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
人們都知道,中國的改革發端于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很少有人知道,經濟領域改革則是始于“民進國退”的個體和私營經濟領域。正是當年中國最高層的“開閘放水”,才成就了一批個體、私營企業的“帶頭人”。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曾三次提到“傻子瓜子”,以保護個體戶;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更是親自特批了一張中外合資私營企業的營業執照。
1979年春天,一個讓人膽戰心驚的挑戰逼到了中國人的眼前:這年2月,幾百萬上山下鄉的知青大軍如潮水般返回他們當年出發的城市。按規定,知青返城是要安排工作的,一般都被分配在國營和集體單位。而當時返城知青規模龐大,根本無法全部安置,就業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小型騷亂。在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莫過于“開閘放水”,也就是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讓他們自謀出路,解決就業。
于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迅速批轉了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允許各地根據市場需要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個體勞動。
中國私營公司的合法性在此時算是被確定下來了,這就在政策上給個體戶開了口子。1980年,20歲的章華妹領回了一張用毛筆書寫的個體戶營業執照,編號是10101號。這個賣紐扣的溫州姑娘因此被載入改革史。同一年,合眾國際社的記者龍布樂來到北京,走進只有3張桌子的“悅賓飯館”,這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胡同里恢復元氣。”
但在人們的觀念里,干個體仍然是件不光彩的事情,連找對象都困難。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委、中國光彩事業日本促進會會長、光彩中國實業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姜維,從個體戶到創辦私營企業,就經歷了這樣一個尷尬的時期。
一天掙500,激動得哭
1980年,姜維從部隊轉業后,被分配到大連市文化局,當時正趕上一大批下鄉回城的青年等待安排工作,大連市文化局也接收了400多名回城人員,所以姜維遲遲沒能去上班。
在家等了8個月的姜維再也按捺不住,決定自食其力。他費盡口舌說服一直反對的父母,擺起了攝影地攤“照照看”。但是在剛剛粉碎“四人幫”的年代,擺地攤就是干個體,而當時只有釋放出來的勞教人員才干個體,因此干個體的一般都身份地位低,受人歧視。
姜維開業的第一天掙了3元錢(當時照相黑白一張1元,彩色一張3元),而1981年勞動節那天竟然掙了500元,頂上一個普通工人兩年多的收入。當天晚上他與一家人數完500元錢后,激動得哭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錢。盡管收入很高,但還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一次,兩名不滿20歲的工商人員,竟然把姜維帶到附近一棵樹下訓話,就像在訓自己的兒子一樣。姜維想頂嘴,但又不敢,因為害怕自己的個體照相執照會被沒收。最慘的是1983年嚴打的時候,姜維被當做社會閑散人員清理出了營業場所。
姜維的“照照看”很靈活。那時在國營照相館,如果相片照壞了或者顧客不滿意想要重新照,顧客就得重新付錢,而在“照照看”,如果顧客不滿意,不用付錢就可重照,所以生意很不錯。即使這樣,姜維在心底里依然覺得自己干個體不光彩。
慢慢地姜維發現自己不再孤獨,附近的個體照相者增加了6人,比起普通工人,他們的收入要高很多,所以他們收攤后經常一起到繁華的天津街上吃兩毛錢一碗的“燜子”(當地特色小吃,用地瓜粉熬制而成)。當時一般人只吃得起5分錢一小碟的“燜子”,因此賣“燜子”的大媽看見他們,就面帶笑容地對著他們來一句“大戶來了”,只有這時,姜維才感覺到很自豪。
胡耀邦談“個體戶是光彩的”
1983年是姜維經商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在那一年,姜維與胡耀邦間接地聯系到了一起。8月,在北京郊外的一個機關招待所里,勞動人事部培訓就業局召開了一次城鎮青年就業先進表彰大會,當時參加表彰會的有400多位青年代表,其中有一部分是捏面人、修自行車等一類的個體戶。由于“個體戶不光彩”的觀念仍深入人心,為爭取到相應的權利和待遇,個體戶代表們聯名寫信給大會,希望能親眼見一見黨中央的領導。一個叫成曾樾的年輕干部起草了一封信,并在信封上寫下“呈胡耀邦總書記”。信送到中南海的第二天,大會便得到了胡耀邦要在懷仁堂接見全體個體戶代表的通知。
8月30日,胡耀邦與個體戶代表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了座談會。彭小平是個捏面人,他特意捏了一組“八仙過海”當做禮品送給胡耀邦;賣腸粉的榮志仁甚至得到了與胡耀邦近距離交流的機會。榮志仁后來回憶:胡耀邦問我,你當時為什么賣腸粉,有沒有心理負擔?我說有,覺得不是很光彩。他馬上說,誰說你們不光彩,你們是光彩的人,走的是光彩的路,個體經濟的事業是光彩的事業。
座談會后,胡耀邦隨即在懷仁堂發表了《怎樣劃分光彩與不光彩》的講話:“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陳腐觀念妨礙我們前進。例如,誰光彩,誰不光彩。我認為社會上有一群從事個體勞動的同志們,他們扔掉鐵飯碗,自食其力,為國分憂,他們是光彩的。什么是光彩?為人服務最光彩,為國家分憂最光彩,自食其力最光彩,黨中央重視干個體自食其力的人,他們都是光彩的。”
姜維在報紙上看到胡耀邦的講話后,和同行們激動得大哭一場,當時感覺腰板都直了,他決定好好大干一番。他在大連繁華的中山街租了個1平方米的小門面,門外的墻上懸掛了5米長、3米寬的匾額,上書“姜維影書社”,開業那天,他還請來了大連的很多名流。
當時受大連市委市政府邀請來搞公私合營的港商、廖承志(1908-1983,中央委員,1978年起任國務院僑辦主任、黨組書記,港辦主任)的侄子廖志強,正投資4300萬美金,在大連建富麗華大酒店,聽說大連個體戶“姜維影書社”很出名,就約見了姜維。當了解到姜維由于設備原因,只能沖洗黑白照片,沖洗彩照要依附國營照相館時,廖志強當即表示愿意以成本價提供一臺19.8萬元的彩色洗印機,使姜維擺脫對國營照相館的依附。然而19.8萬元對姜維來說猶如天文數字,于是他決定仿照國營企業搞合資。他自己出場地、人力與技術,讓廖志強以設備入股,兩人合作辦公司。當姜維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廖志強后,廖志強十分感興趣,并讓姜維盡快辦手續。
而當時,盡管已經允許個人辦私企,也有人搞公私合營,但中外合資的私營企業還沒有先例,也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撐,因此當他去大連市工商局辦手續時,工作人員翻遍有關的中央文件以及法律,都找不到允許個人與外商合資辦企業的依據,只好讓他去北京找政策。
進人民大會堂差點惹禍
幾經周折后,姜維到達北京。當時姜維借住在人民大會堂工作的叔叔家,為了找到相關的政策支持,他四處奔波。那時沒有身份證,要到各個部門辦事,都要手持縣團級的介紹信,而姜維沒有,因此他每到一個部門都毫無例外地被拒之門外。就這樣在北京徒勞奔波了3個月,姜維帶的錢也折騰光了,一天只吃一個燒餅度日。
但姜維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5月4日,姜維的叔叔拿了一張“五四首都青年聯歡”的門票,讓他去人民大會堂參加活動散散心,于是姜維拿起照相機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當他進入人民大會堂時,許多中央領導同志都同首都青年跳起了集體舞。一位中年同志看到姜維手中拿著相機,便問道:“你是哪個報社的,看你很面生,我怎么沒見過。”姜維說:“我不是記者,我是個體戶。”
這一下姜維可闖禍了,不是記者竟然拿著相機進來拍照。當武警要把姜維帶走時,引起了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的注意,他走過來把武警叫開了,了解情況后對姜維說:“個體戶好呀,耀邦同志都稱贊你們是光彩的。”并留下了他的匯報材料。
又是幾番周折,姜維經人介紹,認識了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王任重。詳細了解他的情況后,王任重激動地說:“我們打天下就是要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不能讓你們天天這樣跑。”他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國家工商總局局長的任仲林,還在家中以炸醬面招待了姜維。第二天,姜維拿著王任重的信,到了國家工商總局。局長任仲林與海關等四位司局長同姜維一起談話。姜維問:“個體戶怎么樣才能有法人資格?如何才能與外商合資辦企業?”任仲林說:“那只有將個體戶變成私營企業。”姜維說:“要變那就變唄。”
沒想到,姜維話一出口,任仲林立即站起來,臉色凝重且嚴肅。他拍著姜維的肩膀說:“小伙子,你知道嗎,我們黨在1957年向全世界宣布,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偉大成果,那就是取消了私營經濟……你一句話,要變就變唄,我不敢變,也沒有這個權力變。”此時,一位司長站起來說:還有一個問題,雇工不能超過8人,否則就是剝削。這主要源于《資本論》里的那個著名論斷:“雇工到了8個就不是普通的個體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是剝削。”
姜維當時很心急,想到胡耀邦強調要從實際看待雇工問題時曾說過“現在的私營企業雇傭工人與舊社會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工人領取工資,我們也不能說這其中完全不存在剝削,但是馬克思的理論是建立在西歐幾百年前社會狀況的基礎上提出的,現在時代不同了”,便說:反正耀邦同志說我們是光彩的,我是黨養大的,我不會剝削人。任仲林見姜維急成這個樣子,就說:“小伙子不要著急,相信黨中央吧。”
其實早在1980年,關于“個體戶到底雇幾個人算是剝削”就引發過一場大辯論,直到1984年12月,鄧小平提出建議,對私營企業采取“看一看”的方針,才將爭論平息下去,關于個體戶、私營企業雇工人數的限制也就相對放寬了。
胡耀邦過問,姜維獲特批
在王任重接見姜維時,其女兒王曉黎也了解了姜維的情況,于是決定幫助他,并將此事告訴了胡耀邦的兒子胡德平。當時胡德平還在博物館工作,和經濟領域隔得比較遠,但聽聞王曉黎的介紹后,決定見見姜維。
1984年夏,胡德平和王曉黎來到姜維住處。見面后,胡德平拉著姜維的手說:“我知道了你的情況,你從千里之外來到北京,找黨來解決你的問題,說明你對黨的信任,你有什么問題可以告訴我。另外,你寫的材料可交給我帶走,我一定交給我父親,放心吧,你提出的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的。”胡德平回去在和父親散步的時候說了姜維辦私企的事情,得知國務院在受理后,胡耀邦說:這是好事,讓他們(國務院)先辦,辦不好,你再來說。
材料被帶走之后,姜維內心充滿了期待,不到1個月,姜維就接到了國務院法規中心的通知,要他到中南海去參加討論關于公司能不能成立的會議。
當時參加討論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海關總署、對外經濟貿易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各個部門20多名代表。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爭議得十分激烈。為了姜維辦公司驚動了如此多的部門來論證研究,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從未有過的。
這次討論,姜維得到的結果就是由于歷史原因,有些政策性的問題解決不了。在姜維感到壓力和害怕的時候,時任國務院法規中心秘書長的王正明安慰他說:有耀邦同志,一定會解決的。
1984年11月9日,姜維終于等到了好消息,他同港商合資辦私營公司的方案通過了。時任中央經貿部副部長的魏玉明在辦公室向姜維宣布:“姜維同志,經國務院特批,你要辦私營公司的申請通過了,可以同港商合資辦企業。”
接過特批文件,姜維的眼淚奪眶而出。他激動地說:“我的公司就叫‘光彩(源于胡耀邦1983年發表的關于《怎樣劃分光彩與不光彩》的講話),因為那是耀邦同志給我起的。”
1985年4月13日,國家工商總局局長正式向大連市工商局發布命令,授權他們向姜維頒發了私營企業執照,大連中國光彩實業(合資)有限公司誕生。
當時姜維并不清楚為什么在大會討論沒結果的情況下,他仍然得到了國務院特批。多年后,時任大連市市委書記的李灝告訴姜維:“你的事耀邦同志沒少費心,我們當時也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耀邦同志說讓他先試辦一下嘛。就這樣,你的公司才得到國務院的特例批準。”對此,姜維深為感動。
有了胡耀邦等中央領導的支持和重視,姜維的事業越干越大,先后建立了北京光彩實業公司、遼寧光彩實業公司以及公司所屬的有關工廠企業,并于1991年創立了我國第一家私營跨國公司——日本光彩實業有限公司。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病逝,其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此后每年的4月15日,姜維都要來江西共青,到胡耀邦墓前拜祭,而且一直與胡耀邦家人有聯系。1991年,姜維與日本妻子潔子結婚時,胡耀邦的夫人李昭參加了他的婚禮。
(摘自《文史博覽》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