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3年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中稻-再生稻增產模式攻關”項目振興再生稻種植,永川區以該項目為基礎將“中稻-再生稻”種植與稻田養泥鰍結合創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敘述了生產示范過程,并對示范結果進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該綜合種養模式667 m2產值達5673元,是中稻產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產值的1.9倍;收益達2245元,是中稻種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顯著。從“稻田選擇和整理,泥鰍養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鰍飼養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幾個方面簡介綜合種養模式技術要點。通過討論認為今后努力的方向應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術,并充分發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鰍”模式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 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產量;效益
中圖分類號:S34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3-004-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704.2038.01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7-4 20:38:00
稻田生態種養模式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我國東漢時期已有稻田養魚,至三國時已有文字記載,如《魏武四時食制》就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作醬”[1]。稻田養魚能充分利用稻魚之間的共生關系,使原來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向更合理、更有利的方向發展[2]。在保證稻谷穩產增產的基礎上,同時發展養魚能減少對水稻栽培的投資,減少環境污染,增加農民收入,這種集約型的利用模式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方式之一,也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3]。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在稻田養魚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稻田養泥鰍、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稻田蝦蟹混養、稻田養龜、稻田養蛙等種養模式。2013年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中稻-再生稻增產模式攻關”項目振興再生稻種植,永川區以該項目為基礎將“中稻-再生稻”種植與稻田養泥鰍結合創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為了更好地總結推廣這一生態種養模式,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對永川區“稻-稻-鰍”模式進行了調研總結。
1生產過程
2013年,在永川區來蘇鎮觀音井村以種糧大戶周元貴為主體建設“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示范片,面積6.35 hm2。水稻品種選用兩季豐產性俱優的超級稻品種‘深兩優5814’。示范片2月25—28日播種,3月31日至4月10日機栽,6月3—4日投放鰍苗,7月15—18日施“粒芽肥”,8月6—15日收割頭季中稻,9月18日噴施“九二○”,10月20—25日收割再生稻,11月20—30日捕撈泥鰍。
鰍苗投放,以8~10 cm大規格苗種為主,每100尾重0.5 kg;667 m2投放苗種15 kg。日常飼喂餌料以米糠、麥麩、玉米粉、豆渣、油枯和少量魚粉等原生態餌料為主,同時兼施一定數量經充分腐熟發酵的雞糞、牛糞、豬糞等。
2成本分析
據統計,“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667 m2總計投入4644.5元,其中“中稻-再生稻”合計投入2044.5元,占總投入的45%;泥鰍養殖投入1900元,占總投入的40%;地租700元,占總投入的15%(圖1)。在不計國家政策補貼的情況下,“稻-稻-鰍”綜合種養模式產出投入比為1.22,高于中稻種植(1.08)和“中稻-再生稻”種植(1.07)的產出投入比。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稻-再生稻”種植成本逐年上升,其中地租、人工收割費和其他人工費分別占“中稻-再生稻”種植總成本的26%、18%和28%(圖2),成為阻礙“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推廣和規?;N植的主要因素?!暗?稻-鰍”模式地租、中稻人工收割費所占比重顯著下降,分別為15%和11%,單位面積土地的使用效率與中稻種植或“中稻-再生稻”種植相比大幅提高?!暗?稻-鰍”模式既有利于土地流轉和規模化利用,也增強了農民蓄留再生稻的積極性。
3效益分析
“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成本效益分析如表1。中稻平均667 m2產量679.5 kg(715.2 kg/667 m2×田間鰍溝占用面積系數0.95=679.5 kg),產值1902.6元;再生稻平均667 m2產量318 kg(334.7 kg/667 m2×田間鰍溝占用面積系數0.95=318.0 kg),產值890.4元;泥鰍平均667 m2收獲60 kg,產值2880元?!爸械?再生稻-泥鰍”667 m2產值共計5673元,純收益2245.03元。
如圖3所示,“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667 m2產出稻谷997.5 kg,比常規中稻種植多產稻谷282.5 kg,增產39.5%,增糧效果顯著。雖然“稻-稻-鰍”綜合種養殖模式667 m2稻谷產量略低于同等條件下“中稻-再生稻”模式,但其產值和效益均顯著高于“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暗?稻-鰍”綜合種養殖模式667 m2產值達5673元,是中稻產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產值的1.9倍;收益達2245元,是中稻種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顯著。
4“中稻-再生稻-泥鰍”綜合種養模式
技術要點
4.1稻田選擇和整理
按照《無公害食品稻田養魚技術規范》(NY/5055-2001)的要求,選擇水源條件好,能防洪抗旱,水質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的稻田[4]。用小型挖掘機開挖“T”字形養殖溝,溝寬100 cm、深50~80 cm,溝長20~50 m不等、根據田塊長度而定;養殖溝占稻田總面積5%左右。中稻移栽后,沿耕作道、田邊、田缺等四周設立防逃設施和防備鵝、鴨偷食鰍苗;在“T字形”溝上設天網防鳥害。
4.2泥鰍養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
在鰍苗入池前用生石灰或者強氯精消毒1次,用滅螺精殺滅螺蚌,用氯氰菊酯殺滅蝦蟹。清田消毒完成后,所有進水必須經過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4]。
4.3泥鰍飼養管理
鰍苗入池第2天就可以投喂。放種初期,每日投喂1次,日投餌量按田內鰍重的3%~4%掌握;中后期日投喂1~2次,投餌量增加為鰍重的5%~8%。水溫在30℃以上時,要減少投喂或不投喂[5]。由于泥鰍用腸呼吸,在高溫季節連續投喂動物性餌料,易引起泥鰍消化不良,造成呼吸困難而出現“脹死”現象,故應每日檢查3次稻田,觀察吃食、水深等情況。
4.4中稻-再生稻栽培
中稻重點是抓好主導品種、適期早播、合理增密、肥水運籌與“粒芽肥”施用、病蟲害防治6個關鍵技術環節;再生稻重點抓好適收頭季、高留稻樁,施發苗肥與“九二○”、防治病蟲害5個關鍵技術環節,確保中稻-再生稻穩產高產。稻田施藥應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水劑葉面噴灑,粉劑要在露水未干時噴灑。
5小結與討論
5.1尚需集成完善配套技術
泥鰍屬于無鱗魚類,體表缺乏保護層,對肥料、農藥較為敏感,施肥過量或者農藥選擇不慎,即可造成大量的鰍苗死亡。因此,如何在保證中稻-再生稻穩產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肥料和農藥保證泥鰍安全生長還需要探索。此外,今年永川“稻-稻-鰍”示范片667 m2中稻和再生稻產量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是泥鰍產量僅60 kg,如何提高泥鰍產量、提高效益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5.2應充分發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鰍”模式生態
效應和經濟效益
稻田養殖具有控草、控蟲、控病,和改善土壤養分、結構、通氣條件促進水稻生長等生態效應[6]。楊勇等[7]研究表明,稻田養魚可以改善稻田耕作層土壤物理化學性質,與對照相比,養魚田土壤容重減少15.15%,總重孔隙度增加14.64%,有機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分別增加4.8%、6.61%、20.93%、72.39%和36.67%。今后研究的方向應是:(1)制訂如何利用稻田泥鰍養殖的生態效應,降低中稻-再生稻種植投入,穩定或者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系統技術方案。(2)如何將“稻-稻-鰍”模式與無公害、綠色或有機稻生產技術相結合,形成“稻-稻-鰍”綠色稻谷生產技術標準。(3)加強產品宣傳和包裝,將“稻-稻-鰍”模式所具有的生態效益充分轉化為經濟價值,提高“稻-稻-鰍”模式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M].卷九三六引《魏武四時食制》鱗介部八.北京:中華書局,1964.
[2]潘偉彬,莊東萍.中國稻田養魚的發展歷史和主要模式[J].閩西職業大學學報,1999,(3):69-70.
[3]倪達書,汪建國.我國稻田養魚的新進展[J].水生生物學報,1988,12(4):364-375.
[4]蘇鋮剛.稻鰍蛙萬元增收項目技術總結[J].重慶水產,2012,(2):26-27.
[5]曹滌環.稻田養泥鰍糧魚雙豐收[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2,5(10):14.
[6]呂東鋒,王武,馬旭洲,等.生態漁業中稻田養魚(蟹)的生態學效應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3):51-55.
[7]楊勇,張洪程,胡小軍,等.稻漁共作水稻生育特點及產量形成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0):1451-1457.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