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玲,劉 煒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論洪毅然“功用”的美感思想
孫殿玲,劉 煒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在中國現當代美學中,洪毅然的美感思想獨具特色,不僅強調美感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性,認識到美感的歷史性存在,而且對美感和快感作了嚴格區分,承認“有用”和“好惡”等個人利害觀念對美感形成的直接影響,并大力提倡審美實踐活動,主張通過美育來培養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情趣。特別是,洪毅然把實用藝術當作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完成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把“功用”性作為貫穿他的美感思想的主線,這與他堅持審美和藝術服務功能的觀念緊緊相聯。他的美感思想,于理論于實踐,于過去于未來,對審美實踐與理論研究都有指導意義。
洪毅然;美感;功用
我國現代美學曾在外來文化影響下形成兩個流脈:一是一般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的中國美學,二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下的中國美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后,中國美學研究走出了西方思辨哲學和心理美學的形而上的圈子,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密切結合中國歷史和當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的服務對象等問題進行研究,創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美學思想理論。作為這種美學思想理論形成的參與者之一,洪毅然的美學思想,特別是他的美感思想,立足實踐,兼顧歷史,強調功用,對審美和藝術實踐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洪毅然美學思想深刻而豐富。在美感問題上,他始終強調社會歷史條件對審美感受形成的制約作用。在我國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他就被稱為“社會功利派”。在他看來,“美的知覺”的產生以社會歷史條件為基礎。
(一)“驕傲和自豪”基于社會生活經驗
任何感覺的形成都離不開社會歷史環境,都與一定的生活經驗有關,并表現出一定的功利色彩。這是貫穿在洪毅然美感思想中的一條主線。
首先,洪毅然認為,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對美感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認為,“嬰兒不辨真和偽”,因為嬰兒缺少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活經驗,所以對于真善美假惡丑,不具備分辨能力。這是美感產生于社會生活經驗的證明。由于任何個人都存在于一定時代、民族、階級之中,因此,一切個人的生活經驗,也就是一定社會中的社會實踐關系。正因為如此,人在所有的美感經驗中,關于對象在其感性直觀基礎上所被喚起的、有關該事物在人的生活實踐中的聯想內容,都有社會功利性,因此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對于相同事物才會有不同的美感,進而形成不同的美的觀念。而這種美的觀念,又必然影響人們的審美活動,指導美感向一定方向發展。
在對審美感受形成的心理過程描述中,洪毅然更加強調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認為在“美的知覺”形成的初級階段,“聯想”基于生活實踐的喚起和激發。他認為,在美感形成的心理機制中,“聯想”是一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是被由此物推彼物,觸動回憶的
神經催生的。這個回憶,是審美主體過去的社會生活實踐的具體關系中的記憶,要受到當下社會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制約。他還舉例說明了這一點。過去時代,在公共場合說起紅色五星,在反動統治階級統治下的人是膽怯的,在膽怯的情況下不會產生美感。而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在公共場合再說起紅色五星,自然滿是驕傲和自豪,并會為自己成為共產黨的一分子并擁有這樣一枚紅色五星而自豪。這個時候,人們對紅色五星就會產生美感,紅五星也因此并被認為是美的。產生這兩種變化的原因,并不單純的是人變了,而是時代變了,社會歷史條件變了,是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引起了人們審美感受的變化。
同時,洪毅然還認為,在“美的知覺”的形成中,“受著一定時代社會歷史條件所制約,而存在人們頭腦里的美的概念、觀念、觀點,也是經常起作用的。否則,不會構成對于對象事物形象作出美的或不是美的判斷,即不會使一般知覺發展成為‘美的知覺’”[1]100。社會歷史條件影響美的知覺形成,沒有這一影響,普通的知覺就不會發展成為美的知覺,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難免會把個人的美感絕對化,從而割裂了與社會歷史乃至與整個人類社會集體審美文化生活的關系。
其次,洪毅然認為,人們對美的感受,也隨著人類社會生活實踐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對象和審美主體處于一定社會生活實踐關系中,如果關系不同,那么審美主體的表現和反應也就不盡相同,“凡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所規定了的限度內,事物處于人類某種一定的生活實踐關系中,所起作用如果實際有益于促進人類生活向前發展者,就好;反之,就壞”[2]43。因此,相同的事物可能因其所處時代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反映。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梵高的畫,在當時,由于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們的認識水平和欣賞水平有限,因此覺得梵高的畫不可理喻,色彩混亂,甚至丑陋,并不受賞識,而今卻價值連城,人們認為他的畫充滿想象,那明亮的色彩表達的正是對生活的熱情和感悟,是極美的。顯而易見,梵高的畫本身并沒發生任何變化,而僅僅因其社會歷史條件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不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審美體驗。這已經觸及到了美感的相對性問題。洪毅然能夠看到美感的相對性,是唯物的,說明他對美感的認識,沒有脫離社會歷史,不是書齋生活里個人不切實際的空想,擺脫了以往單純的哲學思辨。對此,穆紀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洪毅然的這一貢獻,在中國當代美學史上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二)“形象的直覺”是社會化了感覺
洪毅然談美感,是在論及美的問題時涉及到的。他認為,“美是客觀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1]54。秉承李澤厚的思想,洪毅然認為,美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這一點并無新意。而特殊之處在于,他從論美進而講到美感。他說,凡是不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關系之中的自然事物,因為不具社會關系中的社會意義,也就沒有美和丑,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美感。只有當事物本身具有好的自然屬性,并從與人的社會生活關系中取得好的社會屬性時,事物在人的眼中才是美的。在洪毅然看來,美感與丑感,不論是其自然屬性,抑或是其社會屬性,其實都是由人類決定的,而事物本身的屬性并沒有好或者不好之分。在這一點上,他把美感的本質從自然功利上升到社會功利層面,認為美感雖起于自然屬性,但卻決定性于社會屬性。
因而,在美感內容構成上,洪毅然否認了美感是純粹“形象的直覺”。他認為,如果美感只是單純感官上的刺激所引起的直接感覺,沒有社會內容的參與,就不存在美感和丑感。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外物的感官刺激,人有時的確能產生那種舒適的感覺,他稱這種感覺為“快感”。他將快感與美感進行了區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洪毅然格外強調社會條件的作用,但同時也并不拋棄事物的自然性,他始終堅持事物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觀點,認為只有兩者得到統一,美感才能產生。所以,洪毅然的社會功利美感思想與李澤厚等人的思想有所不同,他在《美的自然性與社會性——與李澤厚同志商榷》中提出,將自然美融解于社會美是值得商榷的。
強調個人益害觀念對美感產生的影響,是洪毅然功用美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謂的個人益害觀念,與社會歷史條件并不抵觸。在他看來,當我們對事物產生美感或丑感的時候,或者說,當我們覺知事物是否“可愛”的時候,卻并不僅僅是根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要求,也基于個人益害觀念的影響。
(一)人類覺知為美的東西源于“有用”
在洪毅然的美感思想中,總是伏著“功用”因素。他曾引用魯迅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社會之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觀點的,到后才移到審美的觀點去。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于他有用——于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斗爭上有意義的東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但美則憑直感能力而被認識,享樂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學的分析而發現。所以美的享樂
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愉樂的根柢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3]19洪毅然認為,人類覺知為美的東西首先是于他“有用”,這里的“有用”,便是個人過去的經驗所產生的益害觀念。
洪毅然認為,人們對審美對象的選擇出于“有用”。他曾給美感下過這樣樣一個粗略的定義:“美感是人的主觀意識對于客觀現實界事物具體形象的感性直觀的感受。”[1]85主觀意識,便有個人益害的成分。洪毅然認為,美感起于對象的外部直接感覺的快適,進入聯想階段辨認出對象為何物,辨認過程中并不僅僅是辨認其“是什么”,必然同時會聯想到此物“有什么用”。而“是什么”和“有什么用”,總是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人們過去的社會生活實踐記憶中。正因為在辨認“是什么”時總要想著“有什么用”,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會在聯想過程中重現所有與對象事物有關的種種記憶痕跡。這時候,個人益害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如果這個對象事物在過去人們的生活實踐經驗中所起的作用是好的、有益的,人們便會產生一種積極狀態,容易形成美感。反之,便會產生一種消極狀態,不易產生美感,甚至會產生丑感。與此同時,人的美感或丑感在這個時候也會一并產生,對象事物才有了可愛的或者可厭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對象物的“表現”,也會加深或者減弱人們在過去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對此類事物的記憶內容。這是洪毅然的一個獨特發現。他認為,如果對象事物是“可愛”的,那么它可愛的程度會反作用于過去的生活實踐經驗,從而加深對此類事物的喜愛。反之,如果對象事物是可厭的,那么它可厭的程度,也同樣會反饋到過去的生活實踐經驗之中,從而加深人們對此類事物的討厭。同樣,如果此時的對象物雖在過去的經驗中不那么“可愛”,但此時由于其他原因使得對象事物變得“可愛”了,那么也會減弱人們過去的經驗中關于這個對象事物“不可愛”的記憶。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些事物人們才會越看越喜愛,而有些事物人們會越看越討厭。比如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我們開始未必真心喜歡,甚至是覺得討厭,但因為此類東西于我們“有用”,那么很可能我們會因其“有用”而減弱心中對這類東西的討厭感,甚至會在此類東西在現實中不斷發揮它的作用的時候覺其“可愛”,產生美感。
(二)“喜好”關涉美感
在強調社會歷史實踐對美感形成的重要性時,洪毅然也承認個人偏好對美感的直接影響。
洪毅然認為,美感產生并不僅僅因其“有用”,更多時候基于我們個人的“喜好”。在美感產生過程中,“喜好”會加強或減弱之前我們頭腦中的經驗,從而對事物產生美感。洪毅然以生活實例論證了這個觀點。比如有的人喜歡玫瑰花,恰好又是喜歡的人送的,那么他就會因對這個人的喜愛而更加喜歡玫瑰花。同理,如果這個時候玫瑰花的“可愛”經驗影響了此時他對送花人的感受,那么送花的人也同樣變得“可愛”了。又如,如果有人原本討厭戴眼鏡的人,但后得知此人是因視力不好不得不戴時,忽而又覺得戴眼鏡的人變得“可愛”了。就是說,由于他本人對喜愛的人的喜愛,便沖淡了他原本過去生活實踐的記憶中對戴眼鏡的反感。可見,美感并不一定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產生,它與個人的喜好有關。這就好比“子不嫌母丑”,這里的“母”也并非一定不丑,而決定母不被認為是丑的,恰恰是因為兒子對母親的特殊的感情。這種條件下所產生的美的感受,往往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并不那么密切,而更多的是基于個人的益害觀念。
不難看出,在人對一切事物的審美過程中,個人益害的參與十分重要,“人們對于事物在認識思維過程所達到的益害判斷,正是對當下所知覺到的那個對象事物形象產生美感或丑感的必要條件”。[1]92個人益害在美感產生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正是洪毅然美感思想有價值之處。在他看來,一切美感就其有生活的聯想來看,是社會客觀的,就其感性的直觀來看,摻雜著個人益害觀念。這是洪毅然的功用美感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辯論中,洪毅然是以實踐美學主將的身份出現的。在他看來,美感乃至美學發展并不應無功利,而應當符合社會時代要求,自覺服務于人民群眾;各種美學思想、理論及觀點,并不應當止步于自身的研究發展,而應當回到審美實踐中去,指導人們的審美實踐活動,從而使人們“無往而不興味盎然”[7]215,繼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水平。
(一)培養興趣是審美實踐活動的目的
在洪毅然看來,追求美感,不是僅僅追求純粹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而是通過這樣那樣的審美實踐活動,在享受愉悅的過程中,培養大眾的審美興趣。
眾所周知,洪毅然是美感教育的大力倡導者。他認為,用美學知識或美學理論、美學思想指導審美實踐,有利于整個社會審美文化水平的提高;美感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端正人們的審美觀點。他還認為,美感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人們的審
美實踐。他本人主張普及美學,因而提倡大眾美學,并身體力行,撰寫了《大眾美學》之作。也正是因為他在大眾美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本人亦被譽為“大眾美學的開拓者”。
洪毅然對審美實踐的重視,頗受席勒和蔡元培的影響。他極力推崇席勒的美育思想,并加以繼承發展,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原本貴在不自陷于徒有飲食男女等事”,“尤當充分發展獨具之理智而富有道德意識,”才能“由‘生物人’上升為‘社會人’”,而“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以培養人們對于一切事物的‘人的興趣’,實為必要之途徑和階梯”。[1]208生活生產活動中處處存在審美活動,這些活動又與人們的道德品格、個人素養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人們的審美活動,使它有利于人類生產活動,便顯得極為重要了。而美感教育作為引導人們審美活動的渠道,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人只有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美的享受,獲得快樂,“始而無愧于為‘人’”。他強調美感實踐活動對培養審美興趣的重要意義,但并不認為美學是無目的的活動,尤其是美感教育活動,一開始就應當有目的性;對審美活動最終效果的有效性判斷標準,也是看它有沒有完成當初設定的任務。他格外重視美感教育對人格完善的作用,曾與朱光潛等人聯合致函黨中央,建議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同時,他還擔任全國美育研究會顧問。
(二)實用藝術是美感的實踐
關于美的研究對象問題,洪毅然有精彩的論述。他認為,“一切藝術的起源,本來都是實用的”[1]34,實用藝術就是對美感的一種實踐。而那些藝術品、實用藝術如果安排得當,會對生活起到非常明顯的積極作用,從而指導人們在實踐中更好地進行審美,進而提高審美情趣。因而,他主張將實用藝術的美歸入到美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內。
首先,洪毅然強調實用藝術在實踐中的潛移默化作用。他指出,在那些家具和陳設都很厚重樸實的環境中,由于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樸素,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淳樸的生活作風;反之,如果人們在生活環境中接觸的都是浮夸、奢靡之物,那么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人也就容易形成浮夸奢靡之風。同理,人們營造一種好的氛圍,就是希望給自己一個積極影響。當今對房子的裝修當屬此類。對此,我們不能因某人帶有主觀意愿而否定所創造的美的東西,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對房子刻意的裝修而否定房子裝修本身所帶來的美一樣。洪毅然指出,實用藝術也是藝術,實用藝術的美也應當歸入美學的研究對象之內。否則,將阻礙實用藝術的發展,也會阻礙美的創造。
其次,洪毅然主張通過實用藝術進行美感教育。他引用馬克思的觀點,認為凡是屬于“按照美的法則而造成東西”的產品,都在藝術之內。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動物不同,在人類的種種活動中,不僅有需求的法則,也有美的法則。因此,廣義的藝術便覆蓋了所有人類參與的所有生產生活。在這里,由于狹義的藝術美育作用眾所周知,洪毅然先生沒有給予過多解釋,而是重在闡釋廣義的藝術對美感教育的作用。他所說的廣義的藝術,其實更多的是實用藝術。為此他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如服飾,除了有御寒保暖這種實用功能外,不同服飾還能傳達出個性特征。因為有人喜歡他穿著的個性,就會愿意與之親近。久而久之,穿衣的人和愿意與他親近的人,會因為他們對于服飾的喜好形成某種固定的審美傾向。這種審美傾向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作風和習慣。“簞食瓢飲”者就容易勤儉持家,保持節約的生活習慣。這就是廣義的藝術所發揮的美育的作用。與狹義的藝術發揮作用相比,廣義的藝術發揮作用更多的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因此,洪毅然提出,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生產生活中一切“美的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其進行強化,不斷提高、豐富、發展,使之有利于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從而完成美感教育的任務,實現“人的復歸”[1]211。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洪毅然的美感思想中,實踐不僅是檢驗美感乃至美學發展的標準,更決定了美學今后如何發展、怎樣發展。我們的美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要走進生活,為生活服務,在美的生活創造中發揮它有特殊功能。因而,洪毅然功用的美感思想,在今天的審美實踐和藝術創造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洪毅然.隴上學人文存——洪毅然卷[M].李驊,編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2]洪毅然·美學論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3]普列漢諾夫.藝術論·序言[G]//魯迅全集.魯迅,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楊抱樸】
B83-0
A
1674-5450(2014)06-0090-04
2014-09-23
201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2DZW012)
孫殿玲,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劉煒,女,山東東營人,文藝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