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昌縣委 新昌縣人民政府
習近平總書記將科技創新比喻為“牛鼻子”、“先手棋”,誰牽住了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決貫徹執行省、市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力量推進全方位創新,取得了良好成績和發展優勢。用11年實現了從全省次貧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跨越,用8年實現了污染重點整治縣到國家級生態縣的轉變,在去年全省工業強縣綜合考評中列第5名。現全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占比達80%以上,有上市公司7家,銷售超百億企業2家。預計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長8.4%,財政總收入25.33億元,增長10.72%,固定資產投資61.1億元,增長26.7%。1~6月新產品產值率50.3%,居全省第二;企業銷售利潤率8.5%,比全省高2%,金融不良貸款率0.42%。我們重點抓了三方面工作:
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新昌發展的核心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經濟升級版。
1.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導向。堅持資源不足科技補,形成“小縣構筑大科技”模式。2013年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3.82%,居全省第二,發明專利人均擁有量列全省各縣市首位。一是抓主體培育。組織實施“123”企業培育工程,要素上傾斜,政策上扶持。目前有4家國家創新型企業、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占到全省近十分之一,35家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當前企業創新從仿制向原始創新轉變,且全球化趨勢明顯。近兩年已有7家企業在境外實現了并購,并購資金超過25億元,設立境外研發機構9家。二是抓平臺建設。把高新園區打造成科技新城,在區內設立500畝科創區,投資3900萬元建設國家級軸承和機械產品檢測中心;建成5萬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啟動建設工業設計院,引進意大利戴達羅公司等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公司和緊缺中介機構7家,平臺已覆蓋了主要產業。啟動建設京新等5家企業研發總部,推進新和成等重點企業實驗室開放,著力解決企業檢測設備利用率和公共服務問題。三是抓人才集聚。每年安排2億元以上資金用于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組織開展4~5次大型科技人才對接活動。去年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名,省“千人計劃”人才3名,總計引進海外工程師超過100名。
2.堅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2+X”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2”即做強裝備制造、生物醫藥2個優勢產業,使其在全省全國有較強競爭力,“X”即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等產業。實施“421”工業轉型提升工程,使現有50%以上的工業投資項目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動新昌產業從零部件生產為主向成套裝備、終端產品生產轉變,從傳統產業為主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1~6月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0%。
3.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兩化”融合,加快數字化工廠(車間)建設,重點抓好20個總投資25億元的示范項目,1~6月完成設備改造投資28.1億元,占限額以上工業投資的79.6%。全面實施“畝產效益”導向機制,各項要素安排與畝產貢獻掛鉤,目前新昌畝產稅收40.78萬元,1~6月規上企業勞動生產率22.1萬元,高于全省平均35%。
高度重視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積極發揮創新支撐作用。
1.強化組織推動。省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會議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落實,把研究院建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抓手、產業轉型的重要支撐來抓,成立以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專門出臺政策,每年安排5000萬扶持資金。對5家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進展實行每月督查,建立考核獎懲、定期交流機制。目前5家研究院按照責任書要求正全面建設,其中泰坦、遠信研究院新樓已投用,康立年底能完成建設,日發正在建設,新昌制藥整體提升;5家重點企業研究院面積達3.5萬平方米,完成硬件投資3.3億元。康立、日發和新昌制藥等企業不但在本地建研究院,還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建立研發中心,便于人才引進和要素集聚,新昌累計超過17家。
2.強化機制創新。支持企業創新管理機制,完善研究院管理制度,實施院長負責制,健全研發中心、學術委員會等組織體系。創新激勵機制,采取科技項目銷售分成、股權激勵、一次性科研獎勵等多種模式,重獎科研人員,有效調動研發人員積極性,如新昌制藥給研發團隊獎勵新產品銷售額的1%~3%,泰坦給項目研發團隊一定效益獎。創新用人機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制訂來去自由、養用結合的人才政策,去年以來研究院新引進院士2名以及78名高端人才,目前5家研究院有院士、外國專家和研發人員900多人。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出臺保護企業商業機密若干意見,公安專門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隊,并與科技等部門聯手建立企業專利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采取試點先行,在82家企業試行,效果很好。
3.強化科研攻關。緊緊圍繞省政府任務書要求,加大科研攻關投入。今年上半年5家重點研究院研發支出占銷售比重超過5%,其中4家研究院研發投入已超過4600萬元,啟動17項重點科研項目攻關。如泰坦圍繞綠色環保印染裝備,研制了低浴比氣流染色機;康立開發了并紗設備控制系統;日發開發了全自動繞線機控制系統;遠信研發了熱風拉幅定型機,這些產品的研發對增強產業鏈和補鏈的作用顯著。去年以來5家重點研究院已承擔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專項6項;在6月舉行的上海紡機展上,泰坦、遠信等8家企業的產品供不應求。
狠抓省級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技術創新和高新區轉型升級試點工作,加快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成化。
1.注重規劃引領。編制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發展和高新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出臺試點工作方案,組建由譚建榮院士任組長的專家咨詢組,編制技術規劃,圍繞整機、專用部件和系統集成服務三大核心環節,組織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全力發展新型智能化紡紗和織造裝備、綠色環保智能化染整裝備、高端紡織印染裝備控制系統及專配件、紡織印染裝備系統集成服務四大重點領域,確保到2017年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研發創新基地和國內重要的智能紡織印染裝備出口基地,高新園區成為全省高新區轉型示范區。
2.注重特色發展。規劃8.55平方公里智能紡織印染裝備園區,包括科創商務區、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生產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區,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同時狠抓項目建設,瞄準國際前沿,赴國內外開展專業招商,抓好8個總投資25.9億元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項目。
3.注重基礎建設。重點解決園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人才引進兩大難題。抓好紡織印染裝備檢測平臺和科創服務平臺建設,推進設施共享,啟動運行園區物流中心,設立海關監管點。同時加強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提升人才環境的承載力。
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現場會尤其是毛副省長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的各項工作,指導泰坦、日發、遠信、康立等企業研究院建立股權激勵、利益分配等內部激勵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全力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抓緊建設投資1億元的工業設計院,提升我縣紡織印染裝備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快高新園區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