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對于我們這些沒有多少民主生活經驗的人來說,民主是一種熱切渴望,似乎有了民主,一切oK。其實,民主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我們并不那么清楚。有機會來到臺灣,實地觀摩他們的民主實踐,方才感覺民主并不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是兩黨競爭,是政治家的表演。我們不能說大選不是民主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在臺灣整個民主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民主說到底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主就與“非民主”一樣,已經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細節中。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剛來臺灣不久,訪學的大學系里召集了一次全體教工開會。這也是到目前為止的惟一一次會議。會議沒有政治學習,更不需要談什么學習體會。會議除了歡迎我們幾位客座,就是就本學期系務諸多事項逐一進行討論和表決。作為客座,我們并沒有表決權,但我觀察了全程,覺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受啟發。
表決的議題,真的算不上重大,諸如本學期學報編輯委員會的入選,學校職稱評聘委員會的入選,大大小小,需要表決的議程竟然有幾十個。
說句實在話,對于我們這些習慣于由領導代為做主的人來說,我那個時候真的感覺民主并不那么可愛美好,類似的事情在我們大陸的單位里,領導肯定不會讓我們就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浪費時問,盡管我們大塊的時間總是被無聊的事情所浪費,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領導完全可以一言九鼎,因為畢竟無關宏旨,無關個人什么事情,更無關地位、待遇。
但是,我看到臺灣同仁非常認真地討論、寫票、計票、公布結果。更奇妙的是,如此小事,還真有一些沒有通過。臺灣同仁告訴我,同意不同意,都是各位的權利,沒有人會強求誰同意,或不同意。
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我看到大家的認真,不像我們那兒的另一種形式主義。我們的形式主義,或領導代為做主,固然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摩擦,許多并不關涉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領導人很容易代為“搞定”。但是,民主的好處在于所有問題都是相關人員投票解決,因此,這樣的體制很難發生“一代領導一套發展規劃”的奇怪事情。民主在每一次運用時顯得效率低下,但放到一個長時段進行考察,民主還是較“不民主”更經濟,更劃算。
很多年前,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學者丁守和先生說,我們很久以來沒有弄清傳統中國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政治的差異及本質不同。丁先生認為,從傳統民本思想演化而來的民主,充其量只是“為民做主”,而不是“人民做主”。
再舉一個更小的例子。
人民自己做主的好處,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怨氣,化解沖突。比如我在臺灣借居的宿舍區,也是靠每一個居民選舉出來的委員會管理著小區。中秋節這樣的傳統大節之前,居委會鄭重其事地開了一次會,就小區中諸多問題一一表決。這一點與我們對小區的管理很不一樣,我試著比較了兩者之間的差別與得失利弊,不能不由衷地認同讓人民自己做主是一個聰明選擇,是統治者“最不負責任”。我們在臺灣看不到大陸常見的訪民,更不存在什么“截訪”之類的奇怪事情,因為臺灣的社會結構與管理將所有事務都交給了民眾,民眾運用手中的權力,票決大小事務,自己負起了責任。
說到這里,我想起胡適的一段話。胡適認為,一個民主的社會是最容易管理的社會,因為人民手中有選票,遇到問題,一票定乾坤。而“非民主”體制,最需要統治者的智慧,需要能力,需要手腕。胡適說,民主就是幼兒園級別的學問,跟著演習幾遍,就知道怎樣投票,怎樣行使權力。
一百年前,孫中山鄭重其事編寫怎樣開會、怎樣發言、怎樣表決的民主初步小冊子,現在想想,孫中山確實是先知先覺,具有先見之明。對于中國人來說,民主生活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認識到民主的意義,認識到民主與為民做主的差別,用十年時間,或者二十年時間踏踏實實幫助人民養成民主的習慣,讓民主成為中國人不可須臾離開的生活方式,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人心舒暢的社會,一定會變成現實。
(摘自《南都周刊》2013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