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先
2011年,A水泥廠被舉報偷稅,經調查有4家個體戶購買水泥制品時不需要也沒有索要增值稅發票,少記銷售收入121.84萬元。某縣國稅局依據《稅收征管法》第63條規定,定性A水泥廠偷稅,追繳了應納增值稅17.7萬元及滯納金,處以偷稅數額的50%罰款。
1、舉報。2011年4月6日,孝感市國稅局稽查局稅收案件舉報中心接到舉報A水泥廠瞞報銷售收入偷稅的情況。當日,該舉報中心填報《稅收違法案件審批表》,附《稅務稽查案源受理登記表》上報局領導,并“建議轉交縣國稅局稽查局處理”。經市國稅局稽查局局長辦公會研究,4月6日下達了《稅收違法案件舉報中心督辦函》,將該案件轉交縣國稅局稽查局,要求“于2011年5月30日前將查處結果報我中心”。
2、立案。2011年6月24日,縣國稅局稽查局選案股立案,并給檢查股下達了《稅務稽查任務通知書》,附《待稽查納稅人清冊》、《立案審批表》,顯示“案源登記日期”、“立案日期”均為6月24日、“完成時限”為8月20日。
3、檢查。2011年6月24日,縣國稅局稽查局向水泥廠下達了《稅務稽查通知書》,檢查人員周某、魯某6月24日至28日對水泥廠進行了稽查,并向審理股提交了《稅務稽查報告》,附全部共6件證據。
4、審理。2011年7月4日,審理人員對案件進行審理,提交了《審理報告》,該稽查局局長批示“同意審理意見”;同日,縣國稅局稽查局以該案件“符合《湖北省國稅系統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實施辦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為由,向縣國稅局重大案件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提交了《重大稅務案件審
理提請書》,并辦理了案卷交接;當日,縣國稅局重大案件審理委員會作出了審理,制作了《重大稅務案件審理意見書》,下達了《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稅務行政處理決定書》及相關《稅務文書送達回證》、《陳述申辯筆錄》。
5、執行結案。2011年7月13日,縣國稅局稽查局制作《執行報告》,附《稅收完稅證》及《稅務案件結案報告》。
最后,縣國稅局稽查局制作了《湖北A水泥廠舉報案》案卷。筆者通過閱讀案卷,對該案的處理從程序、實體、案卷方面嘗試進行“雞蛋里找骨頭”式的分析。
該案件辦理,在程序方面從選案、檢查、審理,到提請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到執行、結案、整個流程應該說基本到位,沒有明顯“硬傷”,但仍有欠缺。
1、辦案流程銜接問題。2011年4月6日,市國稅局稽查局向縣國稅局稽查局下達《稅收違法案件舉報中心督辦函》,要求“于2011年5月30日前將查處結果報我中心”:但是,6月24日縣國稅局稽查局才立案下達《稅務稽查任務通知書》,這中間相距二個多月;2011年7月13日縣國稅局稽查局才制作《稅務案件結案報告》,與要求結案時間也超出了一個多月,案卷上也沒有任何說明。按照《重案審理實施辦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重大稅務案件審理結束后,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應將案件有關材料移交稽查局”,案卷中沒有審理委員會辦公室與稽查局的案卷交接手續,或執行通知,以致從案卷上看案件最后由稽查局執行、結案顯得唐突。2、辦案細節存在瑕疵。主要發現了三項:一是“詢問筆錄”存在瑕疵。《稅務稽查工作規程》第27條“詢問應當由兩名以上檢查人員實施……詢問筆錄有修改的,應當由被詢問人在改動處捺指印……”本案詢問筆錄“詢問(調查)人”欄注明“周某”,“記錄人”欄注明“魯某”,雖然也是兩人,但嚴格來說“詢問(調查)人”欄應當注明“周某、魯某兩人”;詢問筆錄中“我從事財務主官工作”處“官”改為“管”,雖然此處修改不實質影響案件情節,但仍應當適用“詢問筆錄有修改的,應當由被詢問人在改動處捺指印”的規定;被詢問人李某在詢問筆錄每頁都寫了“以上記錄與所述相符”,應當只在結束處寫明“以上筆錄我看過,與我所說的相符”。二是同一人既參與案件檢查又參與審理,這不符合《稅務稽查工作規程》第五條“稽查局查處稅收違法案件時,實行選案、檢查、審理、執行分工制約原則”。三是《重大審理實施辦法》批準人不符合要求。按照《重案審理實施辦法》第二十一條“……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應當將初審意見報審理委員會主任或者授權的副主任批準后……”本案在沒有授權書的情況下由副主任趙某某批準,是不符合規定的。
3、重案審理程序缺失。從案卷來看,涉及重大案件審理只有《重大稅務案件審理提情書》、《重大案件審理案卷交接單》、《重大案件審理意見書》。按照《重案審理實施辦法》第十三條“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收到提請審理申請后,應當3個工作日內進行審理,決定是否受理,并書面通知稽查局”要求,受理時應該有《重大稅務案件受理通知書》;按照第十六條“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應當在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重大稅務案件審理提請書》分送審理委員會成員單位,通知對案件進行書面審理”,第十九條“審理委員會成員單位應在收到審理委員會辦公室分送的案件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書面審理意見,送審理委員會辦公室”,應有《重大稅務案件審理通知書》、各成員單位的《重大稅務案件審理意見書》。
該案件辦理,在實體方面應該說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數據準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偷稅事實的認定沒有適用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因此,對A水泥廠偷稅事實的認定,也就是少繳應納增值稅177028.36元的認定,除證據之外,還應當援引和適用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具體來說是適用《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等實體法的相應條款,不能想當然。
2、援引法律依據問題。在案件處理中縣國稅局只援引使用了“《稅收征管法》第63條”,顯然存在不足;一是不具體。《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有兩款;二是不全面。《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只是明確了要“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具體數額多少,涉及加收標準、計算起止時間,應當援引適用《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五條“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的加收滯納金的起始時間,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稅款繳納期限屆滿次日起至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實際繳納或者解繳納稅款之日止”;三是不規范。援引適用法律依據應當適用法律全稱或規范化簡稱,本案援引《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表述為“依據《征管法》第63條”是不規范的;并且,根據《立法法》第五十四條“……編、章、節、條的序號中用中文數字一次表述……”,表述為“第63條”也不適當;四是不表述。本案在引用法律依據列明法律名稱、條、款時,還應當予以具體表述。
3、企業所得稅稽查不到位。案卷上看不到A水泥廠存在企業所得稅或免征、或由地稅局征收等情形,在企業銷售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必然影響其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三費”數額、應納稅所得額等調整,一般會審增其企業所得稅。然而,本案的檢查、審理、處理完全沒有涉及企業所得稅。
該案卷做到了統一編號,一案一卷、目錄清晰、資料齊全、分類規范、裝訂整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案卷內材料順序問題。例如,“案件來源”材料市國稅局稽查局《稅收違法案件舉報中心督辦函》、《稅收違法案件審批表》、《稅收稽查案源受理登記表》列于案件之末,這與《稅收稽查案源受理登記表》、第七十四條“案卷內材料原則上按照實際稽查程序依次排列”要求不符;“稽查底稿”(證據五)作為基礎性材料的稽查底稿在前,匯總性的打印材料在后,違反了《稅務稽查工作規程》第七十四條“匯總性材料在前,基礎性材料在后”。
2、證據目錄要素問題。編寫證據目錄要做到形式完整,內容充實,一般要具備6個要素:“序號”、“證據名稱”、“證據內容”、“證明對象”、“證據來源”、“頁碼”等,本案卷證據目錄有 5 個內容:“序號”、“證據名稱”、“主要內容”、“證據事項”、“頁數”,是不規范、不準確的。
3、證據目錄內容問題。編寫證據目錄要做到內容充實、準確。例如:“證據名稱”是取得證據的名稱,是區別于其他證據的標志,本案卷證據一、二、三、四、五的名稱均為“書證”,證據六名稱為“證人證言”,這混淆了“證據名稱”與“證據種類”的概念,“證據名稱”應當為“工商執照登記信息”、“納稅申報表”、“記賬憑證”等,“證據種類”按照《行政訴訟法》規定有7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等。此外,對證據說明的編寫也比較粗略,沒有起到對證據的說明、解釋作用。
總之,筆者通過分析《湖北A水泥廠稅務舉報案》案卷,認為辦理稅務案件要力求做到“四化”,即“辦案流程化,流程資料化,資料檔案化,檔案規范化”,以保證辦案質量。就是要求辦案全過程要有一套格式化的程序,辦案全過程、所有環節、所有內容,都要有翔實的資料記錄、記載,所有的資料不缺失、不遺失、不遺漏、全歸檔,并做到檔案的整理、案卷的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