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生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甘肅 張掖734000)
文冠果,也叫木瓜,為無患子科文冠果屬,落葉小喬木或大灌木,是我國特有的優良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區重要的能源樹種。文冠果喜光,耐半陰,耐嚴寒及干旱,不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在沙荒、黏土、石礫地及輕鹽堿土地上均可以正常生長。文冠果的種子含油率極高,其中種子含油率高達30% ~40% ,種仁的含油率能夠達到50% ~70% ,不但可以應用于制油漆、作為潤滑劑和生物柴油,而且其油還可以食用[1]。因此基于文冠果的生態學特性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在我國西北地區發展文冠果前景十分廣闊。本研究旨在通過試驗找出適合沙荒地文冠果種苗繁育的最佳處理組合方式,待技術成熟后為河西地區沙荒地文冠果繁育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依據。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北部干旱荒漠區的甘州區三閘鎮紅沙窩—張掖市中心苗圃,地理位置97°25′—102°13′E,37°28′—39°59′N,海拔在1 450~1 480 m。屬典型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具有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降水少,蒸發量大,氣候干燥等特點 。年平均氣溫7.0℃,年蒸發量3 000 mm,無霜期156 d,年平均降水量129.0 mm,年均相對濕度52% ,日照時數3 085 h。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干旱、霜凍、干熱風、大風和沙塵暴。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易發生板結,偏堿,p H值8.3~8.6,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缺磷少氮。
試驗所用的文冠果種子為2010年秋季從內蒙古赤峰市購進當年采收的同一批種子,千粒質量為761 g,在試驗區相同的立地條件下,采用相同的肥水管理措施進行不同處理組合的對照試驗。
2.2.1 試驗因素的選擇 本試驗以河西地區沙荒地作為試驗區域,選取內蒙古赤峰市文冠果種子為試驗對象,采取大田育苗的方法,分別于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甘肅省張掖市北部荒漠區進行種子育苗試驗,本試驗條件比較復雜,包含有多種影響因素,為了使試驗簡單化,根據河西地區的自然條件,借鑒前人的育苗經驗,選取播種時間、種子處理方法、覆蓋方式、播種方式4個較為重要且可操作性強的因素作不同處理組合對比試驗(見表1),以出苗率和苗木生長狀況(苗高、地徑)作為主要調查依據,進行比較分析。
2.2.2 試驗水平的選擇
(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的遲與早是影響發芽率和苗木質量的重要因素,根據試驗區的氣候特點,為了防止5月上旬晚霜凍對文冠果出土幼苗造成危害,選擇4月25日、5月5日、10月28日3個時間段進行試驗。
(2)種子處理方法:種子處理方法是育苗成敗的關鍵環節,也是造成出苗參差不齊和播種后能否發芽的主要因素,結合室內發芽試驗,采用高溫處理、冷凍處理[2,3]、不處理3個試驗設計。
(3)覆蓋方式:針對試驗區春季刮風頻繁,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澆水后育苗地易開裂等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試驗設計了3種覆蓋方式,分別是沙覆蓋、土覆蓋、覆膜+沙。
(4)播種方式:播種方式是提高育苗效果,降低育苗成本的有效途徑,本次試驗設計了最常用的開溝條播和覆膜點播[4]2個播種方式。

表1 文冠果播種育苗不同處理組合對照情況
2.2.3 不同處理組合試驗設計 根據試驗區的立地條件,試驗影響因素,通過不同試驗水平,將試驗設計為5個處理組合,即 A、B、C、D、E(見表1),每個處理組合設2個重復。
2.2.4 試驗指標的測定 根據試驗設計,播種后觀測并記錄苗木開始出土時間、出苗盛期和基本出齊時間,6月中旬對不同處理組合進行出苗率的調查,出苗率采用出苗數/播種粒數×100% 計算;在一個生長季結束后,于9月28日苗木基本停止生長時,對每一組合處理隨機抽取50株苗木測定其株高、地徑等生長指標,然后求出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表1)的試驗設計,于2011年選取內蒙古赤峰市文冠果種子進行大田育苗試驗,試驗區土壤為偏堿性沙壤土,在相同的播種量和水肥條件下進行不同因素組合的對照試驗。試驗嚴格按照設計分三個時間段播種(即春播4月25日和5月5日,秋播10月28日),同一時間段種子處理方法不同,播種方式不同,覆蓋方式不同,試驗測定的出苗率和生長量也明顯不同(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組合對出苗率和生長量調查結果

圖1 不同處理組合對文冠果出苗率的影響
從圖1可看出,文冠果種苗繁育不同處理組合的出苗率依次是:E>B>D>C>A,E處理組合即秋播育苗出苗率最高為89.2% ,比B組合和D組合分別高14.6% 和15.4% ;A組合和C組合出苗率相對較低,分別為62.8% 和64.4% ,相差不大。試驗分析認為:E組合為秋季開溝育苗,立冬前將種子直接條播覆土后灌足冬水,種子經過漫長冬季的自然處理,完成了休眠、催芽過程,其效果與濕沙冰凍催芽的結果相一致,種子通過與自然環境適應,有力地提高了種子的生命力和抗逆性,故E組合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播種期。
從表1、2分析可知,春季文冠果種子育苗播種時間和種子處理方法對文冠果出苗率有一定影響,但不明顯,影響出苗率的主要因素取決于覆蓋方法和播種方式。
3.2 不同處理組合對苗木生長量的影響

圖2 不同處理組合對苗木生長量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組合對文冠果苗高影響順序依次為B>D>E>A>C,根據表2試驗數據得出,5個處理組合平均苗高之和為267.3 cm,其中B和D組合分別占29.3% 和26.6% ,明顯高于其他處理組合,E組合占17.4% ,A組合和C組合分別占13.7% 和12.9% ,明顯低于B和D組合。試驗同時得出,不同處理組合文冠果苗木地徑影響順序依次為E>B>D>C>A,5個處理組合平均地徑之和為2.69 cm,其中E組合占26.8% ,地徑最大,為0.72 cm,B組合和D組合地徑分別占24.2% 和22.3% ,相差不大,C和A組合分別占13.8% 和13% ,明顯低于其他組合。由于B和D組合采用的是覆膜點播方式,而C和A組合采用的是開溝條播方式,根據以上綜合分析,春季覆膜點播平均苗高比春季開溝條播高53.4% ,平均地徑比開溝條播高42.4% ,種子處理方法和播種時間對苗木生長影響不大,播種方式和覆蓋方式才是影響苗木高度和地徑生長的關鍵因素。
3.3 綜合分析
根據圖1和圖2結果分析,各處理組合對出苗率影響順序是:E>B>D>C>A;對文冠果高生長的影響順序是:B>D>E>A>C;對文冠果地徑的影響順序是:E>B>D>C>A。如果將排在第一位的處理組合假設為5分,排在第二位的為4分,后邊的組合依次確定為3分,2分,1分,那么,得分最多是E處理組合(13分)和B處理組合(13分),其次為D處理組合(10分),再其次是C處理組合(5分),排在第四位的A處理組合(4分)。這個分析結果與試驗調查結果非常一致,尤其是E處理組合的結論對沙荒地文冠果種子大面積繁育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4.1 文冠果在河西地區沙荒地秋季播種育苗出苗率高,苗木生長狀況明顯比春播的效果好,便于操作,省工省時,育苗成本低,對于大面積文冠果大田育苗而言,建議采用秋播育苗(即E處理組合)。本次試驗采用的是開溝條播方式,但是其他播種方式和覆蓋方法對秋季育苗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4.2 本次試驗從播種時間、種子處理方法、覆蓋方式、播種方式4個因素篩選出了沙荒地文冠果春季育苗的最佳處理組合B,在以后的試驗中應從不同層面,選取更多影響因素對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找出更加理想的組合方式。
4.3 本文的結論只是依據定點試驗得出的,在延伸到其他地區是否也如此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閆彩峰.神東公司采煤塌陷區文冠果育苗技術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9
[2]徐士賢.文冠果種子催芽方法的研究[J].甘肅林業科學,1983(2):8-12
[3]李汁.文冠果育苗技術研究[J].甘肅科技,2007,23(10):255-256
[4]劉建海.張掖市北部荒漠區文冠果大田播種育苗試驗[J].防護林科技,201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