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休 李原昭 吳卓珈
近期,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在浙江,就有這樣一家高職院校,他們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穩扎穩打,探索出了一條科研創新教育新路,不僅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成績顯著,而且在科研之路上也收獲頗豐。
他們設計了一款識圖系統,由于它的面世,不僅解決了原先國內各建設類高職院校在識圖能力教學中的種種困惑,全面提升了學生技能,還引起國內軟件企業的關注,吸引了眾多中高職院校爭相購買,建筑企業也紛紛主動上門,要求將其應用于企業員工的人才招聘和技術培訓中。
他們和企業合作打造“污水治理云管理平臺”,系里師生在前期歷時半月,走訪調研湖州南潯區1992個自然村的過程中,宣傳“五水共治”理念,使村民的觀念發生了“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的180度轉變,該平臺還在浙江德清、桐廬等地正在開展的“五水共治”、“建設美麗鄉村”活動中大顯身手。
這所學校就是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近日,本刊記者走進該校,了解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上的軌跡,探尋該院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創新的驅動力。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談月明(左二)一行,在學院黨委書記徐公芳(左一)陪同下,參觀該院服務“五水共治”污水治理云管理平臺實訓室
在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中,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這類學校的基本目標,對于是否要搞科研,在教師中間存在著爭議和分歧,在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也曾是如此。“當時有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高職院校主要是教學,不要過多搞科研,否則會影響教學,科研只是老師的業余項目或興趣而已。”對于當初的分歧,學院黨委書記徐公芳至今仍記憶猶新,“其實,科研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東西,科研有很多類型,我們可以發展屬于基礎應用型的科研。”
為讓大家認識到高職院校發展科研是大勢所趨,他常在教職工大會上,講自己工作中曾碰到的實例:上世紀80~90年代,建筑施工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升降機上的鋼絲繩斷裂的情況,按照要求,斷裂的瞬間需要能夠將升降機卡住,防止其墜落傷及工人。然而,當時業內并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最后卻被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開吊機的工人發明的瞬間防墜器解決了問題。“他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為他天天在看這個東西,天天在琢磨,最后設計出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經常觀察、思考,走向第一線,走向工地,你就會有很多問題可以去研究、發現和創新。”徐公芳說。
在實例的啟發下,經過兩三年努力,大家漸漸認識到高職院校同樣需要科研,也應該重視科研,但與本科院校注重基礎性研究定位不同的是,高職院校具有自身的特點。“最基礎的東西不是我們能研究的,或說我們的能力水平從整體上講還不具備,所以目前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實用性的,在工地上、第一線的這些東西。”徐公芳強調說。
正是由于抓準了這個定位,學院的科研成果很快涌現出來。當時在學院南大門十八根花崗巖石柱安裝施工過程中,傳統的吊裝方案都不適宜,后來該校城建系主任朱勇年等人研究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吊鉤,既解決綁扎、就位、對準、調直等問題,又順利解決了吊裝困難問題,不僅圓滿完成了吊裝任務,還申請了發明專利。
像這樣解決實際問題的發明還有很多,這也使得該院在總體科研方面,位居全省高職院校前列。該院拿到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和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實現了浙江省高職院校零的突破。2013年1月,該校還喜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一五”科技創新先進集體。
觀念的轉變和科研定位的解決固然重要,但管理與制度是搞好科研的保證,所以制度建設必須被提上議事日程。“起初,大家科研創新的興趣不高,后來學校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幫忙解決其它方面的困難。”徐公芳介紹說。
如在教師辦理科研項目報銷過程中,學院副院長李偉國發現,不同部門對科研項目的報銷規定,存在細微的差異,如不搞清楚,科研人員可能會在報銷和財務支出上遇到困難,而挫傷積極性。為此,去年,學院重點將《縱向及院級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進行了重新修訂,把各種不同的要求通過列表羅列清楚。
而這只是學院這幾年出臺的11個規范和管理科研工作辦法中的一個。“至少在目前科研立項、結題體制下,要把上級的政策及時地跟教師講清楚,使他們在具體操作時,能適應新的需要,很有必要。”李偉國表示。
不僅如此,為促進科研工作,科研處專門組織各系成立了建筑節能技術、城鄉規劃等研究所,以此來開展研究工作,院系兩級科研管理的組織機構日臻完善。
在科研處的推動下,學校在專利方面的成就迅速增長。4年前,學院的專利還非常少,一提到“專利”二字,師生就感覺很神秘。如今隨著每年一次“專利周”的舉辦,專利申報和知識產權意識已漸漸深入師生心中,加上學院有關專利資助和獎勵政策的激勵,教師申請專利的積極性漸趨提高。2013年,學院教師專利申報和授權數是2012年的3倍。
此外,近年來,該院還在不斷完善科研專項經費和配套經費制度上做文章。如學校已設立了不低于當年學院各項事業費總額3%的科研專項經費,主要用于科研資助和科研獎勵。2012年浙江省42個高職院校科研情況數據顯示,該院在縱向科研經費指標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第3位。

事在人為,科研要發展,根本在于要有一支能攻堅克難的科研隊伍,不過,高職院校有其自身的“煩惱”。“我們的學生都是三年制的,科研的后續力量很難跟上去,做科研的團隊基本只有靠老師自己一個團隊,并沒有博士生、碩士生。”李偉國深有感觸地說。
此外,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也是高職院校從事科研面臨的一道坎。“有工程現場水平突出的,有擅長教學的,也有立志于搞科研的,如何讓每個成員都閃光,我困惑過……”該校建工系一個技術創新研發團隊的負責人陳樹東博士感嘆道。
幾經努力,陳博士創造性地推行了類似公司“股份制”管理的模式,即成員可以把自己的優勢,作為“股份”加入團隊。如善于和公司打交道的可以負責與企業溝通,善于做科研的負責研發,通過這樣的團隊整體運作,使每個成員都找到了相應的位置,有利于團隊成員發揮優勢、規避劣勢,原先的困惑一下子迎刃而解。
“團隊是跨區域、跨學校的,來自各個領域,不拘于建院這一范圍;我們還很注重對團隊中成員的提升,在團隊中倡導互幫互助的氛圍,遇到問題采用集體討論、開研討會等形式,共同解決技術難題,有時還請國內高水平的專家就相關難題舉行講座。”陳樹東介紹道。
這些方式成效顯著,使該團隊從兩年前的20多人,發展到現今約60人,隊伍迅速壯大。在職稱晉升上,也已培養出3位教授、6位副教授、1位高級工程師,和團隊合作的企業也得到提升,有兩個企業成功申報省級技術研發中心,同時企業成員中也晉升了幾位教授級高工,科研項目也在不斷增多。“今天就有一個團隊成員的住建部課題,下午要結題,中午要組織團隊相關成員進行結題陳述演練。”與幾年前為帶團隊發愁不同,如今的陳樹東快樂而充實地帶領著團隊完成一個又一個項目。
而除“股份制”外,學校還善借“外腦”,專門聘請知名專家擔任學院研究所特聘專家,依靠他們來提升科研隊伍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學院鼓勵和資助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項科研活動,努力把他們打造成為科研創新領域的生力軍。

有了人才,平臺的搭建至關重要,但搭建平臺需結合自身實際,有所創新,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像該院城建系師資力量雄厚,從事科研創新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因為該系共有7個專業,其中有些專業的規模相對較小,所以從事科研也有其難處。為此,城建系推出了“活模塊”這一創新舉措,在不同的領域,與不同的企業進行相應的合作研發、建設和使用。如在今年該系重點打造的“污水治理云管理平臺”中,軟件研發主要與浙江商達合作,能耗監測主要與清華同方合作,其它方面則與別的企業進行合作,發揮各方優勢,編織出一張深度和廣度兼具的科技網絡。
此外,該系還結合本系專業特點,正在籌劃創建“1+X聯合學院”,“1是指我們系,X指相關領域的多家企業,合作范圍很廣,包括科研、創新、推廣和應用等。這些企業在科研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研發需求也較大,可與我們在資源、人力、設備等方面共用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城建系主任朱勇年介紹。
當然,城建系之所以能有這些創新舉措,與學校的長久探索是密不可分的。當初,該院與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邁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此后便引發了“蝴蝶效應”,一所所聯合學院,一個個研發中心先后建成,既為企業量身培養適用人才,又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管理與技術創新。
如2012年,浙江新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該院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的師生合作開發出“一種熱管—外墻干掛飾面一體化多功能隔熱系統”發明專利、“一種建筑外墻預埋式熱管節能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如今已成功投入生產。這些專利不但為企業降低了能耗、縮減了成本,更加快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學校不僅在校企合作領域深耕細作,還將合作的觸角伸向了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逐漸搭起一個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學院等多方參與的“政校行企”合作大平臺,構建起“上下行業政府部門的指導支撐線,前后本科、高職、中職的教育延伸線,左右企業、地方政府的服務實踐線”這樣的六維產研模式。
如今,該院不僅開辟了高職院校在科研領域的一條新路,帶動了學校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學生也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形成了良性循環。“98%以上的企業對我院畢業生的專業素養評價較好,96%以上的企業認可我院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97%以上的企業表示我院畢業生能夠勝任企業的工作崗位……”拿到第三方調查數據表,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領導班子成員都很高興。
“我們的目的是要育人,育對社會環境、行業環境有用的人,還要育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從育人這個角度,我覺得高職院校也應該搞科研。”嘗到了甜頭的徐公芳表示,接下來,該院還將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不斷進行深化,為推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形成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