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科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已經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據統計,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9.9萬億元,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將增長至18萬億元,其中網絡零售交易額將達到3萬億元。我國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電子商務行業將成為最具發展潛力、最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
在電子商務交易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不和諧現象。據中消協統計,2012年網絡購物投訴20454件,占銷售服務投訴量的52.4%,其中主要包括,產品質量、網絡欺詐、電商價格戰、虛假促銷、售后服務不當、個人信息被泄露等。而在中消協的其他報告中也可以看到,以網絡購物為主體的媒體購物的投訴量在服務投訴中遙遙領先,由于管理和服務滯后于網絡購物市場的快速增長,網購產品的質量保證和服務的承諾兌現將極大考驗著網購行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于2013年初發布的國內首份電商法律報告《2011~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顯示,在電商糾紛中,知識產權糾紛比例最高,占比已高達61.54%。
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網絡假貨橫行,網絡商品魚龍混雜,網絡購物領域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商標權的現象大量發生。侵權者的售假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網絡購物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與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
涉案領域廣侵權品牌多。勞力士、浪琴、雷達、天梭等知名品牌手表,蘋果手機,香奈兒、愛馬仕、博伯利、巴寶莉、路易斯威登、寇馳等國際知名品牌的箱包皮具等假貨在網上都可以買到。被侵權的除知名品牌外,還有日常生活中的汰漬、奧妙、雕牌、潘婷、飄柔、沙宣、六神牌花露水等洗滌保潔產品,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服裝,洋河藍色經典系列、今世緣系列、雙溝系列等酒類,可口可樂、雪碧等飲料產品,甚至包括濟鋼熱軋帶肋鋼筋、“安宜”和“安益”等品牌鋼瓶護罩以及“蘭煉”、“金鹿”、“一汽”等品牌的潤滑油、制動液、防凍液等百余種品牌產品。利用網購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案件,涉及服裝鞋包、運動健身、電子數碼、家具建材、煙酒日化、汽車養護、影視文化等十多個電子商務項目領域。

在電子商務中還存在大量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盜圖”,即網絡賣家未經權利人同意,擅自在自己的店鋪或描述商品的詳情中使用權利人擁有著作權的圖片、文字、視頻等具有描述性、展示型宣傳用語。這些圖片、文字、視頻等都屬于權利人的智力成果,侵權人未經權利人同意就使用這些信息,構成對權利人利益的極大損害。
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犯罪,組織化、團伙化趨勢明顯,反偵查意識越來越強,作案成員分工明確,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在某法院辦理的31件侵犯知識產權案件中有24件為共同犯罪,占案件總數比例近80%,其中共同犯罪人數3人以上的案件有8件,5人以上的案件有5件。和一般刑事犯罪相比,該類案件涉案金額普遍較高,百萬元以上的比比皆是。
例如,在2012年的一起案件中,李某伙同陳某某以盈利為目的,從互聯網站非法復制各類影片25800余部、電視劇11343部(集),并組裝了多臺用于觀看電影、電視的服務器,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非法下載電影提供給上網人員觀看,非法獲利8000余萬元。而在另一起案件中,劉某某、黃某某等銷售假冒名牌鞋子的案件共犯人數多達16人,涉案金額近千萬元。
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貪圖便宜,知假買假,常以“一分價錢一分貨”找安慰,較少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也是此類犯罪增多的因素之一。
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影響電子商務產業能否健康、持續、良性發展的重要問題,且已經受到全國人大、國務院以及其各部委的高度關注。工信部《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要實現電子商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可信、規范有序的網絡商務環境。2013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式啟動電子商務立法工作,2014年1月26日,國家工商總局頒布了《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對網絡商品交易市場應當遵循的規則進行了規定。
針對當前電子商務交易市場上的知識產權侵權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行政機關應加強電子商務行業監管力度,應指定專門的行政機關或成立專門的組織統一協調部署工作,各行政機關之間互相配合,形成聯動協調機制。
網絡交易平臺必須建立內部監管系統,網絡交易經營者不得侵犯他人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企業名稱專用權,不得對所經營商品的商標、產地、生產商等作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認真處理有關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商品的投訴舉報,排查可疑商品,一經查實立即刪除相關信息直至關閉店鋪。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年交易量的90%是以C2C的形式從事B2C的交易,大量的交易游離于現有法律之外,存在著嚴重的監管缺失、執法缺位現象。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涉及的監管部門眾多,政策頻出,各部門出臺的政策及管理措施常出現監管重疊、相互之間不一致、不協調甚至矛盾的現象。這對電商行業的監管造成了很大困難。
首先,電商平臺應加強對用戶身份的審查。如某個網絡用戶聲稱其為某知名品牌的網絡代理商或授權商,電商平臺應要求其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并對該文件的真實性向權利人進行核實,如果資料確為偽造,電商平臺應禁止該用戶入駐該電商平臺。其次,電商平臺還應加強對于特定情形下商品信息的審查。如對于知識產權知名度極高、被控侵權產品事實極為明顯的情形。例如侵權信息處于網站首頁、其他主要頁面或其他可為電商平臺明顯所見的位置、電商平臺對侵權信息進行了特別的推薦或編排等。電商平臺應主動對商品信息進行審查,而不必等接到權利人的投訴通知再處理。如電商平臺未履行事前審查義務,應與侵權者對權利人承擔連帶責任。
各執法部門應根據各自職能要求除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及時檢查與清理外,還應根據各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及侵權程度依據法律嚴厲查處,加大處罰力度,涉及刑事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應切斷電子商務平臺與當地政府部門的利益鏈條,杜絕地方保護主義,清理“保護傘”,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所涉及的主體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在接到權利人的投訴后,應由專職部門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對權利人的投訴進行甄別和回復,如果賣家構成侵權,電子商務平臺應在最短時間內對侵權信息進行有效、徹底的處理;如果不構成侵權,也應對權利人作出合理解釋;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應積極主動配合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
如《侵權責任法》第36條,雖然規定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對于侵權行為的處理程序、責任承擔標準等均未作出明確規定,法律含義界定不明,在司法實踐中常引起爭議。因此,對于《知識產權法》第36條的適用應由最高法出臺更具可操作性、可執行性的司法解釋。
目前電子商務糾紛中,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數量遠遠高于合同糾紛、不正當競爭糾紛等案件。由于立法的滯后與法律的不完善,各級法院在審理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案件的過程中常發生很大爭議。爭議最大的就是涉及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糾紛案件。最高法應針對電子商務侵害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出臺統一規范的審理標準。
鏈接:
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立法
影響范圍:在電商糾紛和侵權行為中,電商知識產權的問題最為突出,這也意味著,電商知識產權立法的缺位同樣存在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13年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國內首份電商法律報告——《2011~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在電商企業對電子商務法律類別需求調研中,七成以上的企業表示,對網絡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知識產權問題高度敏感。
現狀問題及立法需求: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主要包括網絡作品以及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的著作人身權與著作財產權。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內知名電子商務法律專家張延來指出,“實踐中電商面臨的糾紛,很多涉及的是知識產權、侵犯商標權、銷售假貨、隨意使用其他商家的展示圖片等問題。另外,因為網絡上價格比較透明,一些商家通過發軟文等詆毀競爭對手的現象大量存在,涉及不正當競爭的問題。
“不僅如此,伴隨移動互聯以及4G技術的發展,我國電信運營正從話費運營向內容運營轉變,國內幾大電商企業也紛紛在內容領域進行布局,視頻、網游、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電信運營及電信消費的主體,這也暗示知識產權產品將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主要對象。由此,未來電商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重要性仍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指出,“電子商務立法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知識產權的修改。”而更多的電子申請商標權、專利權的行為也應該給予關注。
同時,電商的知識產權問題不可避免地會與不正當競爭有關。張延來律師就表示,“電商行為多種多樣、十分復雜,如果要囊括到一部法律中是有相當難度的。比如,僅制定對價格戰的規范,可能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出現取代了價格戰,很難給價格戰定義。所以,我們應該分析該行業的類型、本質,制定相對穩定、可以長遠地規范該行業、有前瞻性的法律。”
互聯網糾紛立法
影響范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關性。
現狀問題及立法需求:這既包括實體法方面的修改和完善,比如現有民法通則、合同法、證據法對糾紛的處理方式有了普遍性的規定,但對于具體的電商糾紛,可能由于一些具體細節上的模糊,需要法律做出進一步的指引,也包括程序法方面的制定和考慮,比如在互聯網上發生糾紛時管轄權方面的規定等。
網絡欺詐立法
影響范圍:具有一定普遍性。
現狀問題及立法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商家欺詐,如虛構或提供不實的商品質量、材質描述,這需要消費者保護法對其懲罰做出有力度的規定,當前《消費者保護法》修改已涉及這一方面的問題。另一個方面就是商家被欺詐,比如網站對這種未達成付款的欺詐威脅目前尚無保護機制。
信息安全立法
影響范圍:具有一定普遍性。
現狀問題及立法需求:一方面涉及電商交易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涉及國家對相關電子信息安全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