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重慶市蔬菜良種繁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規劃建設良繁基地、建立健全蔬菜良繁體系、提高良繁種子質量檢測效率、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良繁隊伍、加大蔬菜新品種的保護力度”等對策。
關鍵詞 蔬菜;良種繁育;對策;品種保護;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503.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6-045-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725.1454.00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7/25 14:54:20
良種既是首要農業生產資料,又是科技成果走向市場的載體,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優良品種及種子的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全國各地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建設,全力提高蔬菜產業化水平進程中,追求蔬菜新優品種質量一流、表現卓越已成為永恒的主題,因此科研是基礎,銷售是出路,良繁是關鍵。良種繁育工作的作用集中體現在:(1)只有通過良種繁育提供種源,才能突破瓶頸,確保推廣開發的物質基礎;(2)只有良種繁育前承育種,后接推廣,承載科技,確保科技成果在生產中高效優質轉化;(3)只有良種規模繁殖,保證種子質量,才能奠定種子規模經營基礎,從而獲得合法利潤,才能推進種子產業化健康發展。結合作者多年來良繁工作的體會,針對我市蔬菜良種繁育的現狀、問題,提出相應對策探討。
1重慶市蔬菜良種繁育現狀
重慶市2013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7.13萬hm2,總產量達到1572萬t,常年用種量達300萬kg。蔬菜良種繁育工作,近年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各種子企業的基地也已初具規模,根據重慶及川東地區光照少、雨水多、夏熱冬涼等主要氣候特點,適合于蔬菜良種繁育的菜類并不多,主要以十字花科蔬菜如蘿卜、芥菜、兒菜、榨菜、棒菜、小白菜、甘藍、薯類等菜類為主,并不太適合茄果類(番茄、茄子、辣椒),瓜類(黃瓜、苦瓜、絲瓜、冬瓜、南瓜等),豆類(豇豆、菜豆等)、蔥蒜類等品種的良種繁育。隨著種子市場的放開,已初步形成了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部分種子還向市外輻射;已形成的良種繁育經銷隊伍和網絡,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目前我市專業從事蔬菜良種繁育工作的主要有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作為科技支撐的種子企業,大多數民營種子企業仍以調種為主,專業從事良種繁育工作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較少,普遍業務素質有待于提高。由于蔬菜生產和良種繁育的復雜性,與大田農作物生產比較,種植面積小,用種量少,而種類繁多,周年生產,周年需求,給良繁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重慶市蔬菜良種繁育中存在的問題
2.1良繁基地穩定性差
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穩定性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土地使用權、經營自主權,統一連片規劃種植的職能相對削弱,因此給繁種單位規劃繁種任務時造成一定難度。(2)由于銷售市場的動態變化,種子積壓,不能及時給繁種戶兌現種款,種子收購價格偏低,經濟效益不明顯,影響繁種戶的積極性而造成基地不穩。(3)農村勞動力缺乏,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基地落實困難。(4)農業法制不健全,種子繁種單位相互挖墻角,種子流失現象嚴重。
2.2良繁基地規模小而分散
大多數蔬菜種子經銷單位或個人,由于受品種銷售數量的限制,難以安排大規模的生產,從而造成繁種田塊不能連片,相對分散,給基地管理增加難度,特別是異花授粉作物和常異花授粉作物品種(如十字花科的蘿卜、芥菜、兒菜、榨菜、棒菜,甘藍、白菜等品種)很難成片安排好隔離區(一般要求與同類品種隔離1000~1500 m)。
2.3常規品種種性退化嚴重
長期以來,常規品種由于種子價格低,利潤薄,種子經銷單位不愿加大力度投入,重視程度不夠;以及農民自繁、自用和繁種單位或個體經營者未嚴格按照繁種技術規程操作,導致異花授粉作物(如十字花科等)品種的生物學混雜和機械混雜的機率增加,增加了防雜保純的難度,使品種種性退化,如蘿卜、兒菜、小白菜、芥菜類等品種。
2.4良繁操作技術不規范
良種繁育主要是一家一戶進行,由于各戶之間的素質、水平、責任心和客觀條件(勞力、農機具等)的差異,使種子生產技術全面一致性難以落實到位,主要表現有:(1)同一區域多品種同時生產,對于異花授粉作物而言,其空間隔離距離難以保證;(2)播期不一致導致同一制種區的同一品種或組合花期不一致,給授粉帶來難度;(3)制種戶文化層次不一致,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同,使許多控制種子產量和質量的技術難以落實到位,同一制種區所生產的種子質量差異很大;(4)勞力、年齡、性別的影響,某些關鍵技術或是要求較難的技術不能充分掌握和應用(如去雄、授粉等),從而影響了種子的質量和產量。
2.5良繁人員隊伍不穩定,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良繁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基礎工作,從事良種繁育是一個長期經驗技術的積累過程。良繁人員主要包括技術指導老師,技術員以及繁種戶。技術指導老師及技術員的不穩定主要是由于種子經銷單位對良繁工作認識上的偏離,表現在工作中重經營輕良繁,導致良繁人員變換頻繁,對業務的不熟悉,導致種子質量的下降,數量的不穩定;而繁種戶的不穩定主要是由于繁種單位更換基地和繁種戶的積極性不高造成的,就直接影響到繁種技術的貫徹和實施,影響種子質量。
2.6種子質量檢測滯后
在良種繁育過程中的種子質量檢測滯后主要有兩個方面:(1)種子企業缺乏先進的檢驗儀器,不愿加大投入,選用高精檢測設備;(2)由于大多數種子經銷單位純度鑒定采用的是田間鑒定法,而此法需要時間太長、精度不夠。種子質量檢測的滯后,在種子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過程中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假劣種子,而大部分的蔬菜種子,由于收回后需要盡快銷售,否則可能會造成種子積壓,占用資金,增加成本;田間檢測包括生產控制都有主觀人為因素,精度不夠;這樣就很可能使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
2.7種子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在蔬菜新品種保護,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種子的管理上,由于種子管理法規及農業法制不健全,種子質量的監督和控制體系不健全,執法工作滯后,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種子科技開發處處受阻,讓那些違反良種繁育操作規程的從業人員或非從業人員有機可乘,竊取他人育種成果,造成偽劣種子充斥市場的混亂局面,嚴重損傷了農民利益和生產的發展。
3重慶市蔬菜良種繁育發展對策
蔬菜種子企業和所有企業一樣,競爭力均來源于科技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管理能力。生產能力在行業內就是良種繁育能力。蔬菜良種繁育中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將產生極大的負作用,影響整個良種繁育工作,延緩蔬菜種子產業化的進程。
3.1科學規劃建設良繁基地
良種繁育獲得成功的前提是選擇好適宜的繁種基地,根據蔬菜各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分析我國的地域分布、氣候類型、經濟狀況,把時間和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早中晚配套的周年制種,選擇相應最適宜的生態基地,以確保良繁任務的完成,具體應考慮:(1)氣候條件。根據蔬菜品種的生物學特性,把它安排在最適宜其生長發育的生態區域內,且授粉至種子收獲期間光照強、雨水少,有利于授粉、減少果實病害、提高種子的質量和產量。如我國東北、西北、隴海沿線、西南高原、海南三亞等地區,繁育出的種子質量好、色澤佳、產量高、籽粒飽滿,容易有效地控制生產成本。(2)隔離條件。由于異花授粉作物(如十字花科等)要求一同類品種隔離距離較遠(1000~1500 m),這是許多繁種單位容易忽略和不易解決的問題。(3)代繁單位或個人。要選擇組織管理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有強烈的責任心的單位或個人。(4)繁種戶。要選擇自覺性強,積極性高,能積極配合各方面工作的繁種戶。
要實現種子產業化,良種繁育是基礎,基地建設是保障,選好基地后,進行統一規劃,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良種繁育模式,把公司、基地、農戶責權利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真誠相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嚴格履行各自的義務和權利,并加強基地基礎設施的建設,保持基地的相對穩定。結合作者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提出部分菜類品種最適宜的種子繁育基地。茄果類(茄子、番茄、辣椒)如果需要當年9—10月上旬銷售,可選擇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隴海沿線作為基地,這些基地雖然種子收獲時間較早,但種子產量相對較低(一般茄子僅30~35 kg/667 m2,辣椒燈籠型品種40 kg/667 m2、條椒型品種25~30 kg/667 m2),因受氣候影響也經常不太穩定;如果銷售時間可再晚1~2個月,最適合的基地應該是東北三省,西北陜西、甘肅、寧夏、內蒙等地,種子產量高(一般茄子可達60 kg/667 m2、辣椒可達40~50 kg/667 m2、番茄可達20~30 kg/667 m2)、色澤好、籽粒飽滿。瓜類(黃瓜、南瓜、絲瓜、苦瓜等)適合于春季的東北、隴海沿線,一般種子產量每667 m2黃瓜40~45 kg、南瓜25~30 kg、絲瓜50 kg、苦瓜20~25 kg,絲瓜更適合于冬季的云南元江元謀、海南三亞等地,種子產量可達70~80 kg/667 m2,西北空氣濕度太低,不利于授粉,產量較低。豆類適宜于西北、內蒙、遼西等地區。蘿卜適宜于川西、云南、西北等地,一般產量可達100~150 kg/667 m2。萵筍適宜于云南等西南高原地區,產量可達100 kg/667 m2以上。芥菜類等十字花科蔬菜適宜于川渝地區。甘藍、大白菜適宜于北方的河北、山東等地區,以及南方的滇西北、川西南等地區。
3.2建立健全蔬菜良繁體系
良種繁育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前承良種后接推廣的重要環節,它涉及蔬菜育種與栽培、土壤肥料、植保、氣象、種子檢測、貯藏、包裝以及管理等多門學問,因此,建立一個從科研到生產直至基地融生態、生產、技術、經濟、社會五位一體的可連續性的產業化體系,按照產業化要求進行科學地選擇基地,合理布局及組織生產,實現蔬菜良種繁育的生產區域化,設施標準化、環境控制化、管理科學化、產品商品化、質量檢測規范化,達到生產要求優化組合,資源合理配置,增加農民收入,并最大限度地顯示規模效益、專業效益和社會效益,走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發展之路。
3.3提高良繁種子質量檢測效率
提高種子質量檢測手段,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鑒定出從基地收回的種子的質量,這是整個良種繁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環,事實上,無論是繁種單位還是繁種戶都迫切希望盡快得出結果,以便繁種單位做到銷售的種子心中有數,便于及時掌握情況,獲取信息;以便繁種單位下一年良繁基地的規劃、計劃的落實;繁種戶也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所繁種子的質量情況,以便確定下年的合作事宜。因此,必須加大投入,采用高精設備和技術(如同工酶、色譜分析等方法),能及時準確檢測出種子純度,確保良繁工作的順利開展;利用立體氣候、南北氣候差異,合理安排田間鑒定地域,縮短鑒定時間;或者采取隔年供應,確保種子質量。
3.4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良繁隊伍
良種繁育關鍵在人,只有高素質的人才才會有高額度的效益,良繁隊伍要相對穩定,既要選擇事業心強,責任心高的科技人員充實隊伍,又要加強業務培訓,選送繼續深造,不斷更新知識,為出色完成好良繁工作不斷提供智力支援和發展后勁。
3.5加大蔬菜新品種的保護力度
由于市場經濟的需要,加大良種繁育管理和監督力度,改變目前責任不清,魚龍混珠的局面,建立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是走向市場的關鍵,同時應充分利用與種子法相關的政策法規,通過法律手段凈化種子市場,保障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加大《種子管理法》、《良種繁育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品種引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嚴厲打擊無證引、繁、經營的非法行為,杜絕假劣種子充斥市場坑害農民,做到依法辦事,取締非法單位或個人,凈化蔬菜種子市場,確保蔬菜種子市場活而不亂,使蔬菜良種繁育步入正軌。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