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一塊蟄伏在鄂西的璞玉。全縣87.2%的行政區域是農村、76.9%的人口是農民,是典型的山區縣。近年來,遠安外出務工的青壯年日益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1300人。
針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學習缺導的問題,遠安縣委在成功推廣“陽光家園”的基礎上,探索黨員教師“結對關愛”、“代理媽媽”參與呵護,農村黨組織、學校黨組織、其它類型黨組織競相行動的“2+X”關愛服務模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遠安也由此被納入“全國留守兒童教育幫助和預防犯罪工作試點縣”之列。
“陽光家園”的星火燎原
“親愛的爸爸,您好!工作累不累呀!在工廠工作還好嗎?爸,我這幾天非常想你,連晚上睡覺也想你!”2010年,大學生村官簡曼麗到茅坪場村任職,無意中看到朱寶琳寫給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的這封信,字里行間,流露著太多對爸爸思念,也觸痛了簡曼麗柔軟的心。
在被孩子深深打動的同時,簡曼麗發現村里留守兒童還不少,他們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大多由爺爺奶奶、叔伯姑姨照看。由于缺乏關愛和照看,暑假往往成為意外傷亡事故和違法犯罪活動的多發期。聯想到城里孩子的假期培訓班和夏令營,一個念頭浮現在她的腦海:何不把孩子們聚起來組織活動,開辦一個“陽光家園”?
簡曼麗向村支書和村組干部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贊許。在取得鎮領導支持后,她又拿出了活動方案,召集村民小組長開會討論,宣傳招生,招募志愿者,布置教室和購買學習用品。
當年暑假,以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陣地,利用農家書屋、電教設備和群團組織等資源,遠安縣第一家“陽光家園”在茅坪場村開班。留守孩子樂此不疲,爺爺奶奶笑逐顏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人流如織,笑聲朗朗……
這種關愛模式很快引起了遠安縣委的高度關注,迅速成立了由縣委組織部牽頭負責,政法委、團縣委、縣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將“陽光家園”模式向全縣推廣。
在調研中,遠安縣委發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載體上,全國各地不乏各種各樣的家園,有的依托社區,有的依托學校,有的依托鄉鎮文化中心。
而在遠安,限于山區的實際情況,全縣留守兒童覆蓋面廣、集中度低。為幫助留守兒童就近就地得到服務,各地便依托村(居)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充分共享農家書屋、遠程電教等各類資源,根據實際需要改善硬件設施,促使“陽光家園”基本做到設施齊全,配套完善,逐步在全縣形成了能夠有效覆蓋廣大留守兒童的活動陣地體系。
“2+X”模式的雛形初現
“陽光家園”的建立推廣,回應了群眾的現實需求。縣委決定將這一做法向縱深拓展,通過多渠道籌集關愛基金300余萬元,動員各級黨組織和大學生村官積極參與進來。
自2010年第一家“陽光家園”成功開辦之后,2011年,全縣“陽光家園”數量增至7家;2012年,在“第一書記”助力推動下,“陽光家園”數量進一步擴大到21家,并實現了全縣農村留守兒童集中村全覆蓋。2013年,“陽光家園”全部實現“六有”標準:有活動陣地、有志愿者隊伍、有專項資金、有親情專線、有管理制度、有活動方案。1000余名留守兒童在“陽光家園”里沐浴著愛的陽光。
“在陽光家園里,我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和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我非常開心。”留守兒童的心底話,最具代表意義。
孩子是家長心頭的寶。在“陽光家園”數量增長的同時,質量也一直是遠安縣委關注的重點。為此,縣委通過開展安全培訓、進行安全評估、簽定安全責任狀、建立食品登記臺賬,實現了孩子在園期間由志愿者悉心照料、入園離園由監護人負責接送的無縫對接。
基層團組織具有組織健全、管理規范的特點,擁有一支朝氣蓬勃的團員隊伍。遠安引進的17名大學生村官,大都兼任村團支部書記。縣委發揮其優勢,讓他們參與“陽光家園”建設管理,逐步走出了一條以基層團組織為“陽光家園”運作主體,由村(社區)團支部書記兼任陽光家園“園長”,負責宣傳、招生、組織、實施等各項工作的路子。不僅如此,縣委還大膽吸納本村返鄉度假的大學生、曾經接受“希望工程”資助的高中畢業生參與“陽光家園”的管理,確保每個“陽光家園”具有一支3人以上的管理團隊。
在服務主體上,遠安縣委盡可能調動資源,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整合黨員干部、團員青年、教師、社會志愿者等資源,在全縣建立了一支由500多人組成的來源多樣、素質較高、責任心強、專兼職結合的留守兒童關愛隊伍。特別是通過宣傳推介,華中師范大學圣兵愛心社、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分別與兩所“陽光家園”成功對接,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由此,黨員教師“結對關愛”、“代理媽媽”參與呵護等關愛模式呼之欲出……農村黨組織、學校黨組織、其它類型黨組織競相行動,“2+X”關愛模式雛形初現。
關愛網絡的全面搭建
缺少親情關愛,是留守兒童面臨的普遍問題,而這僅僅靠組織類似夏令營的活動是無法完全彌補的。遠安縣委通過“雙向選擇”的辦法,組織“關愛留守兒童,爭當愛心媽媽”、“老少牽手,雙陽同輝”、“心手相連,共赴未來”等結對活動,為留守兒童找親人、找“媽媽”。
經過認真挑選,遠安縣委從全縣選出300余名“愛心媽媽”擔任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媽媽”們簽訂結對幫扶承諾協議,定期為留守兒童開展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和心理撫慰,彌補了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呵護他們身心和品格的健康發展。
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心理缺“疏”的問題,遠安縣委以“關愛心靈、點亮心燈”活動為抓手,在全縣組建一支5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他們先后深入“陽光家園”開展心理咨詢活動300多場次,與留守兒童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對帶有傾向性、易發性、規律性的心理問題,實施重點教育疏導,做到及時發現、正確疏導、悉心矯正、有效化解。
一位留守兒童母親感慨地說:“往年我們都是要操心,今年‘陽光家園’在我們村里辦,確實很好!”的確,隨著“陽光家園”的全面推廣,各級黨組織、黨員及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紛紛參與行動,800余名黨員教師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1600多名黨員加入關愛隊伍,來自清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的近千名優秀大學生也利用暑假,到“陽光家園”擔任志愿者……各類優勢資源紛紛涌入農村,農民外出放心、子女在家安心的“家業兼顧”夢想得以實現。
隨著“2+X”關愛模式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遠安試圖將逐步轉變這一模式由“臨時”為“長效”,在建全機制中筑牢關愛保障,讓留守兒童工作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邁進。
在解決資金問題上,遠安按照每學期5000元的標準,采取“縣鄉財政撥付一點、對口單位支持一點、市場運作籌集一點、社會各界捐助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持續有效開展。此外,還建立了200萬元的“陽光家園”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基金,宜昌人福藥業、湖北恒順礦業兩家企業分別向基金捐助100萬元,資助“陽光家園”開展興趣班、夏令營等關愛活動。
與此同時,考核機制的建設勢在必行。遠安縣委把“陽光家園”的建設、運行、管理納入有關部門、鄉鎮的工作考核內容,將“陽光家園”覆蓋率、留守兒童的進園率等作為考量指標,通過開展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督導檢查、評比表彰、經驗交流等活動,使各級各部門攥指成拳,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