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學習唯物史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對這兩者關系誰占主導地位的不同回答,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精神過程,是社會的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科學等各種意識形式,以及社會心理。
這二者的關系是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誰是根源基礎,誰是起決定作用的方面問題。如果認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根源基礎,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那么,這種理論就叫歷史唯心主義。如果認為社會存在是根源基礎,是決定性的方面,那這種歷史理論就叫歷史唯物主義。
因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依據這一原理,我們黨要提出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就必須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及發展規律。這個基本規律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性質和變革,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狀況。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合或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會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我們黨堅持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努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所謂經濟基礎也就是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實質上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相對于生產力叫生產關系,相對于上層建筑就叫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經濟基礎的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形式和發展方向;上層建筑的變化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性質和發展要求。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種反作用包括促進和阻礙兩種情況。
社會歷史發展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規律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共同起作用的,兩條規律有機聯系不可分割。必須同時把握兩條規律,才能全面地理解社會歷史過程。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都是它內部的根本矛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是它內部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三大主體領域,決定和制約著社會的其它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從過程上看,這一矛盾表現為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總是從基本適合到不適合,再到基本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同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表現出類似的運動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由低級走向高級階段。
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一切階級斗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我國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基本上是相適合的,因此,階級矛盾不是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我國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也存在不相適合的方面,如政企不分、官僚主義、機構臃腫、民主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這些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調整和改革加以解決。
社會革命和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也稱社會革命。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社會改革是在保持社會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社會制度的實現形式或某些環節和方面進行的變革,是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改革。社會主義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根本制度的變革,而是對具體制度、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調整、完善或革新;它依靠的是社會制度自身的力量,自覺地去興利除弊;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變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建立適合時代特點和國情的、充滿生機活力的新體制,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地發揮。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對于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有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眾的概念,既有量的規定性,又有質的規定性。從量的規定看,人民群眾是指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人,少數人不能成為人民群眾。從質上看,人民群眾是指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把質和量結合起來,所謂人民群眾,是指推動社會發展的大多數人。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和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知識分子。
說人民群眾對創造歷史起決定作用,主要指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當然,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當時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條件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群眾路線是在群眾觀點的指導下形成的,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運用。在我國的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創造性地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強調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主張以人為本,都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我們當前正在開展的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對黨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弘揚,是在新形勢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這對于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課后思考】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如何用唯物史觀看待當前的改革?
責任編輯 安翔勇