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東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教育是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升華。創新教育不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方向。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下面,針對語文教學淺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在講完《皇帝的新裝》之后與學生互動: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課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樣的人?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說:“我媽媽新買的衣服別人都說漂亮,可我一點都不覺得漂亮。”有的說:“爸爸帶我去拜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說我長高了,長得越來越漂亮了,可我覺得沒什么變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創新意識也就在自然中逐漸形成。
二、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臺
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養和教育。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極被動的被塑造的過程,而是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亦即培養受教育者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寬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發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減少焦慮,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與創新的火花。因此,為學生營造和諧自在的教學氛圍,就是給他們提供了創新的舞臺。
三、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于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于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產生新的思維能力。如在講《駱路梨花》一文時,學生自學后,有學生問:“為什么不采用順敘的寫法呢?”我便順勢引導,讓學生展開討論,并講解倒敘和插敘的好處,讓學生明白:此文寫作時采用倒敘和插敘,不僅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而且結構緊湊,又疏密有致。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求知者,學生的應變素質和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得到了培養。
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勇于質疑,善于求異方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經常換個角度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以便從多角度探索求異;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廣泛聯想,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再就是幫助學生歸納、總結,進而發現新問題。如在學習《濫竽充數》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夠濫竽充數?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新穎的見解,學生便從南郭先生自身、齊宣王、眾吹竽手、社會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并讓學生寫出《濫竽充數的啟示》一文。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勇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積極性,提高了創新的實踐能力。
五、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并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
總之,教師應該不斷追求應用創新教育開展教學,做為語文老師更要敢于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突破常規的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極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努力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使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