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一位曾經背負父親“叛國”罪名、身陷囹圄的小女孩,一位曾經潛心學醫、希望濟世救人的女醫生,一位獨立撫養三個孩子的模范單親媽媽,一位由人民親自選擇的首位智利國家女總統。
她就是巴切萊特,聯合國婦女署首位署長,她是一個無神論者,在一個男性占主流地位的社會中,主張賦予女性實實在在的權力,實現自我價值。
聯合國大會2010年7月決定成立促進性別平等和女性賦權的新實體“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宣布任命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擔任婦女署負責人。潘基文表示,巴切萊特女士將以充滿活力的全球領導力和高超的政治技巧以及不同尋常的能力,使全世界數以百萬的婦女和女孩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
巴切萊特呼吁各國領導人提高婦女參政程度,利用配額制保證女性在議會中的數量。
巴切萊特代表聯合國婦女署致函所有國家元首和聯合國的機構首腦,要求他們提交并宣布新舉措來防止和制止暴力侵害婦女和女孩。很快就有40個國家政府做出承諾,160個國家制定法律來解決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她說:21世紀不該再有對婦女和女童的歧視和暴力。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她發表講話:
縱觀全世界,我們的聲音在逐漸增強,沉默和漠視逐漸變少。改變是可能的,它正在發生。
今天,我的心情可以用希望與憤怒交織形容。
從今天起,我們要對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歧視和暴力說“不”。
要對強暴和性暴力說“不”。
要對人口販賣和性奴隸說“不”。
要對女性生殖器官切割說“不”。
要對以榮譽的名義的謀殺犯說“不”。
要對和平、人權、公正、平等說“是”。
任職兩年多,她完成著改善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婦女生活的新任務。她認為只有讓婦女接受教育,發展她們的潛能,確保她們的經濟收入,才能賦予女性權利。
2013年3月,她提出辭職。11月,二度參加智利總統競選。
競選總統閨蜜相爭
巴切萊特最大的競爭對手伊芙琳·馬賽,曾任智利眾、參議員和勞動部長。
雖然這兩名候選人都是女性,但其實她們對外界展現的特點卻十分不同。
巴切萊特和馬賽是從小一起玩耍、上同一所小學的閨蜜,她們的父親也一同在空軍服役,同樣也是好朋友。但在1973年的軍隊政變中,兩人的父親站在了對立的陣營。馬賽的父親成為了一所軍校的負責人,而巴切萊特的父親則由于忠于被罷免的總統阿連德而被折磨致死。
兩家人都表示馬賽的父親與巴切萊特父親的死亡無關。而兩人在左翼和右翼陣營中各自晉升時,也保持了友好的關系。
在許多選民眼中,巴切萊特的形象非常“溫和”、“寬容”,十分具有女性的特質,而這種特質也讓人們不自覺地將她和一個更包容的社會、更傾向中下層的政策等政治含義聯系在一起。在擔任部長和上屆總統的時候,巴切萊特也塑造了一個“負責”和“充滿愛意”的母親的形象,在工作之余盡可能的陪伴與教育孩子,這一點使她的形象更加充滿了“人情味”和“家”的感覺,可以說為她加分不少。
而馬賽在公眾面前則更多地展現出了一個“犀利”、“精明”的職業女性形象。經濟學家出身的她從言談到舉手投足都比較強勢,是和巴切萊特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女性形象。
民調顯示,巴切萊特的民意支持率遠遠高于其他競爭對手,民眾支持率超過了60%。巴切萊特獲勝幾乎是必然的。
巴切萊特1951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她的父親曾是智利空軍少將,母親是一位考古學家。1973年,國難、家難一并突然都降臨到了巴切萊特的身上——智利爆發了軍事政變,她的父親拒絕與軍政府合作,在獄中死于酷刑。巴切萊特和母親也遭到拘捕,在獄中受到迫害,流亡海外,在澳大利亞和原東德度過了長達5年顛沛流離的日子。
父親的去世,一直讓巴切萊特最傷心和痛苦,因為父親問她:“你愿意和我們出去嗎?”她說:“不。我要留下來,因為我必須要做民主建設的一分子。”他就說:“那好。要么一起走,要么都留下來。”
在智利大學順利拿到了醫學學位后,不到十年她便成為全國知名的兒科、外科和流行病專家。
她熱心社會事務,經常被鄰居或者患者們推舉為代表,與政府官員就一些民間問題進行溝通協商,因而在政界小有名氣。巴切萊特曾在美國華盛頓的美洲防務學院進修了軍事學的課程,并先后擔任過3位智利國防部長的顧問。
2000年,巴切萊特出任衛生部長。2002年,她成為智利首位女國防部長。
單身母親柔情強者
智利是一個相當保守的國家,直到2004年,離婚合法化,巴切萊特勇敢地與形同陌路的丈夫離婚,獨自撫養一子兩女。而這3個孩子還來自她的兩段情緣,來自兩個不同的男人!這在天主教根深蒂固的智利是極為罕見的。每天操勞國事之外,她還要按時回家,給孩子做飯、洗衣。
她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女性優勢,“模范媽媽”的形象成功地抵消了離婚帶來的負面影響,廣大智利婦女更把她當做自己的偶像。作為南美洲第一位女性民選總統,她成功改寫了智利、甚至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
在她的任期內,智利創造了年均增長5%的南美洲經濟奇跡,成為拉丁美洲最具增長潛力的國家之一。她還努力彌合了政府與軍方歷史傷痕,寬恕了當年折磨自己的仇人,敢愛敢恨的行事風格以及特立獨行的個人魅力讓她深受愛戴,卸任時政府民意支持度高達85%。
在同僚們眼里,她是堅強有魄力、工作不知疲倦、具有親和力和誠信度。除母語西班牙語外,她還掌握英語、德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她愛好音樂、唱歌和排球運動,喜歡參加聚會,喜歡跳舞。
她說:“我是一名智利婦女,與其他數百萬智利人毫無不同。我上班工作,照顧家庭,送女兒上學。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智利人,我為正義而戰,為民眾服務。”
智利前總統拉戈斯曾評價政治工作之外的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智利婦女,每天要按時接送上學的孩子,給他們做飯,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
她說在做部長和總統候選人之前和孩子們談了這件重要的事。“我告訴他們說:這將是一個犧牲。你們不會經常看到我,因為我是一個工作狂。這也是我的個性,因為我非常負責任。你們是怎么想的?然后他們說:去吧。媽媽。他們支持我。當然了,他們也感覺到了,當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有時卻不在。那就是不得不作出的一部分犧牲。但是他們也為自己的媽媽而驕傲。這也開拓了他們人生的視野。”
“如果根據智利習慣,從1到7給巴切萊特上屆任期打一個分數的話,1是最差,7是滿分,那我會給她6分。她在那幾年干得非常棒,尤其在社會福利項目上,中下層人民從中受益良多。”
這是許多智利人選舉她再次執政的期待。
而她本人的經歷更是全球女性追求解放、平等、尊嚴與權利的真實寫照。
(摘自《婦女之友》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