民族研究、教育以及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服務,這一服務人力資源優勢是其他圖書館所不具備的。
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優勢資源,在信息數字化環境下,讀者越來越多的通過網絡獲取數字化的文獻信息。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應與時俱進,加大特色館藏的數字化建設,通過開發電子圖書、專題數據庫等形式將它們轉化成可以通過互聯網絡獲取的學術資源、教育資源。借助互聯網全時空的覆蓋范圍優勢,打破印本文獻服務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 有效擴大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優勢館藏的社會覆蓋面和用戶群,將文獻資源優勢最大程度轉化為社會效益和圖書館的社會知名度。
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優勢資源,在國家知識產權法律環境有待改善的現實情況中,在“變藏為用”的前提下,民族地區圖書館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精心保護自己的館藏優勢不因侵權而被削弱。如根據文獻的珍貴程度、盜版盜用風險,選擇采用印刷型或網絡型服務方式,以及全文公開或部分章節公開。在網絡文獻服務中,控制數字化文獻的大小、清晰度,設置詳盡的法律聲明和健全的用戶注冊、認證,以及資源保護標識機制。通過以上這些措施來提高知識產權侵權的難度,管控侵權風險,確保自己的資源優勢不會因服務范圍、資源共享程度擴大而受到損害。
人始終是圖書館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服務、研究方面的人力資源建設。首先要加快民族學、文獻學、民族語言學等專業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優化館員隊伍的學歷、學科結構,提高業務和學術水平。其次,通過圖書館內部的崗位輪換、專業進修等方式,培養既掌握民族學相關理論知識,又懂信息技術、圖書情報學的復合型人才。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提高館員隊伍的專業素質,保持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在少數民族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服務、研究方面的人力資源優勢。
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特色館藏,對這些珍貴館藏進行整理、研究,開發二次、三次文獻不但能進一步增強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優勢,而且通過這些項目、課題的策劃、實施、管理過程,還能起到匯聚人力,打造團隊、培養卓越人才的作用,能夠有效帶動圖書館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學術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增強圖書館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民族地區圖書館要將館藏、人力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大力進行民族文獻的整理、研究,通過研究課題申報、專題文獻匯編、網絡數據庫和專題網站開發等理論、應用研究,打造學術團隊,培養高水平民族文獻研究人才,占領少數民族領域文獻信息服務的高地,形成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
文獻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民族特色”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競爭優勢,除加強館藏與館員隊伍的建設之外,圖書館還可以館舍、文獻支撐等條件主動與各類民族文化機構融合,通過疊加效應突出圖書館的“民族”特質。例如北方民族大學圖書館將“西夏文獻館”與“西夏學研究所”整合在一起[3],一方面形成“西夏學”的館藏特色,為西夏學研究所提供研究參考文獻,另一方面借助西夏學研究所的專業指導,收藏西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參與西夏學文獻整理,通過強強聯合,進一步強化了北方民族大學圖書館在西夏學文獻服務領域的競爭力[4]。另外,在圖書館建設布局時,應考慮與民族文化博物、展廳館為整合,如湘西地區的吉首大學圖書館與學校“民族文化博物館” 融合[5],海南大學圖書館與學校“民族學與人類學實驗室(博物館)”整合,就很好的將文獻與實物結合起來,一方面更有利于讀者全面認識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過與性質相近組織的整合,進一步凸顯了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民族”特色。
社會知名度、美譽度是圖書館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特色是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形象特質,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應加強自身民族品牌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在這一方面,積極承辦、協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學術交流活動,是擴大民族圖書館品牌傳播的有效途徑。圖書館可以通過場地、接待支持為條件,承辦各類學術研討會、圖片展覽,書畫展覽等,向學界和社會傳播致力于民族文化傳播、傳承的公共形象,爭取社會的贊譽。如以臺灣大學圖書館承辦“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7],西昌學院圖書館協辦“中國多民族母語文學研討會”[8]。
參文考獻:
[1] 核心競爭力[E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e0Dc7Y9wV1DhsK59BWiyT7LcFjmeiNSpnj-EnkN7 CawYFGPswAWXgJqcAyx wOcoVFIc5sI3cJdUpp6chJK , 2008-07-21.
[2] 第10次全國民族地區圖書館學術研討會在銀川舉行[EB/OL].http://www.gxmw.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6&id=1742,2008-11-08.
[3]北方民族大學加入大學數字圖書館國家合作計劃項目二期建設[EB/OL].http://www.kaoyan001.com/yizhanshi/2012/1219/2592182.html,2012-12-19.
[4]寧夏社科院國際西夏學研究所成立[EB/OL].http://nx.cnr.cn/btwh/xxwh/200707/t20070701 504503274.html,2007-07-01.
[5]吉首大學圖書館[EB/OL].http://baike.sogou.com/v56022472.htm,2012-09-07.
[6]海南大學圖書館[EB/OL].http://baike.sogou.com/v10621194.htm,2010-12-10.
[7]原住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創意行銷學術研討會[EB/OL]http://www.tiprc.org.tw/blog/post/1/291,2010-10-14.
[8]中國多民族母語文學研討會在西昌學院召開[EB/OL].http://www.028-ys.com/html/25/news69157.html,2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