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紡織業在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曾擁有全國最多的棉紡織老字號企業,最多的紗錠和紗布產量及主要出口大省,并孕育過我國兩家百年棉紡企業(老蘇綸、南通大生)。江蘇紡織業在經歷這兩年棉價冰火兩重天的沖擊下,企業生存狀況如何?在轉型升級的現在,江蘇紡織業如何做強?業內“老紡織人”有著自己的思考。
江蘇省人杰地靈,臥虎藏龍,長江三角洲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給紡織發展帶來新機遇。紡織企業集中在蘇、錫、常、通發達地區,享有市場、交通、資源、物流、產業、信息的便利。原有大型國企如黑牡丹、無錫一棉、四棉、常州一棉、丹棉、南通大生、裕綸、常熟棉紡廠,太倉利泰等經過轉制、改革,獲得新的活力。同時,涌現一批規模以上知名紡織民企及私企,如華芳集團、波司登集團、海瀾集團、恒力、盛虹、陽光集團等,在提升管理、技術創新、市場信息、營銷渠道等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同樣,江蘇棉紡織企業近幾年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棉花高價位寒流雙重夾擊,尤其去年棉價與進口棉相差5000元/噸,還要承受土地、人工、材料、管理費等成本逐年上漲,然而,江蘇紡織基礎扎實,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讓市場淘汰一些中小企業未必是壞事。事實上,2013年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簡稱中紡聯)公布的全國各省企業評選及效益完成的江蘇名次間接可見一斑。
文/蘇州市紡織工程學繆定蜀
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金 鑫
在去年棉價風波的沖擊下,江蘇紡織業仍然取得不菲的成績。2013年,我國紡織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506.05億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5.78%,1-12月全行業利潤增速為15.78%,江蘇利潤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衡量整體棉紡織行業的經濟效益從下表更加清晰。棉紡織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前三位排名由江蘇、山東、浙江獲得。江蘇在出口交貨和人均利稅兩項奪冠,而在主營業收入和勞動生產率兩項山東奪魁,頗有不分仲伯的味道,但綜合分析江蘇略勝一籌。
此外,中紡聯發布2012-2013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排位第一名是江蘇122家,占總數24.4%;第二名是浙江,106名,占總數21.2%;第三名是山東,67家,占總數13.4%。江蘇企業整體實力居前,企業強是發展之本,涌現出像波司登、無錫一棉、夢蘭、黑牡丹、天虹、恒力、盛虹、紅豆、夢蘭、海瀾、聯發等知名企業。中紡聯去年底頒發產品開發貢獻獎60家企業,江蘇13家,榮獲第二名,僅比浙江少一家,顯示出江蘇創新能力居前。從2012年上海海關出口金額前100名,近一半被5個省市包攬,江蘇排名第二,完成出口金額(萬美元)排名順序為:上海517483,江蘇503788,廣東437769,浙江366296,山東364050。

表1 2013年中棉紡織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前三位排名
江蘇紡織在工業化進程中面臨著土地、勞力、成本、資源的透支,要提高競爭力,先決條件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財路,唯有先吃螃蟹的勇氣,快他人一拍占有先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江蘇棉紡技術改造走至全國前列是不爭的事實,不少企業較早采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使棉紡行業整體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質量,改善勞動環境打下堅實基礎。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原蘇綸棉紡織廠大量引進從紡紗設備至織造全流程進口設備,成為全國進口設備參觀熱點,打造為江蘇紡織創匯大戶,產品銷往英、法、日、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無錫一棉更是江蘇紡織名企的招牌,引進德國諸森緊密紡技術,帶動全行業新技術推廣。最早針對勞動密集型,用工成本上升提出改造設備和科學合理的勞動組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采取歸并崗位,培養多面手,流程重組,修改操作法等做法,成為推動全國棉紡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及降低用工的標桿企業。
市場化最讓人感嘆的是江蘇星羅棋布的紡織產業集群,帶動大批中小私企迅猛發展,真正搞活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公布試點的175家授予特色產業集群名稱中僅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就占了53.14%,江蘇有32家,占18.28%,僅次于浙江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