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紅CHEN Yi-hong
(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西安 710061)
(Library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Xi'an 710061,China)
特色數據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之一,特色數據庫的建立主要是將紙質文本、音頻文件和視頻文件等傳統文獻資源的數字化,我們可綜合海量的信息用于呈現某一事物的全貌,并用于儲存、檢索和研究[3]。
圖書館特色數據庫是具有某種特征的文獻信息資源的集合,與其他紙質文獻資源相比,具有館藏優勢和服務優勢。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過程就是將本館現有的紙質文獻資源轉變為數字資源的一個轉換,特色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不僅使珍貴資源保護多樣化,也能將資料完善持久的保存。
2005年我國發布的《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中要求收藏單位“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1]。隨著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高校圖書館從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發展到現在的信息時代,圖書館館藏資源被一分為二,即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電子資源)。對讀者而言,他們無須顧及信息存放的位置,兩種資源皆可為其所用;對圖書館而言,這兩種資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的關系不是相互代替、相互矛盾,而是互相依賴、互相轉化、互相補充的。紙質資源是數字資源的基礎和主要的信息來源,數字資源是紙質資源的補充[2]。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數據庫的概念:
①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的申報必須提出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并承諾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進行切實保護。措施主要包括:建檔、保存、傳承和保護。[2]
②特色數據庫的概念和特點。特色數據庫:是指依托館藏信息資源,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對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題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評價、處理、存儲、并按照一定標準和規范將本館特色資源數字化,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信息資源庫。[4]
2.1 自建特色數據庫是高校圖書館發展和傳承的趨勢 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數字化圖書館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工作、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圖書館應發揮自身的優勢,結合圖書館自身的特點和豐富的紙質文獻館藏資源,將有存儲價值又容易損壞的紙質的和音像資源盡量根據本館特色將其轉化成資源數據庫。
2.2 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依據 對圖書館有限的館藏和服務不可能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文獻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應該根據本館館藏的紙質資源和讀者的閱讀需求,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紙質文獻資源經過合理的優化和組合,來自建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的建立有效的促進電子信息資源的有序化,大大提高流通人員的工作量和讀者檢索的效率、在使用的過程中真正體現了圖書館的工作由收藏為主向主動服務為主轉變,有助于圖書資源的共享。
藝術院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的形式已經在各藝術院校形成趨勢、通過特色數據庫的傳播以及進一步傳承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很好的選擇。這樣既發揮高校圖書館教輔職能的作用,又可為未來相關專業的形成做好文獻準備和人才培養工作。
藝術院校圖書館與普通高校圖書館對文獻資源的收藏是不同的,普通高校圖書館一般以紙質文獻為主要收藏對象,而藝術院校圖書館除了圖書、樂譜等紙質文獻資源外,視聽資料也是圖書館主要的收藏對象。音樂藝術院校圖書館與其他院校不同,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主要是針對以音樂資料室紙質資源和音像資料的磁帶等文獻資源為依托,再根據藝術院校專業的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和讀者的需求來建特色數據庫。
從目前來說,圖書館還不具備獨立的、全方位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同時也不具備承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角色的條件。而圖書館應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整個體系中去,發揮自身優勢去協助、協調各個社會部門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①利用本館館藏的紙質樂譜資源自建特色數據庫。紙質文獻不易長久保存,紙質文獻在讀者借閱和搬運的過程中會逐漸磨損,對重要的文獻會遺失,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角度來看,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特色數據的建庫初期,建庫人員在日常工作工作中認真收集和匯總讀者的需求,根據本館館藏特色、專業特色和地方文獻并理論聯系實際,將館藏現有的和日常收集的部分紙質資源轉化成數據庫的形式,方便檢索,為讀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務,特色數據庫的建立就是將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有效的結合起來。
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自2009年以來,依托館藏文獻資源和本館科研隊伍,到目前為止逐漸形成了12個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其中《陜北民歌數據庫》、《西安鼓樂數據庫》、《館藏聲樂曲目數據庫》等數據庫,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的特殊學術資源。
為配合教學科研,二次文獻的開發,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數據庫的,如《館藏聲樂教學曲目多媒體數據庫》是一部揭示并檢索西安音樂學院館藏聲樂曲目的專題性數據庫。所收曲目,以帶鋼琴伴奏譜聲樂曲目為主,兼及多聲部無伴奏合唱等形式的聲樂曲目,累計9000余首(隨著館藏聲樂文獻的增加,曲目數量在不斷更新中)。曲目類型涉及藝術歌曲、通俗歌曲、影視插曲、歌劇選曲、民歌、中外各聲部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和體裁。針對音樂教育專業讀者的需求實際,特別收錄了部分少兒歌曲。
曲目的著錄,結合師生對聲樂曲譜的需求特點,包括:曲名、曲名原文(針對少數民族/外國聲樂曲)、曲名說明(針對影視、歌劇等)、調名(僅代表譜面上標識的調號,不涉及歌曲本身所屬的調性)、詞/曲作者、伴奏編配、譯配者(針對少數民族/外國聲樂曲)、編者、出處、版本、出版單位、出版地、出版時間、演唱形式、演唱聲部、音域、ISBN號、索書號、附注項等內容,讀者可以以其中任意一項進行初級檢索,并且根據初級檢索結果進行二次精確檢索。[3]
該數據庫的建立,對專業學生需要的樂譜曲目是一目了然,為讀者檢索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檢索途徑,減少了流通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文獻的檢索速度。
②具有廣泛性、代表性的人物典藏數據庫“饒余燕數據庫”。
③利用本館的優勢,將樂譜的隨書光盤轉換成數據庫的形式。我館的音像資料室是以磁帶和唱片為主的音像資料也逐漸老化,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音像資料,為了廣大師生能將紙質資源文獻和音樂文獻相結合使用,我館首先將存放在音像資料室的音樂圖書資料室的圖書資料的隨書光盤以數據庫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方便讀者在瀏覽紙質文獻資料的同時,通過網絡可以查閱到有關的視頻和音頻,同時也體現了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是相互并存的,相互補充。
例如:隨書光盤數據,即樂譜圖書所附帶的光盤,具有數字化的特點,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是對圖書內容進行補充說明的一種非書資料。隨書光盤作為圖書的附件,與圖書有著明顯的整體性。只有將圖書和光盤結合起來使用,才能幫助讀者加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但是,隨書光盤是一種光介質的電子文獻,特別容易劃傷損壞,造成光盤數據丟失。隨書光盤數據庫的建設,以每種圖書的隨書光盤為單元,首先將光盤中的曲目逐一轉換格式,制作成光盤鏡像文件,統一存放在服務器中,以方便廣大師生在借閱紙質樂譜資料的同時,也可以在網頁上視聽該歌曲,這樣更好的為教學科研服務。[3]
我館“西安鼓樂數據庫”的創建,既可突出我院學術科研特色、發揮我院圖書館的館藏優勢,又可成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中特別強調:大學現行教學知識體系中應當反映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文化價值同時,亦可為學院乃至國內外同類研究提供科研文獻服務。“西安鼓樂數據庫”是以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文獻為基礎,匯集“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單位與個人的各類文獻資源整合而成。[3]《陜北民歌》數據庫,是立足陜北地域音樂文化特色,適應國際國內數字化發展,為我國傳統音樂傳承發展與保護,提供了文獻資源平臺,在信息技術發展環境下,建立陜北民歌數據庫,是時代的需要,是傳承、發展民間音樂的需要。[3]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為了更好的響應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在館領導的帶領下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要歡迎國內外專家來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以開拓眼界,學習先進經驗;一方面組織部分館里的館員利用假期深入民間進行采風活動,使我館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得到第一手重要的資料。目前我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和更新計劃,一些數據庫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角度來看,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1]史慶艷.淺談高校圖書館中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發展建設.23網校論文中心http://www.studa.net/Library/120422/11442232-2.htm1.
[2]〔2005〕1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3]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
[4]魏巨學.淺談圖書館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建設[J].中國水運,2006,4(8).
[5]李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名族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