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了2月14日的情人節,如今又迎來了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相傳白色情人節最早源于三世紀的羅馬,相傳羅馬皇帝設立情人節是為了紀念自己在2月14日救了一對因違反戀愛結婚禁令而要被處死的戀人。而一個月后的3月14日,這對情侶宣誓相愛至死不渝,從此造就了白色情人節的廣泛流傳。
在這個時候寫一段關于愛情的卷首似乎是最應景的,女人總對愛情充滿著期待和憧憬,但是當真正面對愛情選題時,我時常有一種莫名的混沌,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感覺自己是一個在愛情學堂里沒有畢業的學生,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現在,卻試圖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世界里理性而框架性地存在著。
現實生活中,愛情或許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愛情的認識也從最初的單純美麗,變成了復雜現實,甚至充斥著很多的戲劇性。當人們津津樂道身邊人結婚、離婚、再婚的經歷,當全中國都在譏諷汪峰的幾段感情經歷時,但大家似乎忘記了,愛情本身都是“分段”的,“排他”的,當汪峰深情表白“我想象有一天你我都已蒼老,我們相互攙扶著走在每一條向前的路上……”誰又能說他對章子怡的表白不是真誠的,不是發自肺腑的?只是因為愛情的“排他性”,我們永遠理解甚至認同前任的指責。愛情本身是自私和美好的,你可以愛,愛無關的人,愛他身邊的人,但永遠不可能愛他的情人,因為她掠奪的不是別的,而是你們之間惟一的,排他的親密關系。
愛情的殘酷或許就是這樣“你撥動了我的心弦,卻不曾為我駐足,當我以為你還在的時候,你已沒有蹤影,當你回頭找尋我的時候,我已開始尋找自己的天空。”我們總是期望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但是卻忘記了愛情本身的“飄忽”“挑剔”和“不可并存”,有人說“寧愿愛上一個我不能擁有的人,也不想擁有一個我無法愛上的人。”但是事實或許是這樣“我們既不想愛上一個不能擁有的人,也不想擁有一個無法愛上的人”。
有人說:“愛情就像冰淇淋,吃掉美味的奶油,便露出了它最真實的面目。”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有嗎?“至死不渝”是對愛情最高的評價和期許,或許是因為愛情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可持續性和時效性,反而激起了人們對于愛情的持久探討,也讓那些永恒的愛情故事成為經典。我時常把美好和現實同時擺放在眼前,雖然殘酷卻又讓人冷靜,愛情本身就是奇妙的東西,我也依然喜歡沈從文的那一句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個“只”字把排他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樣的一個情人節,如果愛情來了,就欣然接受,愛情走了,就一切隨風。這或許便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態度。
總策劃、總編輯:金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