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的字形比較
張靜
(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日語學習者常為似象非象的簡體漢字和日語常用漢字所困擾。由于文化背景,用字原則的不同,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在字形上產生了差異。從完全相同、稍有不同、差異較大,這三個立足點對簡體漢字和日語常用漢字在字形上做了對照分析??此葡嗤臐h字實際上卻存在著點線與否、交叉與否、曲直與否等差別。
簡體漢字;日語;常用漢字;字形對照
隨著日語學習者人數的增加,日語教材的研究開發日趨活躍,近年來,“作文”“讀解”“聽解”等方面的教材層出不窮,“漢字”教材便是其中之一。優秀的漢字教材確實給學習者和教師帶來諸多好處,但其中多數都是面向初次學習漢字的非漢字圈學習者的教材,這些教材只是讓漢字圈出身者發現日語和母語的不同,并不能讓他們真正掌握日語漢字。漢字圈學習者在理解日語意思和掌握漢字這點上確實比非漢字圈有優勢,但也許正因為不用怎么努力就能把握日語的大概意思,所以不管何時運用漢字總是缺乏正確性,這也是漢字圈學習者常有的現象??梢?,母語強烈地干擾著他們對漢字讀寫與意思的理解。更可悲的是,由于指導教師不給力,學習者很多時候在未發覺日語和母語之間有差異的情況下就認定“這樣是可以的”。
本文將簡體漢字和日語常用漢字做對比,探究兩者的異同,希冀能為日語學習者在漢字的學習上提供一定的參考。
由于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用漢字的產生背景不同,所以造成兩者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一)簡體漢字特征
漢語當中普遍使用的簡體字是指1964年由文字改革委員會編集發行的《簡化字總表》收錄的2238個簡體字。50年前推出的《漢字簡化方案》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先前的漢字因其數量龐大、筆畫繁多、構造復雜等因素給民眾在認、寫、讀、記等方面帶來極大的困擾。
中國剛剛解放時,百年戰亂甫定,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當時有90%的民眾是不會讀不會寫的文盲。在這種環境下,新中國政府著眼于省時、省力、好寫、好記,于1956年由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將漢字整理成五百多個簡化字和五十多個簡化偏旁。與繁體字相比,簡體字更為合理,更容易記住,更容易學,并且筆畫也減少到近一半,寫起來也沒那么辛苦,因此這種簡體漢字深受民眾歡迎。從大眾文化角度來講,簡體字使用起來,簡(筆畫簡單)、便(書寫方便)、明(明白易認),更能適應社會對文字使用的需求。所以總體來說,簡體漢字作為社會的產物,它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是服務于大眾的。它不僅是普通大眾接受知識的有力渠道之一,也是傳承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不可缺少的一頁。
(二)日語常用漢字特征
日語中普遍使用的漢字是指1981年由國語審議會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錄的1945個常用漢字。日語常用漢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在中國漢字基礎上,借鑒造詞法同時又加以創新,所以日語常用漢字既有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漢字,也有將中國漢字進行簡化、省略、添加、重組后自創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漢字。在日本,人們也為漢字難記、數量龐大而苦不堪言。曾有不少人主張廢止和限制使用漢字。直到1981年確定常用漢字為1945個。政府規定公文、報紙、學校以常用漢字為標準,常用漢字以外的漢字用
常用漢字表里的字來代替,或者用假名來書寫。常用漢字表不僅對漢字的使用做了限制,而且將舊體漢字作了簡化并規定下來。
如此看來,中日兩國在簡化文字和整理龐大漢字這一目標上雖然一致,但在制定方法上卻能看出些許不同。在中國,文字是屬于國民的所以文字改革也必須在人民意志和創意基礎上進行,而日本不是根據國民本意制定的,是由國語審議會審議原案并加以公布,也就是說是國民不參與文字改革。另外,中國漢字改革重點在于漢字簡略化,而日本則是以限制漢字使用為中心。即簡體漢字是“去繁取簡”,而日語常用漢字是“去多取少”。
有些“日語漢字”與簡體漢字似同非同,在中國人眼里要么屬于缺胳膊少腿,要么屬于畫蛇添足。如:→壓(比日語多一點)、→涼(比日語少一點)、→單(比日語少一點)等等。有些日語漢字即使日語學習者如果不仔細觀察也很難識別與簡體漢字的細微差別。本章將對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在字形上進行詳細對照分析。
(一)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字形完全相同
在日語常用漢字中,有一部分是完全傳承于中國漢字,沒做任何改動,所以字形完全相同。如:
握醫羽英王可企區兄古佐士都弟知爭吹南他追累利來余油野茂盟矛未妹保丙普妃把能粘尼例和等。
不過,下面的例子,雖在最細微的地方能看出有所不同,但由于手寫和印刷字形的差異通常在字形上被看做是相同的。日本人在手寫這些漢字的時候對這種細微差別是完全忽略的。
(1)關于是斜還是直的字例(注意(`)的方向),“〔〕”內為日本常用漢字)。如:
安〔安〕衣〔衣〕高〔高〕座〔座〕位〔位〕社〔社〕意〔意〕痛〔痛〕郭〔郭〕方〔方〕祈〔祈〕忙〔忙〕京〔京〕原〔原〕等。
這些例子當中的漢字,漢語中的點畫是傾斜的,而日語則是直的。
(2)關于挑筆還是頓筆的字例(日語挑筆,漢語頓筆)。如:
西〔西〕酵〔酵〕酷〔酷〕酒〔酒〕配〔配〕歐〔歐〕段〔段〕殿〔殿〕投〔投〕酬〔酬〕沒〔沒〕尊〔尊〕等。
觀察以上漢字,不難發現,簡體漢字的筆畫為豎折,而日語則是豎彎鉤。兩者區別在于折或彎后是挑一筆,還是停頓下來。
(二)簡體漢字與日語常用漢字字形稍有不同
日語常用漢字很多都是在中國漢字基礎上經過簡化、添加、省略、重組等方式進行改造而最終變成了自己的漢字。所以整體看上去與簡體漢字相似,但在字形上卻又稍有差別。這種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點畫組合的字例
(1)關于是否交叉的字例
a日語不交叉,漢語交叉。如:
以上字例,漢語相交且出頭的筆畫,在日語中則是只相交不出頭的。
b日語交叉,漢語不交叉。如:
射〔射〕壽〔壽〕才〔才〕券〔券〕春〔春〕棒〔棒〕鼻〔鼻〕艇〔艇〕般〔般〕舶〔舶〕航〔航〕等。
以上字例,日語相交且出頭的筆畫,在漢語中則是只相交不出頭的。
(2)關于是分離還是相交的字例
a日語分離,漢語相交。如:
具〔具〕真〔真〕慎〔慎〕述〔述〕等。
b日語相交,漢語分離。如:
條〔條〕新〔新〕薪〔薪〕等。
a中所舉的例子,日語漢字中分開的筆畫,在簡體漢字中是相交的。而b中舉的例子正好相反,日語漢字中相交的筆畫在漢語中則是分開的。
(3)相交的位置不同(漢語少一畫)
芽〔芽〕雅〔雅〕慨〔慨〕既〔既〕降〔降〕邪〔邪〕舞〔舞〕瞬〔瞬〕弧〔弧〕孤〔弧〕敢〔敢〕等。
仔細觀察以上的例子,筆畫的相交位置是不同的。簡體漢字中豎折或橫折的一個筆畫,在日語漢字中則是豎橫或橫豎的兩個筆畫。
2.關于點畫的性質
(1)有關傾斜方向的字例
a日語傾斜,漢語不傾斜。如:考〔考〕拷〔拷〕屯〔屯〕添〔添〕等;
b日語不傾斜,漢語傾斜。如:秦〔秦〕反〔反〕坂〔坂〕返〔返〕板〔板〕令〔令〕冷〔冷〕等。
c日語和漢語傾斜方向不同。如:攜〔攜〕催〔催〕雌〔雌〕雄〔雄〕唯〔雄〕推〔推〕準〔準〕礁〔礁〕焦〔焦〕集〔集〕等。
以上字例是關于直橫和點畫傾斜方向不同的例子。
a所舉的例子,在簡體漢字中直橫的筆畫在日語漢字中是撇的筆畫。而b的例子正好和a相反。c所舉的例子,是關于點畫的傾斜方向,在簡體漢字中點畫一般都是向右傾斜,而日語漢字的點畫則向左傾斜。
(2)有關是點還是橫的字例。如:言〔言〕今〔今〕吟〔吟〕戶〔〕爐〔爐〕房〔房〕遍〔遍〕肩〔肩〕低〔低〕底〔底〕舟〔舟〕等。以上字例,簡體漢字中的點畫在日語漢字中則是一直橫的筆畫。
(3)有關曲直的字例
a日語彎曲,漢語不彎曲。如:罪〔罪〕排〔排〕非〔非〕悲〔悲〕灣〔灣〕蠻〔蠻〕戀〔戀〕等。
b日語不彎曲,漢語彎曲。如:
判〔判〕賊〔賊〕等。
以上字例,a中所舉的例子簡體漢字直豎的筆畫在日語漢字中是彎的。而b所舉的例子正好相反。
(三)簡體漢字和日本常用漢字字形差異較大
1.簡化后,既是獨立使用的漢字也是偏旁
長〔長〕產〔產〕倉〔倉〕賓〔賓〕貝〔貝〕備〔備〕愛〔愛〕見〔見〕錄〔〕虜〔虜〕龍〔〕靈〔〕兩〔〕麗〔麗〕歷〔,〕離〔離〕寧〔寧〕鳥〔鳥〕門〔門〕云〔云〕魚〔魚〕等。
以上字例,無論日語還是漢語都是被簡化的漢字,且簡化后既是獨立的漢字也可作為偏旁使用。比如,門(問,悶)等,門(閉,)等。
2.簡化后,都是獨立使用的漢字不可做為偏旁
報〔報〕幣〔幣〕標〔標〕補〔補〕層〔層〕徹〔徹〕償〔償〕懲〔懲〕沖〔〕遲〔〕丑〔丑〕礎〔礎〕處〔〕導〔導〕敵〔敵〕電〔電〕奪〔奪〕兒〔〕范〔范〕墳〔墳〕飛〔飛〕奮〔奮〕婦〔婦〕膚〔膚〕等。
以上字例,雖然簡化了,但簡化后無論漢語還是日語都是獨立使用的漢字,不可作為漢字的偏旁使用。
(四)日本自創的漢字
日語中的這些“漢字”是日本人民總結長期使用漢字的經驗,結合自身生活需要,參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創造出了漢語中沒有的“日語漢字”。這種“日語漢字”是土著的,無論字形、讀音、意思都是獨創的,在中國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
簡體漢字和日語常用漢字在字形上出現差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文化背景及雙方在漢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則有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文化背景差異
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中日兩國都有很深的關系。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歷史上有數千年的友好交流史,特別是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極大,在日本的古典文學里,是只有漢字的,后來日本人依據我們漢字的草書體和楷書體創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即使在今天的日語中,漢字和漢語也被大量地使用著。然而需要看到,在語言學分類體系中,漢語和日語被分在完全不同的體系。漢語是孤立語,和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藏語等同屬于漢藏語系;而日語則屬于黏著語,和土耳其語、蒙古語、朝鮮語,共同屬于阿爾泰語系。不同語系的語言,差異較大;相反同一語系的語言,具有較多的共同點。字形是文字內容的形式承載,使文字能夠成其為文字的物質依托。對于文字實現其消除有聲語言傳遞的時間障礙來說,字形固然是必要條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其文化蘊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字形來實現的。字形是漢字文化蘊涵的鏡像。同一個字如果存在不止一個字形,也就是所謂異體字,其形義之間便有了多維的聯系,而這種具有多維的形義聯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機會蘊涵某種文化信息。同字異形不光有歷時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時共存的。漢字從傳入日本到現在,受到日本語言、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融會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為了使漢字能夠很好地表現日本文化,在漢字字形整理中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為本位。
(二)用字原則不同
由于取字用字原則不同造成簡體漢字和日語常用漢字的字形差異。日本《常用漢字表》取字比較注重“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字形與字義兩者完全契合的。如“:為、、、車、馬、風、、貝”等字;另外一類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圖與本義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種曲折的間接聯系。與前一類相比,后一類的情況在數量上占了絕對的優勢。另外,如果數體都符合“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則選擇以筆畫少的為正體。如“:”與“龍”本是一對異體字,都能體現字的“初形本義”,但是由于前者筆畫少,所以取其為正字。中國在整理字形時,本著“去繁從簡”、便于應用的原則。整理字形的標準是:同一個宋體字有不同筆畫或不同結構的,選擇一個便于辨認、便于書寫的形體;同一個字宋體和手寫楷書筆畫結構不同的,宋體盡可能接近手寫楷體,不完全根據文字學的傳統。
縱觀整個世界,日語學習者人數以中國為最多,且其數量與年俱增。如果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人數繼續增加,那么融入日語教育中的中國簡體字的比例也勢必不斷增加?;诖耍覀兏J真對待日語教育中中國簡體字的問題。
對于那些中日雙方都當成相同字體的漢字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對于是否有點,是否交叉,是線還是點等等存在這些差異的漢字,即使教師也很難辨別,尤其草字體以及用草書行書筆寫的時候,更加難以判別正誤。為此,日語教師不僅要對日語常用漢字有正確的認識,還要掌握一些中國簡體字的大概知識。
本論文這次只將漢語中普遍使用的簡體字和日語的1945個常用漢字進行了比較對照。這不僅對漢字圈出身者,對于非漢字圈的學生也是有效的處理方法??傊?,這會促進教師自身對日語擁有正確的認識,并有利于培養教師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及時地、適當地糾正的一種素養。
[1]武部良明.日語的表計[M].日本:角川書店,1979.
[2]簡化字總表[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6.
[3]張凡.中日常用漢字對比分析與對日學生的漢字教學[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2).
[4]方曉銘.日本略字與中國簡化字類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9-10.
【責任編輯 曹 萌】
H02
A
1674-5450(2014)06-0087-03
2014-08-12
張靜,女(滿族),遼寧錦州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