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渤海大學 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高校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研究
周紅
(渤海大學 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服務社會成為高校職能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背景下,高等學校通過多種多樣的模式為社會服務,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在吸取國外高校在此方面寶貴經驗基礎上,加強自身建設,拓寬思路,尋求靈活實用的服務模式,切實做到既服務社會,又能實現自我發展。
高校教育;服務社會;服務模式;存在問題;自我發展
“大學教育應當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在20世紀初由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首先提出,由此創建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2010-2020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未來10年的主要發展任務[1]。可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是中國大學發展的必然規律。高校將其知識資產轉移和擴散到企業和社會其他領域,對社會問題進行識別、分析和解決,是強國、強省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實現社會服務職能、尋求自我發展的實質所在。
這里所指的高校職能是指人們主觀上強調高等教育必須要承擔起來的任務或職責,是一定社會賦予高校進行高等教育的工作任務。而高校服務社會從廣義上講,就是指高校作為一個學術組織為社會做出的所有貢獻,包括直接和間接的貢獻;從狹義上講,是指高等學校在保證完成正常的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依托其自身的教學、科研、人才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向社會提供直接的、服務性的,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類活動。
高校服務社會包含以下幾個要素:1.服務核心。高校服務社會是在服務中求發展,兩者并不矛盾,應相輔相成。2.服務目標。高校在服務社會方面,應立足當地,放眼全國,面向世界。3.服務提供者。高校服務社會不只是教師,還包括學生。4.服務內容。高校服務社會不只是服務于經濟的發展,更應服務于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應定位于社會方位服務。5.服務層次。高校服務社會既應注重高層次服務,也應積極進行低層次服務。6.服務性質。高校服務社會既包括有償提供服務,也應無償提供服務。
(一)人力資本理論
即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中,人的要素最關鍵。經濟能否發展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是否豐富以及資本是否多寡。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理論,現代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勞動者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只有教育才能夠提高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區域競爭理論
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就是“國民素質與科學技術”,而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重要源泉,
當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
即誰受益誰就應該承擔教育的成本。誰占有國民收入,誰就有能力負擔教育投資。無論是部屬高校還是地方高校,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最后都會回到地方工作,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才是高等教育最大的收益者。所以,地方政府不僅應該分擔高校更多的教育成本,而且還應該更多地參與指導高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其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更好地為地方的繁榮做貢獻。
(四)三螺旋模型
這一理論用以分析大學、產業、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其核心價值就是將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政府、企業和高校在發展地區社會經濟上統一起來,形成形式(大學)、行政(政府)、生產(企業)的三力合一,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將大學與地方經濟建設聯系起來的嘗試最初開始于英國。早在1596年,英國的雷格山姆學院就是在人們有關“大學應利用城市的財富,反映城市的商業、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利益,成為培養從事各種職業人才的手段”的呼聲下的產物,開設了與當地社會實際需要相關的課程,以培養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之后,在19世紀初,德國的教育部長洪堡在新建的柏林大學也成功實踐了這一理念,確立了高等教育“發展科學”的職能,這一實踐使德國大學成為當時世界大學之首。到了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成立。當時的威斯康星大學校長就奠定了高等學校要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威斯康星思想”也就成了這一職能確立的標志,并開始逐漸影響到全世界[2]。
國外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途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式:1.科研服務。大學與企業合作成立研究中心,研究產業或生產中的重大課題,解決當地比較困難的問題;成立科學園區,包括專利公司和許可證辦公室等,向企業轉讓技術;建立企業孵化器,培育和扶持新建的高新技術型企業。2.人才培養服務。學校和企業聯合共同創辦專業、開設課程,聯合培養人才,包括企業委托培養和企業人員培訓等形式,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直接為企業服務,直接為企業所用。3.信息和咨詢服務。國外各類高校大都設有咨詢中心,向政府、企業或公司提供政策、管理、戰略決策和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此外,美國的各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為政府或各界人士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使高校充分發揮了其“思想庫”的重要作用。4.社區服務。國外各類高校,尤其是美國的社區學院最為積極地走進社區,為其提供知識、信息、裝備、設施和咨詢等綜合性服務[3]。
與國外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發展相比,我國高校對服務社會的理念探索起步較晚,實力也較弱,服務社會的效果不是特別突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意識不強,人才培養應用性差
很多高校還沒有樹立起“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求發展”的互動發展理念,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程度還不夠,主動服務意識也不強。更有些高校還只是靠等、靠要,被動地等著地方政府和企業找上門來,缺乏主動嘗試和企業合作的意識[4]。
由于高校缺乏對當地社會有關人才需求的分析和研究的意識,只是一味地追求書本知識的教學,人才的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聯系不夠緊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和訓練,也自然就培養不出更多畢業后能真正從事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發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畢業生。
(二)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不健全,科研成果創新性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機制還是主要以科研作為標準,科研數量還很重要,而教師培養人才的實績、對社會產出的作用都不是主要衡量標準。基于此種情況,高校教師也就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走出校門對市場的人才和技術需求進行調研,導致他們的研究大部分側重在理論方面,局限于一些單純的學術領域,科研選題與社會需求脫節,技術創新含量不高,形成的科研成果缺乏實用性,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加之高校教師大都是此校門出、彼校門進,不具有社會實踐的經驗和經歷,他們研究出來的成果即使應用到生產實踐中,也缺乏明顯的創新特色和優勢,缺少一定的競爭力。
(三)高校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無法有效協調利益理念
企業與地方高校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盡管高校完全有條件和能力提供些人才、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知名度,企業對其不了解,更談不上信任[5]。所以,企業自然很難認可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甚至有些時候,有些企業寧愿舍近求遠,專門找那些地區外的重點高校來提供服務。顯而易見,這種不信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為企業服務的程度。
企業與高校屬于不同的社會機構,二者在合作理念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企業以盈利為目的,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而高校以培養人才為目標,追求為社會
服務的公益性。因此,企業對高校存在著功利思想,企業更希望得到高校在某個具體的、能立即見效的成熟項目上的支持,而不愿意與高校進行具有戰略性的、有潛力的風險項目和創新項目。所以,企業和高校基本上就是短期合作。
(四)地市級政府對高校支持力度不夠
地市級政府對于當地的省直屬高校的管控力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地市級政府和省屬高校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當地政府不愿也不能過多參與高校的事務,而高校也不愿意讓政府參與,而且還要小心翼翼地與當地政府交往。事實上,高校不管是市屬還是省屬、部屬,最大的收益者都是地方政府。一個城市只要有高校存在,就會極大地帶動當地的旅游、餐飲、商業等領域的發展。在這方面,高校的功勞是不可忽視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也就是看到這些,也就只是注重局部短期的經濟效益,卻忽略了作為科技創新源泉的高校給當地企業帶來的科技方面巨大的貢獻作用;而同時,有些高校也不愿意放下身價主動要求地方政府為自己和企業架橋鋪路。鑒于此,當地政府對產學研的結合無法參與其中,當然也就無法做到必要的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就會造成企業有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但也無法找到與高校對接的平臺。
(一)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高校要清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高校應根據自己在招生、師資、地域等方面的特點,在專業及課程設置上突出“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6]
“知彼”,就是高校要定期對當地企業和社會的需求進行調研,并且根據調研結果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項目研究。高校應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負責此項工作,甚至也像國外高校那樣,直接和企業建立互通有無的機制。這樣,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就業市場上就會占有絕對的優勢,再也不用擔心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的問題了。
(二)強化多方位服務意識,內容力求務實
高校應該秉承“在服務中求發展”的宗旨,加大宣傳力度,發揮高校人才、技術、實驗設備等各方面優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高校向社會提供的服務應該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和政治、科技方面的,既有間接的,也有直接的,但都要力求務實,而不是擺擺架子、做做樣子。
(三)務必爭取企業的認可和支持
國外高校之所以能夠保持服務社會職能發揮日益通暢,完全依賴于國外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重視并認可與高校的合作。“產學研”模式不僅直接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各類技術問題,反之,還能促進教學。所以,高校一定要主動走出去,實現和企業的對接,而且要通過實實在在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和行動來建立起一種互信機制。
(四)必須爭取得到政府的扶持
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發揮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保障才能夠得到良性發展。在美國,聯邦法律中有明文規定來保障地方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地方政府能從全局、長遠、整體的角度為促進地方產業和高校、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雙贏做出宏觀調控,保障高校服務社會工作能夠順利開展[7]。對于高校來說,地方政府是連接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必須和政府建立一種通暢的聯系渠道,讓政府信任自己,并能出面為自己和企業牽線搭橋。
(五)建立運行保障機制
高校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對不同層面和群體進行調控,以便能很好地協調和督促,為服務社會提供保障機制。
高校自身的發展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程度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世界上很多高校都借助通過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而躋身于一流大學的行列。所以說,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確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張皓.威斯康星思想對我國發揮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4-67.
[3]陳時見,甄麗娜.美國高校社會服務的歷史發展、主要形式與基本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7-11.
[4]周濟.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教育部部長周濟在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1):23-27.
[5]馬丁.當前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與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2(17):227-228.
[6]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咸寧學院學報,2009(5):133-134.
[7]呂祖善.高校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實現良性互動與合作共贏——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在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1):30-31.
【責任編輯 趙 穎】
G640
A
1674-5450(2014)06-0113-03
2014-08-25
2014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資助課題(2014lslktzijy-12)
周紅,女,遼寧開原人,渤海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