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新,馬丹,秦向紅,張道闊
(河南省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河南 鄭州 450053)
內蒙古朱拉扎嘎金礦礦床類型及找礦方向
張衛新,馬丹,秦向紅,張道闊
(河南省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河南 鄭州 450053)
對朱拉扎嘎金礦床的區域地質條件、成礦地質條件、礦床特征的研究顯示,該礦床受控于中元古界長城系渣爾泰山群阿古魯溝組地層,礦體一般呈層狀順層產出,與控礦地層產狀一致.初步認為該礦床屬層控型金礦床.在礦區周圍,礦床的西方是找礦的重點區域;在區域上,找礦遠景區在烏蘭內哈沙-朱拉扎嘎毛道-呼布和特一帶的中元古界地層.
金礦;礦床類型;成礦條件;找礦方向;朱拉扎嘎;內蒙古
朱拉扎嘎金礦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臺北緣白云鄂博-狼山臺緣拗陷帶西端渣爾泰山-狼山-阿拉坦敖包褶斷束之中,即阿拉善弧型構造東翼反射弧轉折端北東向構造與東西向構造交匯部位.克布爾海-巴彥諾日公北東向航磁推測隱伏大斷裂帶從朱拉扎嘎金礦區北側一帶通過??蘇永江,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朱拉扎嘎金及多金屬礦勘查區普查報告.2011..
1.1 區域地層
區域內出露地層有新太古界色爾騰山群(Ar3s),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Pt2ce),二疊系蘇吉組陸相中酸性火山巖(Ps),白堊系上統烏蘭蘇海組(Kw),古近系清水營組(Eq),第四系(Q)沖洪積砂礫、湖積、風積砂等.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阿古魯溝組為朱拉扎嘎金礦的含礦層位,主要出露于沙布根次以東,為一套淺變質濱海相碎屑沉積巖和碳酸鹽類巖石,構成地臺蓋層,呈復式向斜產出,受巖體侵入以及中新生界掩蓋,多呈孤立的地質體出露.根據巖性組合,層序和界面特征自下而上可劃分為書記溝組、增隆昌組和阿古魯溝組.
1.2 區域構造
朱拉扎嘎金礦位于華北地臺北緣阿拉善臺隆巴彥諾日公斷隆東側,北部以區域性深大斷裂為界與天山地槽褶皺系之北山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的烏蘭呼海拗陷相鄰.因此,該礦處于兩大構造單元的交界處附近.
該區基底由新太古界色爾騰山群變質巖系構成,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不整合覆蓋其上,構成了阿拉善臺隆的第一個蓋層沉積,由淺變質的碳酸鹽巖及砂泥
1.3 巖漿巖
區域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十分發育,表現為分布范圍廣,活動時間長.侵入巖分布面積約占基巖面積的1/2.其形成的時代既有中元古代中基性深成巖和淺成巖,又有古生代及中生代的酸性深成巖.巖石大類以花崗巖類為主,但多由數種巖石類型構成復雜深成巖體或深成雜巖體.巖漿活動的演化形式表現為從老到新由基性至中酸性到酸性演化.巖體的產出狀態表現為:呂梁期和印支期多為巖株狀,而華力西期則以巖基居多.
2.1 地層條件
阿古魯溝組是礦區內巖性最為復雜的地層,除變質鈣質砂巖、變質鈣質粉砂巖、板巖、碳酸鹽巖外,還有分布甚多的火山巖,特別是噴流沉積礦化層的存在,說明這類巖性組合是有利的成礦環境.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勘查開發院在普查工作時,對礦床深部用鉆探工程獲得的非礦化巖石中Au平均達300×10-9,最高達430×10-9,遠高于克拉克值,是其他層位所不及的.原始沉積層中Au的高含量為其后礦床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賦礦地層的沉積變質巖系中,以變質鈣質砂巖的礦化最好,砂巖中孔隙的發育和鈣質膠結物的存在,有利于含礦熱液的活動和蝕變交代作用的發生[1].在同類砂巖中,又以中薄層砂巖礦化最好.
2.2 構造條件
該礦床靠近礦區內最重要的區域性E-W向逆沖斷裂帶的多次強烈活動,在四亞段中產生了大量的層間滑動破碎帶.這是由于該亞段中巖相變化明顯,軟硬不同巖性巖層頻繁交替出現,也為在構造活動中產生層間滑動破碎帶或層間裂隙創造了條件,同時為后期含礦熱液的活動和礦質的運移沉淀提供了空間.
成礦作用中,熱液活動伴隨構造裂隙的多次產生,其礦化也多次發生.因此,當順層礦化發生后,又有其他方向新的構造活動,含礦熱液再次進入其中,產生新的富硫化物脈體,從而加強了礦體的礦化.故此,礦體中富硫化物多組脈體越發育,礦化也就越好.
2.3 成礦階段
根據朱拉扎嘎金礦形成的地質背景、礦體特征、產出位置以及礦物微量元素特征,認為朱拉扎嘎金礦的形成可能經歷了兩個成礦期,即早期金在地層中的預富集形成礦源層,晚期金在熱液作用下再次富集成礦.同時,在金礦體形成之后,部分出露地表的金礦體發生了表生氧化次生富集,使得金在近地表氧化帶中進一步富集[2].
3.1 礦區構造
礦區內為一SE傾向的單斜構造形跡,地層傾向120~170°,傾角30~50°,從北到南地層趨于變緩.
礦區內斷裂構造可分為近E-W向、NNE向、NNW向、NE向、NW向.根據斷裂產出特征及相互切割關系,斷裂活動可大致分為3期[3].
第1期:區域近E-W向的逆沖斷層活動,造成部分地段地層走向不連續.受這種逆沖斷層活動影響,在阿古魯溝一巖段四亞段,即含礦層中產生了大量層間破碎帶,為后期金礦的形成提供了部分賦礦空間.
第2期:形成縱貫礦區的NNW向平移逆斷層,是形成金礦的導礦構造,金礦體分布在其東西兩側.它切穿了第一期的近E-W向構造,并在其兩側形成了派生的次級NE—NNE及近S-N向斷裂構造,在NNW主構造及NNE、S-N向斷裂中貫入了各類脈巖.
第3期:第2期主次級構造再次活化,使侵入其中的脈巖破碎,并又派生了一系列NNE—NE向次級構造.
3.2 賦礦層
金礦體基本集中產出在薊縣系阿古魯溝組一巖段四亞段(Jxa1-4)中,該段地層厚近300 m,巖性以變質鈣質砂巖、粉砂巖為主,其次是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夾多層流紋巖及微晶大理巖,有時出現凝灰質板巖,不同巖性頻繁交替出現,巖相變化大.礦區內巖漿活動微弱,僅見一些沿NE和NW向裂隙侵入的閃長巖脈(圖1).
3.3 礦體特征
區內已控制金礦體58個,礦體受層間裂隙及層間滑動斷層控制,因此,絕大部分礦體順層產出,局部有穿層現象,特別是在賦礦地層中有多組裂隙存在情況下,常在裂隙交叉部位形成礦結、礦囊.礦體形態以似層狀、透鏡狀為主,脈狀次之.礦體規模大小不一,長10余米到300余米,厚數米到數十米,延伸可達近400 m.礦體總體走向以NE向為主,傾向SE,傾角35~45°,礦體沿走向常出現分支復合、膨大收縮、尖滅再現現象.礦體礦石品位在1.0×10-6~8.8×10-6之間變化.

圖1 朱拉扎嘎金礦地質簡圖Fig.1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3.4 礦石特征
礦石自然類型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兩類,工業類型屬中等硫化物金礦石.礦石結構主要為他形粒狀結構、半自形晶—自形晶粒狀結構、交代殘留結構、碎裂結構、膠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稠密—稀疏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網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礦石中礦物種類比較簡單,金屬礦物以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為主,其次為閃鋅礦、方鉛礦、毒砂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是石英、長石,少量方解石、黏土礦等.礦石中的金主要以獨立礦物形式產出,硫化物含少量或不含金,純脈石礦物不含金.金礦物多數以晶隙金和裂隙金分布于脈石礦物之間或裂隙中,少數分布于磁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礦物邊部.
根據朱拉扎嘎金礦床的區域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床地質特征,初步認為其成因屬于層控型巖金礦床.
(1)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阿古魯溝組一段淺變質細碎屑巖類為賦礦的重要層位.朱拉扎嘎金礦的賦礦地層在礦區構成一背斜,由核部向兩翼延伸,向南西被沙漠覆蓋,北西被增隆昌組二段白云巖掩蓋,下面為阿古魯溝組地層,其巖性組合同朱拉扎嘎礦區.故朱拉扎嘎金礦以西是外圍找礦的重點區域.
(2)在區域上,該礦床賦存在中元古界地層中,根據準嘎順幅新一輪1∶5萬地質填圖和礦區地質、綜合物化探測量及鉆探工程驗證等成果資料對比,該地層向北西方向的烏蘭內哈沙一帶延伸,延伸達600 km以上,厚度700 m左右;向北東方向的呼布和特一帶延伸,延伸達超過300 km,厚度約400 m;地表出露面積約16 km2.因此認為,烏蘭內哈沙-朱拉扎嘎毛道-呼布和特一帶,與朱拉扎嘎金礦地質成礦條件和控礦因素相似,是尋找大型—巨大型同類型金礦床最有潛力的地區.

天池火山口
[1]趙月明,黃占起,張志祥,等.內蒙古朱拉扎嘎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2,18(4):47—53.
[2]江思宏,楊月清,聶鳳軍.內蒙古朱拉扎嘎金礦礦床地質特征[J].礦床地質,2001,20(3):231—242.
[3]沈存利,王守光,蘇新旭,等.內蒙古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區域成礦特征研究[J].地學前緣,2004,11(1):279—288.
DEPOSIT TYPE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THE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ZHANG Wei-xin,MA Dan,QIN Xiang-hong,ZHANG Dao-kuo
(Geophysical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53,China)
Study on the regional geology,metallogenic condition and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shows that the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the strata of Agulugou Formation,Zhaertaishan group,Mesoproterozoic Erathem.The orebodies generally occur as layers along the beds,consist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ata.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old deposit belongs to stratabound type.The key area of ore prospecting is on the west of the deposit.Regionally,the MesoproterozoicstratainWulanneihasha-Zhulazhagamaodao-hubuhaoteareaarethelikelyprospectingtargets.
golddeposit;deposittype;metallogeniccondition;prospectingdirection;Zhulazhaga;InnerMongolia
1671-1947(2014)03-0276-04
P618.51
A
2013-07-11;
2013-07-29.編輯:張哲.
張衛新(1972—),男,從事地質勘查、物探工作,通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南陽路56號河南地礦大廈1312室,E-mail//ZWX720928@163.com質巖石組成,前人未發現火山活動.其后本區長期處于隆起狀態,古生代及中、新生代地層分布甚少.區內褶皺、斷裂構造較發育,其構造格架主要呈NE和NW向.NE向斷裂控制了區內地層和巖漿巖的展布,NW向斷裂多發生在不同地質體內.受兩大構造單元的先后演化,形成了獨特的弧形地質構造形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