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重慶菜價運行總體情況,分析蔬菜“賣難買貴”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設大基地,穩步提高各級生產能力等6條破解對策。
關鍵詞 蔬菜;賣難買貴;原因;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3-033-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704.2038.00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7-4 20:38:00
近年來,重慶市未雨綢繆,科學規劃布局,加大政府投入,強化科技生產,大力推進蔬菜保供基地建設,特別是加快了城市規劃區蔬菜基地“外移工程”和庫區蔬菜基地恢復重建步伐,從發展生產入手采取一系列保證蔬菜供給、促進市場價格穩定的有力措施,重慶市蔬菜市場總體保持了量足價穩的較好形勢。但個別地方、個別時段、個別品種的菜價波動較大,局部“賣難買貴”的問題依然存在,值得深入研究并破解。
1重慶菜價運行總體情況
2013年,重慶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繼續保持增長,商品菜自給率進一步提高,菜價運行平穩上揚,但總體穩定且低于全國。據重慶市農業信息中心對江北區盤溪蔬菜批發市場的統計分析,2013年前50周,50個左右常見品種的批發總量與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全部品種的各周加權平均批發價為3.14元/kg,比2012年同期上漲2.03%,比全國平均低1成左右,其中日批發量超100 t的大宗品種的加權均價比上年下跌3.2%,比全國監測的28個品種平均低2成左右。全年重慶蔬菜集市零售均價為6.08元/kg,與全國均價相當。重慶超市蔬菜零售均價為6.58元/kg,比全國高5%左右。從分析看,重慶菜價總體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集市價格低于毗鄰四川省和貴州省,超市價格略高于兩省。但據全年觀測,菜價運行隨季節變化還是出現了較大波動,不同程度表現為時而“賣難”、時而“買貴”。
2蔬菜“賣難買貴”的原因淺析
2.1賣難原因
引發蔬菜“賣難”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種植結構失衡,個別品種產量大、產出集中;市場需求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對個別品種的消費喜好發生轉移,出現銷售難;信息不對稱,缺乏預警或預警滯后,組織化程度低,產銷對接不力;個別品種經營利潤小,經營者“興趣”不大,影響銷售;質量安全事件、核輻射傳言等外部因素嚴重影響某些品種銷售。
2.2買貴原因
引發“買貴”的原因主要有:生產基礎脆弱,抗災能力差,干旱、洪澇、冰雪、極低溫、極高溫等氣象災害造成多個大宗蔬菜品種減產,上市量明顯減少,供不應求;布局不合理,結構欠優化,區域生產不平衡,淡旺季現象分明,部分品種上市量明顯偏少;科技生產水平不高,預期產出不足;運銷服務脫節,產地預冷設施不配套,采后處理落后,中間損失大;燃油費高位、入市費高企和城區經銷商生活成本高漲間接推高菜價;節假日消費增長,加上種子、農資、地租、勞務等成本推動;部分游資投機炒作、媒體不當報道等影響。
3破解蔬菜“賣難買貴”的對策
蔬菜“賣難”與“買貴”,是產銷環節中的2種表現,2個方面都要解決,而且不是孤立地解決某個方面,需要一同化解。破解重慶蔬菜“賣難買貴”問題,必須下組合拳,既保生產,又抓流通,切實推進蔬菜保供體系建設。
3.1建設大基地,穩步提高各級生產能力,為解決
“買貴”問題筑牢保供基礎
按照重慶主城、區縣城、集鎮三級保供蔬菜基地建設布局,加快建成一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機能進、物能運、土肥沃、產出高”的旱澇保收大基地,穩步提高生產能力,切實保障城鄉蔬菜供應。到2017年,全市建成13.33萬hm2蔬菜基地,其中潼南、武隆、璧山、銅梁4個核心基地縣共建成5.33萬hm2基地,支撐主城區蔬菜供應;區域性中心城市和自求平衡區縣以打造蔬菜專業村和標準園為重點加緊推進基地建設,有效保障轄區蔬菜供應。各地結合實際,按照“部門協同,政策支持,業主運作”模式積極引導設施蔬菜發展,特別是加大三峽工程后扶資金投入和深挖烤煙育苗設施的潛力,增加設施蔬菜生產,重點建設適用性強的單棟鋼架大棚和聯棟鋼架大棚,配套防蟲網、遮陽網、噴微灌、小型農機具等附屬設施。到2017年,全市建成設施蔬菜基地3.33萬hm2,早春蔬菜供給能力穩步提高。
3.2培育大主體,著力推進規?;?、標準化生產并提
高組織化程度,為解決“賣難”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手段,積極引導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入駐蔬菜基地或產業園區投資發展,做大做強蔬菜產銷企業,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生產大戶、家庭農場,不斷提高規?;洜I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扶持生產為重點,積極創建蔬菜專業村,大力推進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各級工商、稅務、國土房管等部門對從事蔬菜產銷和服務的相關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及產銷協會辦理注冊登記、納稅、用地等手續提供便利,保護依法享受有關稅費優惠的權利。各級農業、供銷等部門積極支持蔬菜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鼓勵農民主要以土地和勞務入股等方式參加蔬菜產銷股份合作組織,進行組團式生產和營銷,化解蔬菜生產風險。
3.3完善大市場,建好重要配套設施,為解決“賣難
買貴”問題提供便利通道
進一步落實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快三級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盡快將雙福國際農貿城投入使用,加快建設改造一批產地交易市場、區縣城批發市場和城鎮終端消費市場,切實降低入市費用。在重要產地和區域批發市場配套完善預冷處理、保鮮貯藏、包裝配送、冷鏈運輸、安全檢測等設施設備,支持發展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冷鏈物流網絡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冷鏈物流配送企業。引導流通企業、連鎖超市、重點消費單位與重點基地、種養大戶、合作社開展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完善城區菜店布局,方便市民購菜,鼓勵和支持生產企業、合作社、配送中心開辦社區直銷店,減少中間損耗,降低流通成本。積極組織品牌展會及網絡促銷等活動,搭建網上購銷等電子商務平臺,引導更多產銷主體開展網上交易。
3.4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精心打造品牌,為解決“賣
難”問題鋪墊競爭優勢
建立和完善市、區縣和鄉鎮三級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強化生產投入品監管和產加銷全程監控,打造安全產業鏈,加快形成從基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加緊編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投入品技術標準和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落實監管制度和責任,堅決禁止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禁用農藥和克百威、氧化樂果、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農藥在蔬菜生產上使用,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的相關規定。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行為,積極引導蔬菜生產者改用生物農藥和生態肥料,提倡物理防治。建立完善以“身份管理”為核心的質量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品和產出品監測力度,在產品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和企業建立產品檢測站點,嚴把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等關口。支持綠色、有機等高端產品認證,增加“三品一標”產品的生產和供應,確保消費者吃得“放心”。
3.5加強科技信息服務,積極引導生產、經營和消費,
提前防范“賣難買貴”
支持各級農業科研機構從事蔬菜產加銷各環節科技研發,增強市農科院和區縣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提供適銷對路產品。積極培養、引進行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培訓,提高勞動技能。大力推廣機械化耕作,減輕勞動強度和勞務支出,提高勞動生產率。設立蔬菜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品種更新換代、設施農業提升和產業技術創新,扶持建設種苗場、標準化生產園、循環農業示范區、新優技術展示園等技術研發項目,不斷提高生產水平,促進品種、季節、區域均衡供應。深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讓更多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地開展技術服務。完善產銷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打造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覆蓋蔬菜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制度,強化對生產、需求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建立部門會商和共享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按照公開透明原則,通過有關媒介及時向社會發布相關信息,主動引導生產、經營和消費。
3.6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增強調節能力,控制“賣
難買貴”不良影響
各區縣結合實際,合理確定蔬菜基地保有量,實行更嚴格的占補平衡和補償機制,把蔬菜基地納入基本農田重點保護,將蔬菜自給率、價格波幅等指標納入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重要內容嚴格考核。進一步增加各級財政投入,完善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將蔬菜基地建設作為整合水利、國土、交通、農業、移民、扶貧、農綜等資金的重要平臺。通過擔保、扶持等方式,增強業主融資能力,推動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加強市場調控,嚴厲打擊強買強賣、欺行霸市、串通抬價、虛假誤導等不法行為。當發生“賣難買貴”和燃料供應緊張、油價上漲等情況時,優先保證運送車輛加油,對突發事件產生的調運等費用進行補貼。化解各種風險,積極探索建立災害救助、成本補償、生產生活救濟等制度,確保農民種菜收入的增速不低于農資價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確保蔬菜經營者的基本生活。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