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某個午后,被霧霾籠罩了數日的北京終于露出了難得的清明。溫暖的陽光灑進一間茶室,與茶湯裊裊的水汽和淡淡的茶香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由地放松,靜下來,慢下來。一方素樸的帶著茶漬和火痕的淡青色茶布,出自曉芳窯的茶壺和聞香杯,隨身攜帶的臺灣凍頂……茶和水在袁安若手中猶如一幅流動的畫,輕柔、舒暢而又獨具韻味地融合在一起。袁安若女士是來自臺灣的茶人,心飲茶道的創始人。就在這樣一個靜謐溫暖的午后,本刊記者在京城酒仙橋附近的一間茶室里,細細地品著袁安若女士親手沖泡的臺灣高山茶,靜心聆聽袁安若女士所講述的關于臺灣茶道的種種。
先民智慧 物盡其用
經常有人問,為什么茶道會在臺灣興起?其實,這跟臺灣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有關。明末清初,為躲避滿清統治,大批福建、潮汕移民來到臺灣,號稱“每家都會泡工夫茶、每20米就有一個人在喝茶”的潮汕人生活中不能沒有茶,便在艱難的移民途中帶上了武夷茶種。這些茶種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在臺灣這片與福建的氣候類似的島嶼上生根發芽,成就了今日的臺灣烏龍茶。
那時福建、廣東的潮汕人、客家人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原本他們在家鄉就是務農的,都會種茶,來到臺灣后,他們繼續務農種茶。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土地,只好和原住民搶資源,生活是非常艱辛的,所以祖先們都有吃苦耐勞、勇敢創新的精神。因為上天賜予得少,祖先們就格外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他們帶來的茶樹不多,只有那么幾棵,惟有悉心呵護來避免茶樹生病、死掉。產出的茶葉也依據祖傳的方法發酵、焙火。其實,臺灣烏龍茶最早的味道類似武夷巖茶那種發酵焙火比較重的茶。現在紅透大陸半邊天的清香型鐵觀音在老一輩人看來,傳統鐵觀音的厚重的君子味兒不見了,真是懷念。
很多人好奇為何臺灣烏龍茶的形狀都是半球形的,其實這里面濃縮著臺灣先民的汗水和智慧。來到臺灣的人們不能再像在大陸生活那般,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茶資源,每一年只能做出那么一點點茶,于是只好在如何讓茶葉能多沖泡幾次上下功夫。經過千百次研制,他們終于發現將茶制成緊縮的球形、半球形比條索形更容易令茶禁得起沖泡。
反省檢討 和而不同
臺灣茶道并不是近兩三年才出現的,茶從一種解渴的飲料發展為茶道,在臺灣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日本茶道和潮州工夫茶對臺灣茶道都有一定的影響。臺灣曾被日本占領了50年,在被日本占領的時期,臺灣人對日本人那種優雅、精致的生活品位產生了認同和追慕。比如日本人在生活器具的使用方面相當講究:與中國人在食器的質材上崇尚金銀珠玉、色彩上喜好富華絢爛不同,日本人多用細膩的瓷器、外貌古拙的陶器和紋理清晰的木器,色彩大多都素雅、簡潔,少精鏤細雕,少濃艷鮮麗。日本的食器如此,茶器亦如此。在被日本占領的那幾十年里,日本文化對臺灣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臺灣茶道對日本茶道中的優雅、嚴謹、干凈、整齊的風格也是有所借鑒的。
但是臺灣茶道與日本茶道又是完全不一樣的,臺灣茶道是對日本茶道的反省、檢討及再創造。日本茶道有一套很嚴格的流程規則,不能隨著個人創意想法輕易改變,一個學生在門外練習最基本的禮儀就要好幾年才有可能入室正式學習茶道。日本茶道認為他們已經把一切器皿都做到了極簡,動作細節講究到極致,惟有嚴格遵循傳統的規則,祖輩是怎么做的,孫輩也得絲毫不差地照做。日本的美是一種非常整齊的美,而中國的美更講究和諧。日本茶道的規則是不可變的,但臺灣茶道相對來說比較隨意性,比如我今天使用這塊茶巾布置茶席,明天用另一塊茶巾來搭配這都是完全隨意的。
日本茶道追根溯源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不過日本茶道也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國唐宋時期的那一套,日本茶道也是經過了他們自己的反省、檢討的。但茶道的根和創造性還是在中國。現在臺灣茶道的興起帶動了國人開始重新重視茶文化和茶道,至于茶道未來會怎么發展還有賴于所有參與的人。
人茶合一 珍惜萬物
自古泡茶、喝茶就是一件平常事。茶能提神、能靜心、能讓人回歸到自然中,這是茶希望讓我們體會到的。在泡茶的過程中,我們感受一片片茶葉如何浴水涅;在喝茶的時候,我們衷心感謝大自然的饋贈。這就是人與茶融為一體的心境。茶道的內在精神是讓我們向茶看齊,使我們身心安寧、頭腦清醒,最終喚起我們惜物愛物的認識,把這種認識放大就是愛惜環境、愛惜地球。
有些人為了一方茶巾,專門跑到日本去買和式的絲綢,其實沒必要。東西可以簡樸,只要干干凈凈就好,即使有茶漬、有火痕也都算是有生活氣息的印證。我用的東西沒有那么多修飾,簡簡單單,外行人看來可能不夠美,但行家里手一看就知道這些物件的價值。包括茶荷,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將一截青竹劈開成兩半,有時間就手工磨一磨。臺灣的先民們在艱苦的生活中,沒有條件準備精美的泡茶器具,于是就地取材,用竹子做茶荷、茶則、茶匙等。這些就是臺灣茶道的“惜物”傳統。
上世紀80年代,臺灣從事茶業的人士及時認識到島內居民對茶葉數量和質量的追求,并積極推動“優良茶比賽”和展示會的結合,改善了茶的形象,改進了制茶技術,并促使飲茶風尚擴大和茶藝的興起。幾年前,在大陸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茶藝館與此不無關系。那些穿著旗袍或民族服飾、頭圍茶女頭巾的女子,用精致華美的茶具,動作柔美、手勢夸張的表演如何泡茶,有些還會伴隨著古箏演奏,帶著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不過,在這種沖擊下,味覺還能發揮多大作用呢?這些用來表演的茶道章法,是否真如歐美品紅酒那樣,是從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中總結而來的?是否可以經得起千百年的考驗?
如今,臺灣茶道融合的文化越來越豐富,除演奏古箏外,常常會加入花道、香道等元素。有那么多傳統元素加進茶的世界固然欣喜,然而,我們從茶的角度出發思考,如果沒有搭配的好,音樂會攪動本就平靜的心,花香與焚香會影響茶的清香。不論哪種優異的傳統元素,應該都是希望能夠先被專一對待再談彼此合作吧!
秉承惜物愛物的精神,數百年來,臺灣先民們與茶為伴,物盡其用、不斷創新,鉆研如何能用有限的資源發揮茶最大的魅力,才有了如今豐富的臺灣烏龍茶文化,是“惜物”而得“萬物”的最好體現。誠然,現在的臺灣烏龍茶已經聞名于世,產量與祖先時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與,但我們品著一輩輩傳承下來的古早口味,是否也應感受到祖先留下的除了制茶手藝外,還有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悟?(此兩頁圖片及第48、49頁圖片均來自心飲茶道博客)
茶道的內在精神是讓我們向茶看齊,使我們身心安寧、頭腦清醒,最終喚起我們惜物愛物的認識,把這種認識放大就是愛惜環境、愛惜地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