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姚超群,鄒 斌,施 勇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崇明供電公司,上海 202150)
隨著上海都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深化建設綠色崇明生態島的需要,對崇明電網的低壓配電網進行了全面改造,進一步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如今,電力電纜以其架空線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配電網中得到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以崇明電網為例,10 k V高壓電纜線路已從十幾年前的20 km,發展到目前已經超過300 km,而且從過去單一的點到點供電模式,演變為點到面和環網供電模式。10 k V電纜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在電纜供電網絡中大量使用,但也出現了日常停電檢修中,對這些設備無法掛接常規接地線的問題。
1)問題產生的原因 在崇明10 k V電纜供電網絡中,電纜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的電纜接線樁,大多采用T型終端螺栓連接,接線樁的導電部分處于T型絕緣套管內3~5 cm處,如圖1所示。正常運行時,電纜接線樁T型絕緣套管的前端,采用封帽保護。
由于T型絕緣套管結構緊湊,使得常規的接地線橫向掛接方式,無法在電纜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進行掛接,只好在遠離工作地段的架空線上或變電站內掛接地線。

圖1 接線樁在絕緣套管內
2)現行做法的弊端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規定:對看不清鄰近接地線的設備端,必須加裝工作接地線。而檢修電纜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時,將接地線掛在遠處的架空線上或變電站內,顯然不符合安全規程要求。另外,在架空線上掛接地線也會帶來登高作業等不安全隱患。將接地線掛在遠處,不僅造成操作人員來回奔波,增加勞動強度,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停電檢修時間。甚至有時為了要找到合適的接地位置,還會擴大停電范圍,降低供電可靠率。
3)解決問題的辦法 由于檢修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時,將接地線掛在遠處會存在安全隱患和降低供電可靠率,所以必須改進原有接地線的連接裝置,以滿足在上述箱體內掛地線。為此,對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的電纜接線樁,進行接地線掛接方式分析和技術改進調研。
正常運行時,T型電纜接線樁外面有絕緣套管保護,如圖2所示。

圖2 接線樁有絕緣套管保護
如圖2所示,只有打開電纜接線樁外面的絕緣套管封帽,才能看到里面的電纜接線樁頭。由于電纜接線樁頭在絕緣套管的深處,檢修時無法掛接地線,但是可以通過T型終端全牙螺栓緊固連接。于是制作了一個前端帶內螺紋連接銅套的接地操作棒,通過銅套與電纜接線樁頭螺紋,采用旋合緊固方式掛接地線。
在試用上述接地裝置時,發現在旋合過程中會發生接地操作棒與接地線發生纏繞問題,這不僅對操作人員的掛接工作增加難度,而且接地軟銅線纏繞到絕緣操作棒上后,減少了接地操作棒的有效絕緣長度,不能滿足電力安全規程。為此,對接地操作棒做了進一步改造。
將接地操作棒與連接銅套分開,銅套的另一端被加工成尾端為方形,中間為螺桿的形式;接地端子做成滑環,兩側加上螺帽后穿在銅套的螺桿上;接地操作棒一端被加工成內方形,用于掛接銅套操作,另一端被加工成內六角形,用于緊固滑環螺母,如圖3所示。

圖3 改進后的連接銅套
另外,還制作了一支專門用于拆除電纜接線樁頭絕緣封帽的絕緣操作棒,以滿足規程對安全距離的要求。
通過上述技術改進,將原接地線與導體的連接方式,由橫向掛接改為軸向螺旋連接,實現了在10 k V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內掛接地線。操作步驟分為三步。第一步:用專用的絕緣操作棒,打開電纜接線樁頭的絕緣封帽;第二步:用接地操作棒內方形一端,將連接銅套旋緊到電纜接線樁頭上,由于接地線的接地端子在銅套螺桿上未固定,不會造成軟銅線纏繞到絕緣操作棒上;第三步:用接地操作棒內六角一端旋緊滑環兩側螺帽,使接地端子與連接銅套接觸良好,如圖4所示。

圖4 掛接地線操作
對站內掛接地線、架空線掛接地線和分支箱直接掛接地線方式進行比較,并對掛接地線所需時間做了規定:變電站內掛接時間=進站許可時間+掛接時間+站至工作地段路程所需時間;架空線掛接時間=上下桿時間+掛接時間+電桿至工作地段路程所需時間;分支箱掛接時間=掛接時間(電纜施工或檢修后,必須打開分支箱進行電氣試驗及校核相位,所以開箱時間不記錄在內)。3種掛接地線方式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3種掛接地方式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通過對接地線掛接方式和連接裝置的改進,解決了在10 k V電纜分支箱、環網柜、環網箱變內掛接地線的現場作業難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且于2013年獲得國家專利。首先,掛接地線安全簡便,作業時間同比減少10~15 min,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停電檢修時間。其次,避免了操作人員為拆裝接地線來回奔波及高空作業,解決了現場看不清接地線等安全隱患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操作安全性,降低了作業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