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株高、有效穗、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方面,分析8個參試特種稻品種在重慶市萬州區的適應性表現,并指出特種稻在萬州區的生產潛力,以及在萬州區生產的特種稻應具備的特性。
關鍵詞 特種稻;品種;引種;重慶市萬州區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3-049-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704.2038.01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7-4 20:38: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鄉居民對主食大米的需求已不僅滿足于食飽,而且越來越注重稻米的食味、營養、保健、食療等特性。同時,隨著現代稻米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和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中國加入WTO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求,對特種稻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稻農對通過種植優質、高營養特種稻來實現農業較高收入的愿望更加迫切。稻米高級化、多樣化、功能化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特種稻育種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由開始的色、香、味、特用等表型特殊性狀逐步向具有功能成分的功能性特種稻發展[1-3]。
中國特種稻種質資源創新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農學院趙則勝教授率先從事特種稻的研究與開發,隨后廣東、江蘇、浙江、吉林等省(市)農科院和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單位也相繼開展特種稻研究,將雜交育種、突變育種、組織培養等技術方法相結合,先后篩選或育成‘上農黑糯’、‘上農香粳’、‘黑優粘’、‘蘇御糯’、‘紫香糯’、‘黑珍米’、‘龍錦1號’等一系列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色稻新種質資源。通過系統選育、輻射誘變和雜交育種等方法,已培育出一批矮稈高產的黑米稻品種,如‘矮血糯’、‘紫香糯’、‘香血糯’、‘早黑糯’和‘龍晴4號’等,只要栽培方法得當,每667 m2產量可達300 kg,或更高,目前已大面積種植。
重慶市常年高溫伏旱較為嚴重,有火爐城市之稱,萬州區是極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特別是7—8月份的高溫伏旱較為突出,對水稻的抽穗、授粉及灌漿的影響較大,對水稻的結實率和充實度的影響尤為明顯。本試驗擬用8個特種稻進行適應性試驗,初步探索特種稻品種在高溫伏旱條件下各性狀的表現情況,探明本區域生產特種稻的潛能,為本區域的特種稻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以2013年參加重慶市特種稻區域試驗的8個品種(特1~特8)作試驗材料,以‘黃華占’作對照。
1.2試驗方法
試驗在重慶市萬州區甘寧鎮進行,于2013年3月18日播種,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 m2,栽插窩行距為16.7 cm×33.3 cm,每窩栽2粒谷苗。在相應生育時期調查與記載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等;收獲前,每個組合割取2株具有代表性植株的稻穗裝進網袋進行室內考種;實際測產時,采取各小區分別按“收割—曬干(水分降到13%左右)—揚凈—稱重”的方法測產。
2結果與分析
2.1農藝性狀表現情況
2.1.1生育期
參試組合全生育期變幅為133~153 d,對照種全生育期144 d,特6和特7比對照短,分別為133 d和138 d,其余6個組合均比對照長,超過150 d的組合有2個:特3和特8,分別為153 d和152 d。
2.1.2株高
株高變幅為123~145 cm,均比對照(114 cm)高,其中最高的組合為特8,超過130 cm的組合有4個,分別為特8(145 cm)、特7(139 cm)、特1(137 cm)、特3(136 cm)。
2.1.3穗長
穗長變幅為19.8~28.2 cm,對照為22.5 cm,最長的為特8,28.2 cm;最短的為特2,19.8 cm。
2.1.4其他性狀
8個參試組合在長勢上有所差異,其中,特2、特3、特7和特8四個組合長勢一般,其余四個組合長勢較強;其他農藝性狀都較為相似,即株型適中、葉色綠色、劍葉直立且中部寬度適中、熟期轉色較好、籽粒易脫粒,試驗田間均未發現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
2.2經濟性狀表現情況
2.2.1有效穗
有效穗變幅為198.0~254.4萬/hm2,其中,特7最高,特2最低,所有參試品種均低于對照種(271.8萬/hm2)。
2.2.2著粒數
平均著粒數變幅為160.6~267.1粒/穗,對照為173.8粒/穗,只有特7低于對照,其余組合均高于對照。
2.2.3結實率
結實率變幅為48.9%~87.1%,其中,高于80%的組合只有3個,分別為特4(87.1%)、特7(83.9%)和特6(81.4%),特5最低,僅48.9%,所有參試組合均低于對照(91.5%)。
2.2.4千粒重
千粒重變幅為21.1~28.6 g,最高為特7,28.6 g,最低為特4,21.1 g,對照為22.3 g,除特4比對照低,其余7個組合均較對照高。
2.2.5產量
平均產量變幅為7.31~9.12 t/hm2,對照為8.83 t/hm2;產量最高的組合為特2,9.12 t/hm2,比對照增產3.28%,其次是特6,9.05 t/hm2,比對照增產2.49%,第3位是特7,8.94 t/hm2,比對照增產1.24%,其余5個組合均較對照減產,減產幅度為9.40%~17.21%。
2.2.6產量與相關經濟性狀關系分析
用EXCEL繪制出“品種—性狀”曲線圖(圖1,產量數據為放大10倍數據,千粒重數據為放大5倍數據),從圖中可以看出,有效穗、著粒數和千粒重3條曲線與產量曲線的走向不完全一致,說明有效穗、著粒數和千粒重這3個因素中,單個因素對產量的影響不是很明顯;而實粒數和結實率曲線與產量走勢一致,說明這2個因素的變化對產量的影響較大。
3小結與討論
3.1小結
從本試驗結果看,參試的8個特種稻組合在萬州區種植有以下特點:(1)株高均較當地推廣品種(株高一般為120 cm左右)高,生產時可能會遇到倒伏等問題;(2)千粒重較低,除特7以外,均較當地推廣品種(千粒重一般為28 g以上)低。(3)結實率明顯偏低,明顯低于當地生產品種(推廣品種結實率一般在90%以上);(4)有效穗、著粒數和千粒重3個因素中的1個單一因素對產量的影響不是很明顯,而實粒數和結實率對產量的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量高底走向,是特種稻高產、豐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3.2討論
特種稻的營養價值較高,大米的市場價格也明顯高于一般稻米,對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提高稻農收入均有較大作用。根據本試驗結果,有3個品種的產量也能達到9.0 t/hm2左右,說明這3個品種能適應本區域環境,初步探明可在萬州這一區域生產特種稻,生產潛力有多大還需進一步探索,鑒于本區域的高溫伏旱氣候,在選擇種植特種稻時,應根據適應性、穩產性試驗數據,選擇結實率較高且穩定性好的品種,以確保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1]孔令瑤,汪云,曹孤華,等.黑米色素的組成與結構分析[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08,3(2):25-29.
[2]游月華.紫黑米的色素和營養成分研究綜述[J].中國稻米,2006,(5):7-8.
[3]張茂祥.黑米方便米飯的開發[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3):565-56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