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紅
河南省西平縣農村人口77萬,耕地面積118萬畝,人均承包耕地1.34畝,是一個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的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這根主線,在農業轉型升級、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規模經營等方面,探索建立了多種有效形式。2012年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累計近10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9.7%。
經營主體培育形式多樣
西平縣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總體表現為經營規模適度、主體培育有序、經營形式多樣、行政推動與市場引導結合等特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單個經營規模500畝以下的占經營主體63.9%,經營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占28.3%,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土地流轉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農民將個人的承包耕地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出去,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合作經營型。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截至2012年年底,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21家,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8.8萬畝;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4家,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2萬畝。三是統一服務型。以機耕、機種、機插、機收和統防統治等為主要服務方式,實現土地集中經營。全縣統一服務型農業規模經營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3%;四是全程托管型。按照“土地托管、保姆服務、自愿合作、增效共贏”的原則,農民將土地集中給植保、農機合作社等服務機構耕種,農民交付一定的農業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按季獲取合同約定的糧食或現金收入。
適度規模經營措施得當
一是強化協調配合。由縣分管領導帶隊,組織相關部門及鄉鎮主要負責人到山東壽光、陜西楊凌等地參觀學習適度規模經營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水平。并結合縣域實際制訂具體的實施意見,確保工作順利推進。通過宣傳引導、培育典型,讓農民看到適度規模經營的好處,打消他們的顧慮。同時,農業部門強化技術推廣指導服務,財政部門協調落實支持規模經營的扶持資金,金融部門做好融資保障。
二是規范引導促進。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農民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興辦適應本縣實際的農業企業,發展種養大戶,推動形成新型經營模式。如西平縣仁和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達到了1萬多畝,農民畝增產100多公斤,畝增收200多元。
三是典型帶動增效。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開展農村土地流轉,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人和鄉河沿張村通過土地托管方式將村里4000多畝耕地流轉給龍頭企業,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焦莊鄉高廟村依托沃野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100多畝,統一種植紅薯,加工成純紅薯粉條,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盆堯鄉于營村通過創辦蔬菜大棚等方式,流轉土地1900多畝,實行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四是創新管理模式。經營方式不死搬教條,通過委托代種和統一服務,把為農服務滲透到供種、管理、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宋集鄉張灣村由振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牽頭,二郎、人和、重渠、專探、環城等鄉由植保專業合作社參與,統防統治面積達10萬畝,涉及農戶6萬多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全程服務,每畝節約農業生產成本206.5元,畝產增加117公斤,每畝新增收益200多元。
五是政策扶持給力。對土地成片整體流轉,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給予政策傾斜及資金獎勵。增強農村信貸的為農服務功能,解決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的融資難問題。把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工作列入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并制定相應考核目標。
因地制宜確保農民權益
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具體工作中,仍然面臨扶持力度不大、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農民權益保護需要加強等問題。
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作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和經營規模偏小、生產要素難以集中等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必須探索和選擇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對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對土地依賴性較強的地區,采取統一服務和托管經營等社會化服務方式;對經濟基礎較強,勞動力轉移充分,農業兼業化突出的地區,以土地集中流轉的方式,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對農業基礎較好,特別是高效設施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可采取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民合作規模經營并重的辦法。
另一方面需要政策扶持。設立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獎補基金,獎勵扶持適度規模經營者;制定可操作的規模經營政策,解決糧食生產急需的倉庫、曬場、農機庫等用地問題;制定金融抵押擔保政策,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問題;加大主管部門的工作經費投入,確保推進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此外還需要健全機制。通過規范土地流轉工作,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平臺和中介服務組織,開展信息服務等。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化解機制,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妥善解決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會保險功能,以解除農民轉讓土地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