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論馬克思正義觀的基本特點
李冬梅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正義是人類的永恒價值追求,在眾多的正義理論當中,馬克思正義觀以其科學的理論觀點和偉大的實踐成果在這些正義理論中脫穎而出,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一是馬克思正義觀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從人的發展角度來思考人類正義問題,站在人性的立場上審視正義問題;二是馬克思正義觀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探究社會生產進程中社會痛苦的原因,尋找正義的社會構建模式和行為方式;三是馬克思正義觀與“實踐觀點”緊密相聯,通過人的實踐和思索,理解和把握人的本性和歷史發展的邏輯,為改造世界提供方法和理想
馬克思;正義;社會生活
自有文字產生以來,人們就一直在探討正義,正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保持社會存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運轉的基本因素。從整體上來講,它能滿足整體的需要,從個體上來講,它能滿足個體的需要。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產生過各種各樣的正義觀,而馬克思正義觀以其科學的理論體系、獨特的研究方法、偉大的實踐成果在這些正義理論中脫穎而出,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
馬克思的正義觀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是從人的自身發展出發來考量正義問題,是從人性出發來思考正義問題,哲學家要解釋世界,但重要的在于如何改變世界,正義的目標不是遠離具體現實的人,而是人們存在與發展的本質要求。從一定角度上來講,人類從存在那天起就追尋正義,渴望獲得一種真正自由的發展。既然正義觀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那么他就必須要重視人,為了人,為什么正義問題對人至關重要?人之正義指向什么?正義不是高高在上的身外之物,而是來自于現實的具體人的生活實踐當中。我們清楚,正義問題表現為:個人如何對群體,群體如何對個人,個人如何對個人。
第一,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的正義觀,體現了人的本性與本質。正義與人相關,正義與物不同,與神也不同,物的本身不需要正義,物要遵守的是自然規律,對于神,神是一種至善的存在,至善本身更不需要正義,神創造世界,是完善的實體,神的世界不需要你解釋更不需要你理解,神是一種自我的同一,不需要對象化,因此,神不可能也不需要面對正義,在某種意義上說,神就是正義的化身。綜上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人需要正義,物和神都不會有也不需要正義,人是時時追求正義的理想存在,人具有創造性,總會在實際中不斷地去超越,不斷地不滿足,不斷地去創造,具有超越性,人雖然要服從物的自然因果律,但是人又具有神的完善,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人的生存與發展必然要對象化,人創造了世界,并不斷地改造著世界。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面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其實也是人類生活的實踐形式,這種實踐形式也決定了正義觀的實踐性。因此,正義觀的主體,正義原則與價值目標都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從歷史上來看,無論將正義的動機歸到到美德還是功利,都表明,人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思考正義,正義有益于他人,同時,也滿足自己,對自身也有益,是一種德性的提高。人是一種實踐的存在,也是一種理想的存在,希望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改造世界,為我所用,“正義問題的提出與人不滿足于生活的現存世界、現有狀態是分不開的,人總是在生活實
踐中進行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追求、創造新的世界、新的關系、新的自我、新的生活。”[2]面對人的價值追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正義原則,在現實上構成人的社會實踐的價值原則,當我們談到正義的時候,會想到,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因此,這些關系必然需要在實踐中得到解決。
第二,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的正義觀,在本質上是對人的生命的內在追求。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將自己與動物分離開來,這種分離讓人有了不同于動物的價值追求,不同于動物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人既要有實踐活動,又需要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獲得一種認同,因此,人就具有了價值性的正義追求。人要生存,要獲得自身的幸福,同時也要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正義觀外化的社會行為規范、分配原則、價值評判標準,都只是正義觀的表現形式,人的雙重性決定了正義也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有的正義理論研究者,往往忽視人這種雙重性,在馬克思那里,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人本身是一個斷發展的過程,作為調節人的行為的正義觀,更應該從多角度,多層面來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實踐活動當中,人總會審視自己,反思自己,設想正義的生存世界,渴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三,與“人的發展”緊密相聯的正義觀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追求的價值理念,目的是要實現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義涉及到社會規范、權利分配、利益分配等,對正義的追尋存在于人性之中。馬克思指出:“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3]302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確證自我的價值存在,在人的社會生活中,正義調節著主體間性的一種價值存在。同時正義也是以實踐的方式,從人性的完善出發來掌控社會生活的正義觀。對于實踐的人,人類歷史記錄了人的艱苦奮斗過程,而是人未來發展的起點,制度既是歷史的產物,又會超越歷史,正義觀既離不開歷史,也不會局限于歷史,正義也會在實踐中轉化成過去的歷史。馬克思認為,沒有永恒不變的正義,但正義追求對于人來說卻是永恒存在的。正義觀的理念主題和價值原則具有歷史性,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正義原則,形成不同的正義觀,馬克思認為,正是人的歷史活動影響了正義觀的理念主題和價值原則,因此,正義觀首先要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解決方法應該在歷史之中,因此,只有把正義觀放在歷史當中考量,面對歷史的人,才能解決人類的正義問題。
馬克思的正義觀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試圖要揚棄契約和功利來建構正義的思維模式,從本質上講,馬克思的正義觀是要探究社會生產進程中社會痛苦的原因,尋找正義的社會構建模式和行為方式,馬克思從現實社會關系角度來探討人怎樣才能獲得自由、解放、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是在整個社會生產、社會生活、以及社會關系中找尋正義原則,形成正義觀念,并以此來規范和引導人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生活關系,找尋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這種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正義觀,既包括對人的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價值引導,也包括對人性至善的理想追求。
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從人本身出發來分析社會存在以及社會生活,有的人是從解釋世界的角度來面對正義。正義能保證人的哪種利益,正義能不能為制度進行合理的辯護,這些對正義問題的思考都把正義看成是制度的一種屬性,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試圖改變制度。而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是從人的社會生活本身出發,是找尋并保障人的真正自由、平等的理論,體現人性向善的正義理論。人不是天生的存在,而是自己通過創造的生成性存在,人的存在不是自然性的規定,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是一種實踐的存在,人類的實踐活動,讓人獲得了社會屬性,在實踐中形成社會關系,正是由于這種理解,馬克思站在人的立場上,以人的感性活動作為基礎,深入探討了人的實踐性和社會生活的本質。
第一,馬克思的正義觀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它是從實踐活動中,來闡釋并說明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人通過實踐改造所生活的世界,在改造生活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渴求正義,但人在社會生活實踐又受一定條件的制約,人的活動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有時候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而這些進行社會實踐的人,又不是孤立的、個體的,因此,馬克思把人看作從事實際活動的具體的現實的人。一方面,存在于社會中的個人,是具有社會性的豐富的個人,另一方面,社會是具體的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由此看來,社會觀點便是從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出發來解釋人。
第二,人與社會生活彼此不能分離,人的活動要在社會生活中完成,社會生活也離不開人的活動,人從自然而來,但是又超越自然,而且,人能成為人,是因為人具有實踐性,能改造社會,人同時也要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人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價值體現,人在社會生活中獲是一種認同,這既是因為人這種特殊的存在,又是由于社會的特性所決定的,有時人在社會生活中活動,離不開集體的力量,人同時也在社會生活
中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這都要在社會生活中得以實現,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且人也會在社會生活實踐當中不斷地自我完善,“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4]301。“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決不僅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動和直接共同的享受這種形式中,雖然共同的活動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通過別人的實際交往表現出來的和得到確證的那種活動和享受,在社會性的上述直接表現以這種活動的內容的本質為根據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會出現。”[5]301從這里可以看出,社會不是孤立的人隨意地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由現實的具體的人的活動而結合的。
第三,社會和人有時也是同一的。從人自身來講,人生活在社會當中,社會也必須要有人有存在,從人的外部來講,社會是人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社會也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受人的活動的影響,社會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關系與人的實踐活動是相統一的,而且,社會并不是自然的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具有確定性,同時也具有不確定性,社會是人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方面,社會又不是與人脫離的,社會的存在形式,取決于人的表現、人的活動方式。
馬克思的正義觀強調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馬克思正義觀與“實踐觀點”緊密相聯,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對人自身本質的完全占有,人的自我完善,自由個性的真實表達,馬克思在對社會生產關系和價值理念批判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對正義的理想性追求,表達了他對正義的理想追求,這個理論本身并不是要離開社會實踐生活,拋開現有的生產關系去實現平等和自由,而是要通過改變現有的生產關系,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真實表達人性。
第一,馬克思認為哲學家不僅要解釋世界,還要去改變世界,而這個要改變的世界絕不是抽象的世界觀念,而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世界,他要改變的是壓迫人,奴役人的被異化的世界,讓世界按照人的本性,通過人,為了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的這種改造世界的哲學觀就體現在他的實踐觀點當中,并以此作為基礎,形成了面向人類本身的解釋原則和價值追求。馬克思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釋世界,還要改變世界,推動人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馬克思的實踐的思維方式超越了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認為實踐是對象性的活動,人在實踐中既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人類自身,人不但是實踐的主體,同時也是實踐的客體,實踐是主客體的統一,實踐也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
第二,馬克思的與“實踐觀點”緊密相聯的正義觀,是在社會實踐生活當中來考量人的本質。實踐觀點認為,人有實踐活動能改變自身,人具有現實性、歷史性、社會性、實踐性,人在實踐中改變自己生活的關系世界,自然界本身對人來說就是一個漸漸生成發展變化的過程。整個人類社會歷史是人實踐活動的成果,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社會歷史,同時人也改變著自己,將自己同動物區別開來,占有自我,生成自我的本性。從實踐的過程來看,人在實踐中創造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社會,并創造自我;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實踐活動能夠解釋人與世界的復雜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當中不斷地否定,不斷地統一,人的實踐就是在主動與被動、主體與客體、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之中進行的。
第三,馬克思的與“實踐觀點”緊密相聯的正義觀,決定了其哲學任務是改造世界,而不僅僅是認識世界。有的人認為世界的真實性就蘊含于理性的本質當中,于是,他們認為,人是世界存在的環節,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因為人能夠通過理性能力去認識世界。而馬克思與這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實踐觀點,馬克思認為不但要去認識世界,更要去改造世界,這個改造世界的過程就在實踐中去完成,馬克思的哲學觀點面向人的世界,面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注人存的世界,關注人的存在與發展。馬克思還對現存的社會生活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進而提出改造世界的價值理想,通過這種批判,馬克思指出存在的問題,試圖喚醒人,實現人的全面徹底解放,馬克思認為,人的世界不是概念的外化,而是人進行的實踐創造。
總之,正義作為人類的價值追求,在馬克思的視域內是面向人的本質確證的。人之所以為人,就要不斷地超越自己,人作為實踐性的主體,這是必然的,然而,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正義與非正義必然進入人的生活領域,因為現實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人的追求,正義應體現人對世界的態度,正義旨在價值意義上指向人創造的新世界,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胡海波.正義的追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曹 萌】
D261.3
A
1674-5450(2014)06-0026-03
2014-08-13
李冬梅,女,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