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如 彭程雯 馬軍山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000)
杭州市思鑫坊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重點及難點
張倩如 彭程雯 馬軍山*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000)
通過研究國內歷史街區改造案例,對杭州思鑫坊歷史街區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根據該歷史街區功能變遷、風貌遺失、硬件簡陋、人口混亂等現狀,提出思鑫坊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重點與難點
作為地方文化載體與城市遺產的歷史街區,其保護與更新工作逐漸受到規劃設計者的青睞,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徑。因為格局落后、設施陳舊等弊病,大多歷史街區已經淪為環境臟差、人口雜亂的“貧民區”。
已有近百年歷史的思鑫坊,有著和杭州清河坊相似的歷史地位與價值。后者經過有序的規劃與建設,發展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老街、著名旅游景點。前者卻因其地理區位特殊、周邊環境復雜以及管理工作難以開展等限制因素,沒落在污水與油煙之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表1 國內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代表性案例分析
通過對國內一系列案例研究,可以篩選出幾種較具特色的改造案例,分別為福州三坊七巷、上海新天地、北京菊兒胡同、嘉興烏鎮及杭州五柳巷歷史街區。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受到了多學科、多因素的影響,基于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可相應整理出影響歷史街區整治工作的社會因子、經濟因子以及環境因子。通過以上角度的分析整理,可以得出表1的結論。
1)因地制宜,根據所處城市、周邊環境街區自身現狀不同制定相應方案。突出街道特色,以街區發展帶動區域價值提升。2)自上而下,加強政府主導角色,促進民生工程開展。由政府主持,將歷史街區保護工作作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一項。以政府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加強街區保護工作的公益性,促進居民利益、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也在保護歷史遺產的同時,提升政府形象。3)自下而上,加強公眾參與,提升居民責任感。一方面從規劃前期征集意見、工程實施管理等角度加入公眾角色,促進居民以身作則,增強了原住居民的心理歸屬感;另一方面,適度經濟開發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某些街區鼓勵居民開展商業活動,將居民置身于街區復興工作之中,提高了居民的參與積極性。4)留住居民,連同居民生活常態。原住居民的保留保證了街區人員穩定,便于街道統一管理,減緩了因日常使用所造成的損壞程度;留住居民的同時也留住了其固有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街區歷史文脈、風俗習慣的延續;隨著旅游業更新換代,游客更熱衷于深入體驗當地生活、感受本土文化,生活風俗的保留提升了街區的旅游價值,促進了民宿等新興旅游產業的開展。
思鑫坊歷史街區始建于1926年,現位于杭州市上城區湖濱片區,重點保護區1.13 hm2,風貌協調區0.96 hm2,以石庫門為主要建筑形式,是杭州城內少有的民國時期建筑群。由于功能混亂、使用人群復雜、政府管理不足等原因,導致街區內建筑損壞嚴重、場地精神幾近消失、居民生活叫苦不迭、整治工作難以開展。
思鑫坊曾聚居著杭州商業、文化等各界領袖級人物,是當時的高檔居住區之一。然而隨著周邊經濟的發展、商業的崛起,區域人流量不斷增大。周邊商圈發展而催生的對食、住等功能的需求,導致思鑫坊內閑置建筑大量外租,并由此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街區現有建筑75棟,其中居住用房67%,商住混用房8%,倉儲用房8%,辦公用房3%,商業用房14%。
為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出租房屋被人為分隔,陽臺也被占用搭建違章建筑。包括何國柱別墅、“韓國獨立運動”舊址在內的大批歷史建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違章建房、占道現象隨處可見。沿街建筑也大多破墻開店,鋁合金卷閘門取代了石庫門,天井被封閉占用為商店。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店面形式五花八門,從外圍已經很難窺探出歷史街區的模樣。無證餐飲業的產生,導致歷史建筑常年遭受油煙熏染,加劇建筑損毀程度。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白蟻侵蝕,導致建筑墻體酥脆,隨時面臨坍塌危險。商鋪違章占道,使得原本狹窄的道路更加不暢,加上電路老化嚴重,思鑫坊歷史街區存在嚴重火災隱患,且施救難度較大。
自2010年起,政府陸續開始對思鑫坊內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完善街坊硬件設施。內容包括危房整修、道路翻新、電線整理、消防滅火器安置以及監控設備安裝等改造措施。但這些措施僅著眼于表面問題,并未從源頭上改變街區面貌、改善居民生活。
過量人口涌入加劇了街區外圍環境及內部建筑的破壞程度。解放后原本獨門獨戶的住房被分割作為單位宿舍,而后隨著時間發展成為外來人口聚居地,一戶內大多租住著數十人。現今,這里的住戶多為租客,少有的原住民也以老人為主。居民組成呈現出成分復雜、文化水平低、流動量大等特點。
外來人口增多同時導致街區喪失原有風俗文化,人口密度過大加快了房屋的損壞速度,并促使違章建房、占道經營現象的出現。人口流動速度過快也加劇了社區管理工作難度,無法通過教育、感化工作促進居民保護意識提升。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涉及眾多單位及個人。思鑫坊要還原歷史風貌,首要工作是對餐飲店及外圍商鋪進行統一管理和規范,對無證經營且影響街區風貌的商家予以堅決取締,對保留店面形象進行整體規劃。但由于餐館數量多、違法成本低、取締難度大,導致環保、工商、食品安全等執法部門互相推諉,社區工作量超負荷。
思鑫坊在建立初期,房屋產權歸開發者一人所有,房客以租賃形式定居于此。但經過多年轉手,房屋產權變得混亂不堪,現288戶房產涵蓋了單位公房、私人房產、國家公有房產等多種產權責任制。面積較大的私人房產,多存在多人租住或多手轉租現象,租戶調查整理難度大。同時考慮到便利生活環境與高地價等外界因素,居民大多不愿搬離街區,也對街區整治工作開展造成極大困難。
通過對思鑫坊歷史街區的考察、分析得出街區的修復難點,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比國內修復較為成功的幾個居住類歷史街區,思鑫坊所處環境與上海新天地相仿,可借鑒新天地、田子坊等石庫門歷史街區的修復手法,結合杭州本土歷史街區小規模漸進更新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對思鑫坊歷史街區的修復方案。
1)功能定位。歷史街區的功能定位同時受到城市文化背景與周邊環境的影響,對于歷史街區的準確業態定位和社會文化活動組織是讓歷史街區從遺產保護走向文化再生的關鍵[2]。思鑫坊歷史街區的周圍分布著學校、市場、景區等多種文化與商業場所。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同時可發展以文化產業為主導的商業活動,控制性的開發包括文化展示接待、文化創意休閑及旅游商業等業態,著重打造居住、文化教育與展示、休閑體驗等功能。借鑒上海田子坊的發展模式,在不影響居住功能的同時,將思鑫坊發展為集中小學生歷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小規模創意產業工作室、青年旅社等在內的藝術化生活社區,服務文化工作者、學生和旅游人群。
對待餐飲功能的引入,需采取謹慎態度,在規劃上可考慮設置流動攤點并實行分區管制,劃分出“禁止區域”“相對允許區域”和“允許區域”,滿足周邊區域對餐飲的需求。禁止在居民生活較為集中、建筑等級較高的區域經營餐飲業;對居民較少,處于街區外圍的區域控制性的少量開設餐飲店面,并將區域控制在居住生活區15 m以外范圍;對沿街店鋪控制性的開放餐飲營業。同時加強衛生和食品安全監管審批力度,提前對商戶進行歷史文化保護教育,通過管理減少經營商戶的流動性也可以減少其對街區的破壞。
白天,這里是文人藝術家聚集的文化勝地,斑駁老墻上隨處可見涂鴉作品,色彩鮮艷讓人心態放松;夜晚,老街居民親熱地聊天納涼,到處呈現出一幅“百無顧忌”的自由天堂。整治后的思鑫坊,呈現的將是一幅特色歷史街區生活、創造的微縮景象。
2)修復手段。對于思鑫坊的保護與更新應繼續遵循小規模漸進的改造方式,結合生態化提升方案,對街區存在問題進行具體細致的分析,逐個擊破;借助生態化手段與技術,對街區風貌進行整理,強化空間肌理完整度,并通過增加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庭院綠化等做法提升街區生態環境,并以此加強居民參與,培養街區功能多樣性、更新有機性和獨有的文化特征。
為恢復歷史風貌、找回歷史文脈,需對破損建筑進行分級整修與開發利用。根據建造年代、破損程度和歷史社會價值對建筑進行分級,相應制定維修整治計劃。對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筑,尤其是何國柱故居、“韓國獨立運動”舊址,恢復歷史原貌、加強日常維護,并根據其原有文脈線索發展成為小型歷史博物館或相關主題展覽館。其余建筑則根據其破損程度進行修復,保留建筑內部主要格局,根據使用情況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建設完善生活、旅游、科普配套設施、梳理路水管網,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從宏觀角度,思鑫坊歷史街區的開發管理工作,可延續杭州以往經驗,成立管理委員會,由政府牽頭并出資對街區進行開發管理。但由于涉及改造內容較多、資金投入較大,可考慮通過與開發商聯合開發管理,減輕政府負擔。并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與社區、居民之間互動,召開意見征求會,吸取居民意見完善規劃內容。
細節上,需對整治后街區內所有生活和經營行為進行統一管理,對街區內住戶和建筑進行登記,明確土地產權,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教育普及程度;將具有重大歷史社會價值及影響力的建筑登記在冊,加強定期監督工作。明確各單位職能及工作范圍,便于社區后期工作開展。對商鋪經營范圍、建筑外立面裝修方案、建筑內部格局改造等進行審核監督,嚴格控制店鋪比例,避免在開店過程中對建筑本身和街區環境產生破壞。對沿街店面外立面進行整治,確保其在符合街區的整體風貌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化識別性。
無論是遷移貧民區還是封閉貧民區,都只能加劇和加快貧民區退的速度[3]。與之類似的,封閉只會導致交流的阻斷、功能的退化,對歷史街區而言就是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加強街區與外部環境的交流是歷史街區有機更新工作的重要環節。
整治后的思鑫坊歷史街區將帶動周邊地價上漲,提升地段整體知名度。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不僅可以讓思鑫坊受到更多的關注,也使該片區歷史底蘊更加深厚,文化體驗層次更為豐富??陕摵现苓叞埾枥?、湖邊邨、中山中路等在內的多個歷史街區與歷史地段,串成一個整體,發展具有典型杭州人文氣息的“歷史建筑博物館”,形成上城區特色商業、人文圈;以此為契機,將上城區眾多歷史街區與西側西湖景區、南側吳山景區聯合開發,串聯多條人文、自然旅游線路,開發“西湖—湖濱文化尋跡之旅”,將更多旅游資源引入歷史街區,聯動開發,提升整體經濟產值,豐富街區業態結構。
在此基礎上挖掘街區文化特色,發展特有的藝術化生活社區。借鑒上海“田子坊”的更新模式,邀請文人名家的工作室、創意店等進駐思鑫坊,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選擇性的引入外來文化,帶動其文化、功能、使用人群多元性發展,豐富體驗層次;利用名人效應提高街區的名氣,對街區未來的保護和發展產生積極意義。與國內外相似歷史街區達成一定合作,并定期舉行主題活動,跳出城市與文化界限,加強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每個歷史街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在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與更新的時候需要做到對癥下藥,切忌拼湊模式、生搬硬套,注重恢復歷史街區的文化性、原真性和延續性,以人為本,促進歷史街區的自我更新和發展。
思鑫坊歷史街區作為杭州市價值較高但破壞嚴重的歷史街區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社會和媒體的矚目。借鑒已有成功經驗,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因地制宜的確定街區的發展方向,注重解決現有難點并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提高相關部門管理水平,制定有關預警機制,提升街區自我恢復和更新能力,是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1]袁 鑌,鄒瑚瑩.理性與創造——評北京菊兒胡同新四合院住宅[J].世界建筑,1992(6):65-67.
[2]李欣鵬.從遺產保存走向歷史街區的文化再生——以臺北市迪化街為例[A].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C].青島,2013.
[3]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246-266.
[4]湯惠敏.談傳統城市廣場及街道保護與更新[J].山西建筑,2012,38(4):8-9.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Sixin Fang in Hangzhou
ZHANG Qian-ru PENG Cheng-wen MA Jun-shan*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000,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cas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ixin Fang historical district in Hangzhou,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change,style losing,hardware poor,population confusion and other status of historic district,put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for Sixin Fang protection work.
historic district,protection and renewal,emphasis and difficulty
TU-87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13.008
1009-6825(2014)13-0009-03
2014-02-20
張倩如(1989-),女,在讀碩士; 彭程雯(1989-),女,在讀碩士; 馬軍山(1963-),男,碩士生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