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村 蘇小波 劉勝生 胡小林 譚意
土地改革時毛澤東家庭成分的劃分問題,近些年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新聞出版物、影視作品、導游講解中,關于這一問題,雖然絕大多數都說是革命家庭,沒有劃成分,但也有極少數不同說法,有些還十分離奇。歸納起來,這些說法主要有這么四種:一說,韶山土地改革時對毛澤東家劃不劃成分、劃什么成分,“爭論”不休;二說,劃什么成分,成為韶山土地改革中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三說,毛澤東自己講了劃“富農”,就劃了富農;四說,本來要劃“地主”,只因他是黨的領袖、政府主席,才未劃成。那么,毛澤東家庭在1950年韶山土地改革中,究竟有沒有劃定階級成分?劃了什么成分?這是一個需要澄清的重要課題。
毛澤東家庭及其經濟狀況有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
1921年前,毛澤東的家庭較為富裕。對此,毛澤東和毛澤民都有過說明。1936年,在陜北保安時,毛澤東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主要靠種田吃飯。由于他克勤克儉,變成“中農”,后來就用大部分時間,做谷米生意,“從貧苦農民那里把谷子買下來,然后加工成米,運到城里賣給商人,在那里得到個高一些的價錢”,逐漸“成了‘富農”。
1921年后,毛澤東家庭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1921年春,毛澤東回韶山動員毛澤民及其夫人王淑蘭等親人離開家庭,參加革命。當時,毛澤東考慮到,父母都已去世,要做到當家人毛澤民能離家干革命,就必須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徹底放棄家產。毛澤東對毛澤民等親人說,家里的田土、山林和房屋,都分給貧苦農民,欠了人家的賬一次性了結,現金不夠,賣掉豬牛還清;人家欠了自家的宣布廢除,欠條字據,當面燒毀。然而,毛澤民還沒有來得及把毛澤東交辦的事全部辦妥,就急于要去毛澤東任主事的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任庶務,只好將部分善后事宜,委托湘鄉唐家文家舅舅、表兄和毛震公祠同房族人代為處理。
1929年1月,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宣布“沒收”毛澤東家的“所有財產”,責令湘潭縣地方政府執行。因其家產早已由毛震公祠公共代管,毛氏族人在地方的勢力和影響較大,經內外配合和巧妙周旋,家產的歸屬和管理依然未變。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950年土地改革前。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改法》”)。中共湖南省委、長沙地委(后更名為湘潭地委)和湘潭縣委,早在1950年初,就派出以張孝堯為隊長的工作隊進駐韶山鄉,領導當地土地改革的先期準備工作。
1950年11月22日,韶山鄉召開土地改革動員大會。整個運動分三階段,一是學習《土改法》,宣傳發動;二是劃分家庭成分,斗爭地主;三是丈量土地,分田、分地、分浮財。當韶山鄉的土地改革工作進行到劃成分階段時,工作隊與韶山鄉干部遇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即如何對待毛澤東的家庭,劃不劃成分,劃什么成分?上面沒指示,下面也沒聽到群眾任何反映,大家都認為主席家無需劃階級成分,因為家人都投身了革命,還犧牲了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楊開慧、毛楚雄五位親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毛岸英亦已犧牲),曾在韶山居住的家人,生活也都很困難,還劃什么成分?但是,張孝堯、毛仁秋等鄉干部認為,還是應該充分走群眾路線,悉心而廣泛地征求群眾意見。于是,工作隊決定,由夏海軍主持召集引鳳村農民協會委員、小組長開會,要求大家暢所欲言。“第三次開會時,絕大多數都說,‘我們的意見都提過了,沒有什么說的了。只有個別人說,‘硬要給毛主席家劃個什么成分,那就只有劃小土地出租”。但這種意見一提出,當場“就遭到大家的反對”。夏海軍馬上將這一情況向張孝堯匯報,張立即與毛仁秋等鄉干部研究。
第一,《土改法》明確規定:“革命軍人、烈士家屬、工人、職員、自由職業者、小販以及因從事其他職業或因缺乏勞動力而出租小量土地”,靠收租而生活者,可以劃為小土地出租。但是,在土地改革前三年,毛澤東家因欠佃戶佃金和他人的債太多,不僅無租可收,而且欠債數額巨大,因此不存在劃成分的家庭經濟基礎。
第二,《土改法》第31條規定,劃定階級成分,要“按自報公議的方法,由鄉村農民大會、農民代表會,在鄉人民政府領導下民主評定之。其本人未參加農民協會者,亦應邀請到會參加評定,并允許其申辯。評定后,由鄉村人民政府報請區人民政府批準”。毛澤東家既無人自報,又無人參加公議,故此也就沒有履行層層報批、出榜公布等后續法規程序的前提條件。
工作隊根據以上兩方面的情況,經過反復考慮和研究后認為,給毛澤東家庭劃成分,既沒有經濟實體作基礎,不符合劃成分的“實體法”,又沒法按法定手續辦事,不符合劃成分的“程序法”,因此,不能將毛澤東家劃定為小土地出租。所以,不給毛澤東家劃任何階級成分,合情合理,合規合法。
年底,張孝堯、毛仁秋等認為,土地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到了最后階段,應將有關情況向毛澤東匯報;再說,毛澤東三兄弟從未分家,大家只知道毛澤東身邊的幾位親人和五位烈士,至于他們三兄弟的配偶、后代究竟共有多少人(家庭成員人數是分田的基本依據之一),誰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也需要向毛澤東請示。于是,經工作隊和鄉干部商量決定,由毛仁秋代表鄉黨支部和鄉政府向毛澤東寫信,信的大意是:“家鄉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您的親切關懷下,土改現已進入劃成分、分田的階段了。您老是知道的,韶山人多田少,耕地不足。據初步推算,人平只有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一家有幾人分田?特向您匯報,請指示。”
按到家鄉匯報土地改革和詢問家庭成員情況的來信,毛澤東很高興。他本準備馬上回信,但想到此前毛岸青未能與毛岸英同行回湖南老家,決定派他回湘,并帶口信回去。1950年隆冬時節,毛岸青首先到長沙,拜見了外婆和舅父母,然后在湖南省交際處干部、堂弟毛遠翔陪同下回到韶山,住宿在毛氏宗祠。毛岸青與鄉黨支部、鄉政府和土地改革工作隊負責人進行座談,了解家鄉土地改革情況,并傳達了父親的三條囑咐:“一、家人不參與分田,家產由政府處理;二、家庭階級成分,實事求是,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三、人民政府執法不循私情,按政策辦事,人民會擁護政府。”
張孝堯等對毛澤東派毛岸青回韶山喜出望外,對毛岸青傳達的毛澤東指示,如獲至寶。他說:“向毛主席寫信是通天大事,這下子我就像從天空站到了地面上,心中有底了。”
1951年春節前夕,韶山的土地改革勝利結束。2月2日,鄉里決定以“韶山鄉全體翻身農民”名義向毛澤東寫信,報告全鄉土地改革和冬季生產、文化學習及支援抗美援朝等情況。縣和區人民政府落實了毛澤東的意見,他家的田地和房屋由政府管理和安排。在毛澤東舊居住了12年的佃戶張文峰,在土地改革中劃為佃中農,據其后人張繼堯回憶:“自土改起,我家住的房屋,種的田地就屬于人民政府的了”,從前那個與“我家發生租佃關系的毛震公祠的代表,也就不再常見了,天天見到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
因此,土地改革工作隊和地方人民政府,沒有給毛澤東家庭劃定任何階級成分。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摘自《黨的文獻》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