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淇

作為首屈一指的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已在100多個國家開設了分店,但和肯德基、漢堡王等“洋快餐”相比,它卻“慢了一拍”進駐越南。
2014年2月8日,麥當勞攜手“越南合伙人”——越南總理阮晉勇的女婿阮寶黃,在越南胡志明市打開第一家麥當勞的大門,迎接蜂擁而至的越南中產階級。而阮寶黃,這個年輕的、極具商業頭腦的美籍越南人和“麥當勞大叔”一起,成了越南人談論的熱點。
“麥大叔”情緣,少年時他曾在麥當勞打工
時間追溯到半年前,2013年7月16日,美國麥當勞公司宣布將于2014年初在越南開設第一家分店,而阮寶黃將出任越方合伙人。消息一出來就在互聯網上引起了越南民眾的廣泛討論,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興奮與雀躍:“麥大叔”終于要來了。而對于“撮合”麥當勞與越南牽手的阮寶黃來說,在他的成長歲月里,他與“麥大叔”更有著不解的情緣。
阮寶黃生于越南,其父阮邦曾是越南內閣副部長,在政壇風光一時。越南共產黨執政后,1975年,阮寶黃跟隨全家離開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來到美國佛吉尼亞州生活。當時,阮寶黃還不到2歲,是家里4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正處在天真快樂的年紀。家庭的變故,讓他瞬間感覺生活變了,他小心翼翼地觀察著煩惱的父母、周圍白皮膚的美國人,還有重新開始的一切……
這個曾經在越南地位顯赫的家庭在異國他鄉扎根卻不是一件易事,對于阮寶黃的父親阮邦來說,除了要緊急應對家庭財政“赤字”,心態的巨大落差更讓他心如刀絞。到美國沒多久,帶去的積蓄眼看著就要花完了,為了養家,阮邦四處找活做,但卻屢屢碰壁。終于,他找到了一份在必勝客餐廳當清潔工的活。當老板叫他去打掃廁所時,這個大男人生平第一次流淚了。但他是這個家的頂梁柱,他只有抹干了眼淚默默地拿起了掃帚。
就這樣沒日沒夜地工作,阮邦終于攢夠錢買下了一個公路休息區的一半股份,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他心里的那道結卻怎么也解不開。一次,因為生活瑣事,阮邦和妻子發生了爭吵,他咆哮著:“我現在什么都沒有了!”躲在一旁的阮寶黃驚恐地無所適從。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阮寶黃比同齡的孩子多了一些對生存的探索與思考,他覺得不能讓父親獨自承擔家庭的重擔,自己也應該做點什么,他想到打零工掙錢。
阮寶黃一邊上學,一邊積累了一些打工經驗,他一直在尋找一個相對穩定的兼職工作。14歲的一天,他路過一家麥當勞餐廳,看到門口貼著招聘兼職,他想也沒想就走了進去。阮寶黃想到自己4歲時,第一次吃到麥當勞的炸雞和圣代,那種脆脆香香的味道一直讓他回味。如今,自己成了麥當勞餐廳的兼職人員,這種感覺妙不可言。對他來說,麥當勞更成了他融入美國社會的助推器。
因為很小就來到美國,阮寶黃對越南的記憶早已封存,而體會更多的是美國式生活。可是,美國人對亞洲面孔有一種刻板印象——成績好,但不善交際。阮寶黃為此曾很煩惱。聰明的他確實學習很好,但他更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人緣。因此他從很小就極力想要抹去自己身上的越南印記,認識更多的美國朋友。他沒想到,因為和麥當勞的結緣,他的煩惱很快就蕩然無存。每天,他忙完學習就準時來到就職的麥當勞餐廳,雖然忙忙碌碌,但他卻樂此不疲。在這里,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美國社會最具生活味的一面。在和同事通力合作、和顧客輕松交流的過程中,他再也沒有了“被排斥感”,生活就如麥當勞門前永遠坐著的小丑大叔,向他展開了真誠的笑顏。
那時候的阮寶黃,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這時,他的家庭又一次遭到了命運的突然“襲擊”。1992年,阮邦突發心臟病差點要了命,家庭成員瞬間陷入恐懼與慌亂。阮邦被搶救過來后,從鬼門關里走過一回的他感慨人生無常與生命之脆弱,他希望孩子們都能成為醫生。阮寶黃也深有感觸,于是1995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后,又接著攻讀了醫學預科。之后,他和家人搬到芝加哥,在西北大學醫學院和凱洛格管理學院分別獲得碩士和MBA學位。
商機無限,眷顧一直在積累的人
麥當勞在胡志明市開業當天,將近兩萬名越南顧客蜂擁而至,結伴“嘗鮮”。餐廳門外,與“麥當勞大叔”、巨型M標志合影的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在越南年輕的一代看來,越南早就該開一家這樣的餐廳——來自美國的麥當勞不僅帶來漢堡和薯條,似乎也帶來了更多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窗明幾凈的麥當勞餐廳享受著巨無霸漢堡、麥辣雞翅的美味,人們情不自禁地就聊起了阮寶黃。而為越南引進麥當勞,對阮寶黃來說,絕不是一次偶然的機遇。因為,他一直在探索并發現商機。
也許是幼時打工的經歷,讓阮寶黃對商業運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說:“在我8歲那年,我接觸了一份賣報的兼職。當時,我只是覺得新奇,同時打工也能為家庭減輕負擔,可現在看來,那其實就是商業。其實,機會無處不在,就在于你是否善于發現,把普通的機會變為商機。”
在美國高等院校讀書時期,一個偶然的發現,讓阮寶黃和他的同學發起了人生中第一次創業。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業,他們把課堂筆記和學習材料聚集到一起,彼此分享,并且發現這個辦法省事省力又有效果。漸漸地,很多同學知道了他們的方法,都來借他們的筆記學習。剛開始,阮寶黃他們幾個很樂于把學習資料借出去,但隨著來索要資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發現這里其實蘊藏著商機。
說做就做,阮寶黃和幾個同學成立了一個小型公司,出售由他們匯總、編寫的學習材料,并通過網絡論壇、上門推介以及口口相傳等方式,很快將這些資料賣到了百余所學校的學生手中。在讀研三時,他們不再滿足這種創業模式,想將創業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于是,他們尋找新的創業項目。當時,互聯網興起,很多有商業頭腦的人都將資源投入到了網絡上。在研究了市場需求后,阮寶黃他們將出售學習資料的公司賣給了一家出版商,然后用出售公司的錢成立了一家遠程醫療學習公司。
遠程醫療學習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后,阮寶黃發現了資本運營的無限潛力,他果斷地從做程序轉到了資本運營,成立了一家風投公司。轉型的成功,甚至讓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關注到了他,邀請阮寶黃加盟高盛。
在高盛集團做了一段時期合伙人后,阮寶黃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國——越南。剛到美國的時候,阮寶黃因“水土不服”曾反感過自己的越南身份,千方百計想抹去越南印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他骨子里的思鄉情結卻越來越“剪不斷理還亂”,他越來越想為越南做點什么。
他還沒打算好做什么,但腦海里一個強烈的聲音告訴他:回國再說。2001年,阮寶黃離開生活了26年的美國,回到他幾乎沒有記憶的越南。既然還不知道如何邁出第一步,就從做慈善工作開始吧。他來到一家慈善機構,從事治療唇腭裂的兒童的工作。因為自小離開越南,他的越南語說得十分蹩腳,剛開始別人都用異樣的眼神考量他,覺得他除了長著越南人的樣子,其他哪兒哪兒的都是個美國人嘛。這讓他感覺十分尷尬,有種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但阮寶黃不會讓自己“尷尬”太久,在美國闖蕩的經歷已經練就了他適應環境、靈活應變的能力。他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開始尋找可以挖掘的商機。當時的越南已經向世界開放了經濟,正處在經濟改革時期。敏銳的阮寶黃很快發現,他可以做回老本行,出資支持一些本地的初創企業。
機會總是眷顧一直在做積累的人,而孜孜不倦的阮寶黃在回到越南的人生轉折點,遇到了一個新的商機。2003年,美國IDG資本的創辦者帕特·麥戈文第一次到越南來,通過當地的美國商會認識了阮寶黃。他們聊了一個上午,從越南的過去到現在,再說到越南的發展與前景,麥戈文十分驚喜,他認為阮寶黃是越南當地少有的了解美國商業模式的人才,于是決定與他一起創辦一個風投基金。
麥戈文回到美國后就開始著手落實此事,一年后,IDG成立了越南分公司,阮寶黃作為管理合伙人。“當年,分公司就成功募集了1億美元,這在當時的越南是從未有過的。”阮寶黃說。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經驗,阮寶黃卯足了勁干事業,10年內,IDG在越南投資了超過40家公司,包括科技、媒體、電信和消費品行業。并且,阮寶黃也創辦了一家自己的旅游餐飲服務供貨企業。
阮寶黃回想起自己剛回越南做投資的初衷,他那時候只打算做幾個月嘗試一下,但沒想到一做就是12年。他深深地感受到祖國的創業環境對自己巨大的包容與支持,他決定盡自己所能地付出,推動越南經濟的發展。
越南合伙人,我更懂年輕一代
如今,全球最大的快餐企業麥當勞“落戶”越南,在給越南的快餐市場注入新氣息,讓越南人可以品嘗新式洋快餐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目光轉移到了麥當勞在越南的特許經營人阮寶黃身上。因為,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越南總理阮晉勇的女婿。這個身份背景成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權力與金錢的種種關聯,又讓人們對這樁合作的幕后浮想聯翩。這再次勾起了阮寶黃在美國、越南都難舍難分的“麥當勞情結”。
阮寶黃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又一次回憶起4歲時吃炸雞和圣代時的滋味,他說:“在美國上學的時候,我曾在當地一家麥當勞店打工。十年前,我就夢想有一天,我能回到越南,然后開一家麥當勞餐廳。多年來,我一直與麥當勞公司接觸,現在終于能夠實現夢想。”
2008年時,阮寶黃在胡志明市迎娶了越南政府總理阮晉勇28歲的女兒阮芳清。從此之后,他在媒體上就變成了敏感人物。在如今的創業關頭,他似乎也做好了應對非議的心理準備。在他心里,這次因“麥大叔”的介入,讓越南人議論紛紛的自己的“身份”,并不能絲毫消磨他當年的夢想。
此前,阮寶黃在工作中與餐飲商業打交道時發現,越南有幾十家肯德基和十幾家漢堡王,卻沒有麥當勞。2013年,越南還迎來了星巴克,阮寶黃也在2007年將必勝客引入了越南。他了解到,越南中產階級的規模正日益龐大,越南的9000萬人口中,大多數出生于1975年以后,許多年輕的越南人十分渴望了解國外的飲食和文化。
阮寶黃特意找分析機構進一步了解發現,2012年越南的年人均收入為1600美元,城市民眾年人均收入更高。以河內市和胡志明市為例,2012年人均收入分別為2200美元和3600美元。雖然較之前幾年,越南經濟增長放緩,但越南年輕人對西方快餐的胃口卻有增無減。很多年輕人愿意花2.85美元買一個漢堡王里的漢堡,而不會去傳統的河粉店點上一份經濟實惠的河粉。因為,河粉店里只能坐藍色塑料凳,而洋快餐店里享受的不僅是味道,吃得還“洋氣”。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麥當勞這個全球快餐業巨頭在越南的“缺席”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因此,接“麥大叔”來越南,對阮寶黃顯得格外迫切。因為麥當勞之于他,不單單是生理或心理訴求了。
早在2004年,阮寶黃就曾到麥當勞在伊利諾伊州的總部,私下拜訪了公司的很多高層,但被告知:“我們還沒決定開拓新市場。”阮寶黃悻悻而歸,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時常和麥當勞總部保持聯系。后來,阮寶黃了解到,其實,麥當勞考慮進入越南市場已經有超過十年時間了,但是牛肉供應和可靠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造成了計劃的一再延遲。2013年,麥當勞終于解決了這些難題,而鍥而不舍的阮寶黃成了理想的合伙人。
而在2013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很多越南人在聽到麥當勞即將來到越南時,對這個新聞十分有興趣,因為總理家族一直是他們談論的話題。自然,這次總理女婿的事情也不落下。有一些人質疑了:這是變相的“官商勾結”嗎?
對此“麥大叔”的回應是:對此類“猜想”堅決否認,并強調與阮寶黃合作完全出于嚴謹的商業考慮,而非其“背后靠山”。麥當勞公司企業關系副總裁里安·杰瑞在一則聲明中寫道:“我們在多年前就已啟動了極其嚴苛的甄選程序。與阮寶黃簽訂授權發展商合約是慎重選擇的結果——他在大學時就去麥當勞做過兼職,自那時起,他已為開發這一品牌注入了強烈的激情。”
面對非議,除了回顧夢想,阮寶黃沒有多說什么。對于更多的越南年輕人來說,他們不在乎誰牽手麥當勞而來,而看中的是,憨態可掬的“麥大叔”如今已真真切切地站在他們面前,這比琢磨官商之道更讓人愉悅。英國《衛報》稱,麥當勞是廣受越南年輕人歡迎的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從“小甜甜”布蘭妮、可口可樂到iPhone和高跟鞋,因為“越南的年輕一代對美國文化相當好奇,他們比父輩更加開明。”
源于4歲時對麥當勞炸雞和圣代的饕餮記憶,阮寶黃真真切切牽引了東西方美食文化展開互動交流。男人四十不惑,不想讓內心再有糾結。或許就是重咂兒時那一口天真的美味,了卻橫亙心頭30多年的那一抹情愫吧。
(責編/鄧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